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泥沟村落遗址
胶泥沟村落遗址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东沟门村东侧,因与胶泥沟村隔河相望,故名。
地理位置
胶泥沟村落遗址,地处蛮汉山吕梁山余脉之间形成的一个较为平缓的长条形地带,这个地带属于风积黄土堆积地带,气候适宜,比较适于人类的生存。遗址西侧即为当地最高峰淡阳山,山势异常险峻,登顶可俯瞰四周之地,每年除夕之夜前往祭拜。遗址南侧即古白渠水(今为什拉乌素河)上源,逶遗流淌,浇灌出一片肥沃之地,养育着历代先民。现依稀可以看见墙体故迹,均以扁平的花岗石堆砌而成,遗址呈南北方向蜿蜒分布,蔚为壮观。曾发现有铁刀、石臼、石具等遗物,其历史年代久远,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发展历程
秦统一之后,派蒙恬率30万大军将匈奴逐出巴彦淖尔市,“徙戍以充之”,但泰短促,秦末天下大乱,移民皆返还家乡,河套复为匈奴所有。刘彻反击匈奴,占领河套。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粮饷运输极为困难,于是西汉中央作出开发河套的重大决策,并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由政府全力以赴、深入持久地全面介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发,这是第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可以说是中央政府开发边疆的典范。汉武帝时,全国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河套虽处边陲,水利兴修的情况却不减内地。《史记·河渠书》曰:“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市皆引河水及川谷水以溉田。”
北魏时期的凉城参合陉地区,属内范畴,它是连接新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旧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盛乐镇)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秋七月壬辰,孝文帝从平成出发开始西行北巡,第一项重大活动是南京市(在今和林格尔县境),拜祭先人陵寝;其次是幸朔州(今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巡幸盛乐故都;而后溯塞水北上,登阴山山脉巡抚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等北方四镇后南还回到平城。
康熙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增加,国家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炸增长,越发人多地少。此时朝廷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份蒙地,内地汉族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光绪年到民国,当时全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大批失地农民,连年灾荒迫使百姓移民。清时期的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文化遗址
这一地区文化丰富,各民族交流频繁、故城遗迹众多,充分反映当时的繁荣景象。东有嗦啰湾遗址,西有北魏土城子遗址、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开发区墓葬群,南有北参合县故城、水泉墓葬群,北有战国原阳故城、汉定襄县故城、县窑墓葬群等。
文化发展
经过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之间在政治上需要合而为一,经济上需要互相补充,文化上需要互相交流,血统上也互相融合,形成了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联系。
参考资料
史记·河渠书.古诗文网.2014-05-06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发展历程
文化遗址
文化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