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森海塞尔,男,1912年5月9日出生在德国柏林,是一名电子工程师。
主要成就
1945年5月的一天,年轻的Fritz Sennheiser带着7只工艺精湛计量精密的
电压表,乘兴踏入了
西门子股份公司公司挪威分部,从这时起,Fritz就乘上了西门子顺风船,谱写了成功序曲的前奏。
Fritz Sennheiser在柏林大学研读电子工程学期间,曾协助Heinrich Hertz技术学院Vierling教授研究一种回响器,这为当时的
奥运会庆典做出了突出贡献,Fritz获博士学位后,与Vierling教授一起在
汉诺威技术学院建立了“
无线电与电声技术研究所”,不幸的是该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在二战后的
德国,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相继关闭,这给Fritz的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可阻挡的冲击,由当初的50多人减少到了7人。就在此时,
剑桥大学向他发出了研读
博士后课程邀请,但是他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不希望自己仅仅是一位学院主义者,决定继续租用几间空房,建立了“Labor W”。很幸运的是,英军在二战后撤退时留下了一些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成了他生产那7只精密电压表的好帮手。
在二战期间,
欧洲战场上有一种称为“电子巨人”的指挥设备,上面装有一种供无线发射用的话筒,其型号为MD1,供应商是
西门子股份公司。MD1的生产商在战火中不幸被摧毁,由于Fritz和他的7只
电压表给西门子人留下了良好而又深刻的印象。于是主动将MD1的复制任务交给了“Labor W”。可以说,这是labor W命运的转折点,他们在精心复制MD1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
工程技术知识,提高了独立设计能力。直到1947年,Labor W实验室成功推出了第一代产品MD2,由于品质优良,胜于MD1,很快在电台及录音界流行起来,Labor W也开始借助
西门子股份公司的力量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受MD2成功的鼓舞,Labor W人开始热情洋溢的投身于电声事业。生产规模和销售网络不断扩大,迫与市场的压力,Labor W很快走上了公司的道路。Fritz 教授在纯技术与商业行为之间找到了一个折衷。但他认为,商业与技术是截然不同的,工程师要有充分的自由,而商业行为就不能只是推销产品,更重要的是推销一种思想。
森海塞尔的许多产品如话筒、无线传输设备和助听器方面的特殊配件等早在50年代就设计生产而沿袭至今。在1950年的
汉诺威博览会上,Sennheiser发布了一种迷你话筒MD3,如铅笔一般小巧,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奇迹。
1952年,世界上第一只抑制反馈的抗噪话筒MD4在Labor W诞生了,在Sennheiser的历史上走过了25年。
1952年,开始研制微型磁电
换能器其大小相当于
德国10分铜币(一分铜币相当于百万分之一马克),这为
森海塞尔在60年代飞速打开德国市场,并成为德国工业助听器上换能器和军用指挥设备上话筒的独家生产商。
1954年推出了MD21动圈式采访话筒,采用磨沙金属表面设计,品质超群,具有极强的风噪声和噪声抑制能力,再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这只话筒沿袭至今仍被广泛选用,其返修率仅为4%,这足以证明其超强的可靠性。
森海塞尔两代当家人和奥菲斯森海塞尔中国1992年11月
德国森海塞尔在
新加坡成立了拥有100%股份的森海塞尔
亚洲公司,它的任务是全盘掌控公司在亚洲市场的发展。公司的营业额在过去的 10 年间激增了 8 倍之多。
森海塞尔(亚洲)公司的员工总数也逐渐发展壮大到60人。它在整个亚洲拥有近 50 家代理商、办事处和维修中心。它们分布在
孟加拉国、
柬埔寨、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韩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毛里求斯、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斯里兰卡、
泰国、
越南和新加坡等地。
受过
德国声音设计特殊培训的森海塞尔(亚洲)技术中心精通艺术设备维修,其无线设备经过了
新加坡IDA认证。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中国客户,森海塞尔(
亚洲)于2005年2月在北京成立了森海塞尔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是森海塞尔在中国 主要的客户服务基地之一。日前
森海塞尔 中文定名“声海”。在中国,森海塞尔还与许多著名艺人和明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
凤飞飞、
蔡琴、
费玉清、
李宇春、
李克勤、
孙楠、
韩红、
那英、
沙宝亮、
张靓颖、
艾薇儿·拉维尼、斯汀以及王勇和
唐朝乐队等。
2010年5月17日 弗里茨·森海塞尔 逝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