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曾参加中国首次发射
运载火箭、同步通信
卫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舰首装一座28吨液压
汽车起重机。新“向阳红10号”,2014年3月28日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旧船介绍
1979年下水,船体设计与大江级打捞救生舰相同。1998年8月,改建成的“
远望4号测量船”航天
远洋集团测控船。
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79年11月由
江南造船建成并交付国家海洋局使用。
“向阳红10号”双桨双舵,并且在舵上还带有
螺旋桨,船中锚部有防摇鳍,船的操纵性和适航性能极好。在
飓风中可以坚持航行,在任何两舱进水的情况下,不致下沉。“向阳红10号”主要承担大洋的海洋水文、气象、水声、
物理化学、
地球物理学、地质地貌、海洋生物等调查研究,为发展海洋科学和开发海洋资源服务。曾参加中国首次发射
运载火箭、同步通信卫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1984年11月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赴
南冰洋、
南极洲执行科学考察任务,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
特等奖。1999年,向阳红10号由江阴澄西船舶修造厂改装。主要对航天测量、航海气象、通信导航、船体结构、动力装置、
甲母质机械及房舱进行了重大改造。1999年7月完成中修技术改装,正式交付
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海上测控部使用,更名为“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
2014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新
远望4号测量船,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2016年2月15日,西南
印度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携带的吊架挂钩成功钩住了鲜黄、鱼形的“潜龙二号”,并将之缓缓送上后甲板。这意味着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面向大洋热液区探测的4500米级自主
水下机器人的首次试验性应用任务成功完成。
性能数据
满载排水量:13000吨
动力:9000马力
航速:20节
船体配置
在船上配置了各种先进科研装备:
1.
直升机停机坪和机库。机坪面积533平方米,机库顶部设指挥塔和导航台。
2.前甲板设有28吨
起重机,供吊放和回收
深潜器用。
3.齐全的气象体系包括:气象
火箭发射系统,
探空气球系统,测风和测雨雷达,
云图接收,气象
FAX等设备,可以进行中短期
天气预报。
4.大功率发讯机通讯系统和其它通讯设备,能同时进行两个方向的远距离通讯以及船船、船岸、船空的一般通讯。远距离通讯用天线高架在前桅和后桅顶端,
罗经甲板和驾驶甲板四周竖立着众多的鞭状天线。
5.配有包括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内的先进导航设备,能在全球范围内安全航行并能满足海洋调查高精度定位要求。卫星导航定位天线安置在机库顶部甲板上。
6.上甲板的两舷和尾部设有调查用吊杆9具,用作海中
取样。1200米至11000米的
电缆、缆绳绞车10台,供水文物理、水化学、水声、地质、地磁、生物等项试验以及拖网作业用。
7.船上设有各学科的实验室及计算机房数十间,可以在现场进行各项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8.全空调系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外界气温为-18℃~35℃的情况下,室内保持20℃~27℃。
改造测控船
1998年8月,“向阳红10号”改建成的“
远望4号测量船”航天
远洋集团测控船。此次改装共改造、更新、修理、特装了4大类,400余个工程项目。改装工程由江阴澄西船舶修造厂承担。1999年7月完成技术改装,正式交付
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海上测控部使用。主要担负
导弹、
卫星和
宇宙飞船的海上跟踪、遥测、通信和控制任务。具有测控精度高、实时性强、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在短短的几年年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我国
载人飞船和“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测控任务。
新船入列
民资参建
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远望4号测量船,2014年3月28日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造船办公室主任杨关铭说,这是中国首艘由民营资本与国家资金共建的远洋科考船,入列后将直接赴远海执行科考任务。
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
李家彪介绍,“向阳红10”号由海洋二所和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合作建造,开启了海洋经济的“
混合经济”新模式。该船具备开展近海、大洋和深海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质、
地球物理学、海洋生物、海洋
化学、海洋气象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
取样和现场分析能力,是国家深海及洋区海洋科学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之一。
新船性能
远望4号测量船于2012年6月开始建造,2013年8月在浙江温州下水,进入船坞安装设备,2014年1月正式建成,并完成船舶与设备海试。船体总长93.0米,宽17.4米,型深8.8米,总吨位4502吨,续航能力12000
海里,船上定员65人(船员24人,科学家41人)。
新建“向阳红10”号船舶采用先进电力
推进系统,配置两台全回转舵浆和两台可调螺距侧推,具有DP-1动力定位功能,采用船底GONDOLA悬挂式平台安装
声学设备
换能器,并设置有平整、开阔约430平方米的后作业甲板,和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
“科考船噪声要低、震动要小”,杨关铭向记者介绍,与
海监船要求快速、灵活,并配有
高压水枪等装备不同,科考人员、设备执行任务需要更高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因此“海监船瘦瘦长长,我们的船宽宽短短”。
35年前完工交付的老
远望4号测量船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
远洋集团科学考察船,曾参加中国首次
南极洲科学考察。1998年8月, “向阳红10”号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远洋测控船。2011年,国家海洋局批准新建科考船“向阳红10”号。
科考任务
当地时间2018年5月14日零点15分,随着新
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4张)最后一套
海底地震仪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第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队成功完成14套海底地震仪的回收任务。这14套海底地震仪是2018年3月中国大洋第49航次第二航段布放的。布放区域位于中国西南
印度洋多金属
硫化物钻探合同区“玉皇”矿化区,水深在1400米~3300米。
这些海底地震仪在矿化区上方组成一个临时地震台阵,既可以监测海底热液区发生的微小地震,也可用于记录全球发生的大地震。它们好比医生的
听诊器,能
监听地球内部的震动信号,给地球“诊脉”。
接下来,科考队员将把这些
海底地震仪的数据导出,通过这些数据解译“玉皇”矿化区微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进一步了解该海域的海底构造,为合同区硫化物勘探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2018年8月12日,“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
舟山市码头。本航次科考自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以来,历时250天、航程29821
海里,在西南
印度洋合同区
硫化物钻探、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印度洋
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五大成果。
2019年3月18日,“向阳红10”船从舟山出发执行中国大洋54航次考察任务,赴
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调查。
科考成果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本航次分5个航段执行,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为核心,具有任务综合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并取得如下成果:西南印度洋合同区
硫化物钻探取得新进展。本航次共计发现3处矿化区、2处矿化异常区和9处异常区;深化了对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控制机制、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扩张金属硫化物矿藏前景。
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取得新认识。在天休热液区新发现一处高温喷口群,拓展了热液活动的分布范围,获得了该热液系统受控于拆离
断层的构造与
岩石学的新证据;新发现3个热液系统,使得我国在该区域发现的热液系统数量增至9个,其中宝船热液区是目前证实的距离中央裂谷最远(20千米)的热液系统,这为创建慢速扩张洋脊构造控矿新模式提供了可能。
2020年6月2日,“向阳红10”船返航停泊舟山码头,标志着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今年首个外业调查航次——西太平洋底质环境调查航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