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
中国的首颗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英文名:Chang'e-1)是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整体重量为2350千克,自身重量1150千克,设计工作寿命为一年,本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六面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共携带8种科学仪器,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图像,探测月表不同物质的化学元素和地月空间环境,首次用微波探测仪测量月壤的厚度。
嫦娥一号的研制分为初样阶段和正样阶段,2004年立项之后,用两年时间完成初样研制,2005年12月转入正样研制。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搭乘长征三号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14天的飞行,11月7日进入200公里环月轨道;2008年7月1日完成全月球影像数据的获取;10月24日在轨成功运行满一年;2009年3月1日受控撞击在月球丰富海区域。任务期间,嫦娥一号获得了120m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三维月球地形图,探明了14种有用元素在全月球上的含量与分布特征,获取大量科学数据,验证并补充了国际其他国家研究成果。
嫦娥一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深空探测俱乐部,这也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研发历程
研发背景
1994年,中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的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1年,由原国防科工委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总装备部等单位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的相关论证工作。
2004年1月23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获批准立项。依据分步实施、不断跨越的原则,无人探月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第一步为绕月探测,即在2004-2007年研制、发射绕月探测器。这一阶段要突破地月飞行、远距离测控和通信、绕月飞行、月球遥测与分析等技术,并建立了中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初步系统。第二步为落月探测,即在2007-2013年研制和发射落月探测器。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月球软着陆、自动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和物理参数。第三步为采样返回探测,即在2013-2020年研制和发射采样返回器到月球表面特定区域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进行详细研究。
2004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召开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探月工程被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中国探月工程用“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命名,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中国人“奔月”的决心。
研发过程
2004年4月30日,嫦娥一号通过初样详细设计评审,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05年11月,嫦娥一号完成初样研制工作,明确了正样产品的技术状态。12月,嫦娥一号通过整星正样设计评审,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号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组织的整星出厂评审,准备出场。
2007年10月13日,嫦娥一号模型在深圳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首次公开亮相。
主要任务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利用CCD相机结合激光高度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三维地形图、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划分月球断裂和环形影像纲要图,并为月面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通过γ/X射线谱仪和干涉程序光谱仪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不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为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历史、起源方式提供直接和有效的证据,为未来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提供依据。探测月壤特性。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分析月壤成熟度与表面年龄的关系,概略估算月球表面氦-3的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利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低能离子探测器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带电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的相互作用,深入认识空间物理现象对地球空间以及对月球空间的影响。
技术特点
结构组成
嫦娥一号整体重量为2350千克,自身重量1150千克,设计工作寿命为一年,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高的极月圆轨道上。外形与东方红三号卫星相似,本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六面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以达到18.1米。
嫦娥一号的总体设计是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以及资源一号和资源二号遥感卫星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它与东方红三号卫星在外观上非常相似,包括结构尺寸、外形和太阳翼等方面。由于嫦娥一号的任务需求不同,星表上安装的一些仪器设备与东方红三号卫星有所差异。嫦娥一号的结构和推进系统都是继承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成熟技术。这种继承和借鉴使得嫦娥一号能够借助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轨道机动能力,顺利完成奔月和环月的制动任务。
基本参数
搭载乐曲
嫦娥一号搭载32首歌曲奔向月球,这30首曲目是:《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二泉映月》《黄河颂》《青藏高原》《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高山流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里山姑娘》《贵妃醉酒》《难忘今宵》《歌声与微笑》《春节序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游园惊梦》《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良宵》《十二木卡姆选曲》《东方之珠》《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是中国人》《但愿人长久》。除这30首曲目外,嫦娥一号搭载的还有两首“特别选用曲目”:《国歌》《东方红》。
科学仪器
