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德,1945年12月出生,
上海市人,
二胡教育家、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胡琴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阿炳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7年,王永德进入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随
钢琴科主任王家恩学习钢琴。1958年,王永德选择跟随他的二胡启蒙老师张怀粤学习二胡。高一时,开始跟随
王乙老师学习二胡,1965年附中毕业留校。“文革”后,王永德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本科,并留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任教。1982年,王永德开始了
二胡传播之旅。2005年1月2日,王永德在
贺绿汀音乐厅举行“琴艺———情谊”师生音乐会。2021年7月,王永德举办线上讲坛《二胡的江南韵致》。
王永德编撰有《青少年学二胡》《二胡的琶音练习》《中国二胡考级教材·演奏提示版》等教材。1993年,王永德被文化部批准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8年获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宣传部优秀文艺人才基金奖、2013年获上海市公共文化先进个人、2015年获上海市老教授
科学教育工作
优秀奖、2016年被中国民管会授予
民俗音乐艺术终身贡献奖。
王永德出生于上海漕河泾郊区的农村,父亲是
江南造船的工人,母亲是普通的农民。童年时的他常因调皮怕被母亲责备,跑到附近镇上的茶馆里躲起来,在那里,聆听民间艺人演唱或演奏。1953年,王永德在漕河泾第一中心小学上学,开始跟随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吴慧芳老师学习
钢琴,1957年进入附中随钢琴科主任王家恩学习钢琴。1958年,学校鼓励学生兼修中国民族乐器,王永德选择跟随他的
二胡启蒙老师张怀粤学习二胡。半年后,他又师从卢建业老师继续学习二胡,无形中热爱上了二胡这门民族乐器,初三时遂转至二胡主修专业。高一时,开始跟随
王乙老师学习二胡,1965年附中毕业留校。
“文革”后,王永德在
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本科,并留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任教。1982年,王永德开始了二胡传播之旅,亲赴
日本、马拉西亚、
新加坡、
加拿大、
蒙古国、
美国等国家从事二胡演出、教学、讲座等活动。1992年,王永德在上海商城剧院成功举办了《师生琴韵》王永德师生音乐会。1995年,王永德首次到
马来西亚的槟城市、
吉隆坡市参加
民乐团举办的
二胡比赛、二胡讲座等活动,开始了在东南亚各国的二胡艺术传播。
王永德和
高韶青、
陈春园、
段皑皑、吴旭东、刘捷等二胡传承者一起组建了“王永德二胡工作室”。自2005年起以
余姚市高风中学为试点,举办每年一届的二胡夏令营活动。通过以讲座、小组课、一对一小课等课堂教学与音乐会、比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为二胡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2005年1月2日,王永德在
贺绿汀音乐厅举行“琴艺———情谊”师生音乐会。2018年1月28日,王永德参加在上海星舞台举行的“弦动海上”2018
新年音乐会暨
二胡嘉年华。
2021年7月,王永德举办线上讲坛《二胡的江南韵致》。2022年11月19日,第十八届长三角民族乐团演展在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
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六艺楼剧场)拉开帷幕,包括王永德等音乐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王永德在长期从事二胡艺术的演奏与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主张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中西结合,兼收并蓄,主张吸取外来演奏技术以提高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段,主张摄取民族民间音乐养料以提高民族乐器的表现力,主张强调基本功的技能训练,以突破当今二胡演奏技术。王永德对“我教你学,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在教学中注入了“互动式的全新教学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模式。以此构建起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改变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灌注式得教”的传统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发现学习、研究学习、互动学习,在师生的对话及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使之真正领悟到二胡艺术的本质。
王永德终身从事二胡演奏与教学,为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培养、输送了大批二胡演奏和教学人才。其学生在比赛中频频获奖。曾应邀赴欧、亚、美各国以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进行讲学、演出,并担任全国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等几十家单位的艺术顾问,客席教授。王永德的学生包括旅居
加拿大的世界著名
二胡演奏家
高韶青、
新加坡花乐团二胡副首席林傅强、
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师
陈春园、上海民乐团二胡首席
段皑皑等。
王永德上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呆滞的模仿。因此,他的教学成材率极高, 学生们个个功底扎实,技术全面,演奏大气,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上海音乐学院)
作为二胡艺术基因的传承者,王永德秉承“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上音”传统,汲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上音”精神,贯穿“大文化的共性”中去寻找“小文化的个性”的艺术真谛,为各专业院校和
综合性大学以及社会团体培养了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二胡传承者,更为二胡艺术基因在世界范围内的谱系化传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华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