善庆寺,古称善训府,位于中国
临县大禹乡府底村,始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元至元六年(1269年)重建。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
大雄宝殿、诸佛殿等。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八,单檐悬山顶,斗为六铺作单抄单昂。2004年,善庆寺被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庆寺位于
临县大禹乡以西0.5公里处的府底村,小峪沟沟口公路旁。座北向南,依山而建。据碑文载始建于
唐朝,现存建筑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历代香火鼎盛,佛事不断。2004年,
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最新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西临湫河,距县城10公里。地貌为黄土丘陵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属暖温带森林草原灌丛植被区。善庆寺所在地府底村居民以务农为主,产业主要为农业和商品零售业。寺院紧邻
省道苛大线,交通便利,环境良好。
善庆寺据碑文载始建于
唐朝,现存建筑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梁架有文字记载。又据民国六年(1917年)《
临县志》及《山西历史地名》考,
府底村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善训府,唐武德三年(620年)废善训府(后改建为善庆寺)。
善庆寺原来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佛事活动,西院为僧人生活区。西院有戏台、献殿、鼓楼(与东院钟楼对称)、弥勒殿(与东院诸贤殿对称)、卷棚、
北顶娘娘庙、斋房和僧舍等建筑,与东院共同构成善庆寺。西院后被当地学校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有献殿和7孔僧房还保留完好。
该寺座北向南,依山而建,现存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廊房等,依中轴线排列,殿宇前后层叠,错落有致。东西廊房,左右对峙,井然有序。正殿为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纵深八橡,悬山顶建筑形式,斗拱为五踩单翘单。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主尊
释迦牟尼,旁立
阿难陀、
摩诃迦叶两大弟子。东佛药师,西佛阿弥驼佛,释迦牟尼背后,塑观音座像一尊。正殿之下东西两廊,东有七佛殿。西有菩萨殿,主尊
地藏王菩萨。寺中正殿及东西配殿,为琉璃瓦盖顶,堆花脊饰,色彩纯正,花饰生动,隔山远眺,满目生辉,诚为元代遗风。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其中正殿主体建筑运用了元代典型的减柱法的营造法式。现存主体建筑正殿尚为完好。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庆寺历史悠久,主体建筑结构严谨,木雕、砖雕,技艺精湛,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价值,为
临县现存为数较少的历史文化遗产。
附属文物共有:9尊泥塑,
主像三尊,胁侍六尊,造型丰满,比例均匀,线条流畅且保存完好;元代石碑1块;柳树1棵,树龄150年左右,树高34米,冠幅2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