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鳞毛蕨
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
大果鳞毛蕨,植株高约60-8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被褐褐色卵圆形鳞片。国内分布于甘肃省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云南省(西部,西北部,东北部),西藏自治区;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
形态特征
叶近生或簇生;叶柄长20-30厘米,禾秆色,基部贴生褐棕色、褐色卵圆形鳞片,向上近光滑,或偶具贴生卵圆形,膜质鳞片,叶片卵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0-50厘米,中部宽20-25厘米,先端羽状渐尖,基部不变狭。一回羽状;羽片12-18对。以阔间隔分开,斜展,披针形,长6-9(-14)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常为宽楔形,具短柄,叶片下部几对羽片基部常变宽,羽状半裂或深裂;裂片10-15对斜展,近长方形,圆头或平截,具三角状锯齿,两侧边全缘或缺刻状,叶片最基部一对羽片羽轴下侧的裂片常较上侧的为长。叶纸质,干后黄绿色或绿色,两面光滑,羽轴基部和叶轴偶被棕褐色披针形鳞片。叶脉羽状,单一或二叉,上面略显,下面凸起显著。孢子囊群大,形,生于羽轴两侧,常排成不整齐的一行,或在裂片上尤其是羽片基部的裂片上2-3对,靠近羽轴和中肋,囊群盖圆肾形,质厚,棕色,具白色膜质狭边。1913年Brause以Maire采自云南省东北部马洪(MaHong)的3018号标本为模式,发表了新种Polystichumbonatianum=D.bonatianum,1938年秦仁昌将其并入本种的同时,又根据俞德浚采自四川Le-po(可能是雷波)3750号标本发表了新种D.yui,而他在描述D.panda也引证了同号标本。Fraser-Jenkins(1989)认为D.bonatianum是一好种,并将D.yuiChing做为其同物异名。认为与D.panda的区别是宽而薄的叶片,大和更靠近羽轴的孢子囊群和更为宽和方形的裂片。我们查了采自以上两种模式产地的标本,很难区别,因此,在《横断山区维管植物》一书中已予以合并。
生长环境
生杂木林下,海拔1300-3100米。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甘肃省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云南省(西部,西北部,东北部),西藏自治区
国外分布:尼泊尔印度
参考资料
植物通.www.zhiwutong.com.2011-05-1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