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志
清齐祖望纂修的刻本
《巴东县志》,四卷。清齐祖望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版框16.7cm×11.3cm。4册1函。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周时为子国地,秦、西汉巫山县刘宋景平元年(423年)置归乡县,北周改名乐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巴东县,唐隶山南东道归州,清雍正十三年(1725年)隶宜昌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83年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县。记事自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嘉靖二十年(1541年),今仍存世,为稀见之本;明万历时,知县李光前又修辑《巴东县志》四卷,前一、二卷已佚,今仅存人事、艺文两志两卷。
基本内容
书前冠宫梦仁序,末“瀛洲宫梦仁字定山”等印记。以下依次为修志凡例、目录及舆地图。版心上
镌“巴东县志”及类别。
巴东县位于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东连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南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鹤峰县,西临建始县、四川巫山等,北界神农架林区。县境地处长江三峡中段,南北狭长,重峦叠嶂,地形复杂,据鄂西门户,扼川鄂咽喉,历来为经济、军事要地。西周时为夔子国地,秦、西汉巫山县刘宋景平元年(423年)置归乡县,北周改名乐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巴东,唐隶山南东道归州,清雍正十三年(1725年)隶宜昌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83年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县。
创作背景
清以前,《巴东县志》曾三修:明正德七年(1512年),知县何山等曾修县志二卷,今不见传本;嘉靖三十年(1555年),知县许周与训导杨培之重纂《巴东县志》三卷,内分舆地、政教、艺文三志,同年刊行。记事自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嘉靖二十年(1541年),今仍存世,为稀见之本;明万历时,知县李光前又修辑《巴东县志》四卷,前一、二卷已佚,今仅存人事、艺文两志两卷。入清以后,《巴东县志》又两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齐祖望莅任湖广巴东知县后搜寻旧乘前闻,独立补修,至二十二年(1683年)书成;同治年间,专门设局修纂,又有所增益,传本较多。
内容简介
此书共九志,志下再分细目。卷一:《舆地志》分沿革、分野、山川(附形胜)、图经4类;《建置
志》分官署、南京夫子庙坛庙、仓库(附养济院供田)、铺递、坊表、津梁、古迹、亭、寺观10类。卷二:《经制志》分祀典、官制、户口、田地、赋役、稞、兵防、邮政8类;《风土志》分土风、民俗、方言、物产4类。卷三:《职官制》分题名、宦绩2类;《选举志》分甲科、乡科、荐举、贡监、恩历、援纳、武贡7类;《人物志》分献征、孝子、节妇、神仙(附高僧)4类;《事变志》分寇乱、灾、瑞应、纪异4类。卷四为《艺文志》,上分、敕、记、说、赞、铭、详、咨、略9类。下分诗、志余2类,近8万字。除沿袭旧志外,新增分野、图经、官制等17类。其中,山川、形胜附以图经;学校无志,仅以“学宫”附建置志;《艺文志》以诗居多,末附志余实系遗文。书中记事大部分自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出版信息
《巴东县志》以土粉连纸印制,因书版经多次刷印,致多数行格、字迹洇渝漫。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着录,除此本外,另有湖南师范学院、台湾省藏本,天津图书馆仅存残本(卷一)。作为稀见之本,其文献价值更令人关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内容
创作背景
出版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