嫦娥一号共携带了8种有效载荷: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X射线谱仪,γ射线谱仪、干涉成像光谱仪微波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CCD立体相机
CCD立体相机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用于获取月表同一目标星下点、前视17°、后视17°三幅二维原始数据图像,经辐射定标,重构月表三维立体影像。中国首幅月图即由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立体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轨道高度约200公里,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公里,像元分辨率120米。
激光高度计
激光高度计是中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激光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技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光机所)共同研制。激光高度计的主要功能是精确测量月球表面的三维数字高程信息。它与嫦娥一号上的CCD立体相机配合使用,可以获得更清晰的月球立体图像,并探测月球两极地区的表面特征,为探测月球上可能存在的水提供科学依据。激光高度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星上激光高度计测量卫星到星下点月球表面的距离,为光学成像探测系统的立体成图提供修正参数;并通过地面应用系统将距离数据与卫星轨道参数、地月坐标关系进行综合数据处理,用以获取卫星星下点月表地形高度数据。
X射线谱仪
X射线谱仪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用于探测月表不同元素或天然放射物质发生的特征X射线,获得不同能段X射线的能谱。X射线谱仪由X射线谱仪探测器、太阳监测器和电控箱三部分构成,主探测器采用Si-PIN组成半导体探测器阵列,在1keV~60keV能区,实现对全月面成像观测,即得到X射线月貌图。
γ射线谱仪
γ射线谱仪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制,口径约为20厘米,长约40厘米,重约30公斤。用于获取全月表有用元素的丰度与分布,进而分析各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富集区域和分布特点等。通过取CE1-GRS数据中相互正交的谱线主成分,分析月表各区域对应谱线的低序层谱线中的峰信号,鉴别各峰信号对应的能量值是否等于特定元素的特征γ射线能量来确定月表各区域的元素种类,能够识别出的月表可能元素包括U、Th、K、Fe、Ti、Si、O、Al、Mg、Ca和Na等11种元素。
干涉成像光谱仪
干涉成像光谱仪用于探测月表矿物元素分布情况。工作原理是将空间同一点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经空间不同传播途径后又会合在一起,两束光经过的光程不同将产生干涉,可获得物质的干涉曲线,经反演后得到物质的光谱曲线。主要技术指标:幅宽25.6km,月表像元分辨率200m,光谱范围0.48-0.96um,谱段数为32。通过干涉成像光谱仪等探测设备对月球表面被观测元素和矿物、岩石数据的处理,可了解它们在月球表面相应位置、类型、含量和分布,并利用探测的结果可以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发现月球表面资源富积区,为月球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关资源分布的数据。
微波探测仪
微波探测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月壤深度。工作原理是利用不同频段微波在月壤中穿透深度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月壤特定频段微波辐射亮温的测量,反演出月表不同地区月壤厚度信息。嫦娥一号搭载的微波辐射计使用了四个波段,由于不同的波长的微波在月壤里面穿透的深度不一样,通过四个波段的探测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月球表面月壤微波反射参数,用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月表月壤的深度。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球进行探测。
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高能粒子探测器用于探测近月轨道上太阳高能粒子情况。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探测的主要对象是以不同形式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如太阳宇宙线、太阳粒子事件等。仪器的探测内容为质子、电子、重离子的方向通量以及质子的能谱。通过探测带电粒子的通量,可以得到粒子的空间分布以及粒子在空间的运动规律等信息。
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用于探测原始太阳风等离子的能谱,包括太阳风的体速度、离子温度等。嫦娥一号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对月球轨道空间环境进行了探测。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对丰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磁场行星(月球)的认识具有特殊的意义。
技术创新
轨道设计
嫦娥一号的奔月轨道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的专家们联合设计,综合考虑了经济性和可靠性,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独具匠心的设计。为了降低成本,卫星首先被长征三号甲发射到成本较低的近地轨道,然后通过卫星自身的机动能力,实现飞向月球的目标。在轨道设计中,还考虑了发射窗口和奔月窗口的选择。由于从地球轨道飞向月球的机会每月只出现一次,具有相对唯一性。为了确保成功,卫星发射提前3天进行,让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等待奔月的时机,将每月一次的火箭发射窗口范围扩展到3天内,使得每天都有机会进行发射。
姿态测量
由于月球没有像地球一样的红外辐射,传统的红外敏感器无法用于嫦娥一号的姿态测量。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门研制了紫外敏感器,以确保嫦娥一号能够绕月工作。通过紫外敏感器,嫦娥一号可以无需地面站支持,直接获得对月的俯仰角和滚动角,确定卫星是否平行于月面。紫外敏感器工作在紫外波段,能够在各种月相下正常工作,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甚至在卫星上出现日全食时也能正常工作。
姿态控制
嫦娥一号采用三轴姿态稳定,即在环月飞行期间,卫星的姿态必须持续定向对准月球、地球太阳这三个天体。各种探测器必须对准月面以完成科学任务;卫星的发射和接收天线必须对准地球,以将科学数据传回地面进行研究;卫星的太阳能帆板必须对准太阳,以获得所需的电力。一个飞行器同时进行3个方向的定向,在技术上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嫦娥一号首次采用双轴天线自主指向控制技术,使卫星上的天线可以自由地上下左右移动,从而实现在半球空间内的高精度指向和定位要求,从而具有对地球的跟踪指向能力,将科学探测和遥测数据准确传回地球,并降低通信天线的功耗。
温度控制
在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中,月食问题对嫦娥一号的飞行和探测构成了考验。嫦娥一号在其一年的设计寿命期内要经历两次月全食,每次月食的有效阴影时间约为3小时。月食对卫星的蓄电池组的低温放电能力、温度维持能力以及各设备的低温耐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月食是月球进入地球影子时发生的现象。当嫦娥一号穿过月食的有效阴影区时,会受到影响。首先,卫星太阳能电池帆板无法接收阳光照射,引起卫星供电问题。其次,由于在月食阴影区没有太阳照射,温度急剧下降,而且由于供电能力不足,无法正常加热,导致卫星内部设备温度快速下降。此外,如果蓄电池无法维持足够长的时间,由于电力问题,还可能产生其他影响。因此,在嫦娥一号卫星的设计中,科技人员充分考虑了月全食对卫星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
相关系统
运载火箭
嫦娥一号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太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是基于长征三号及长征二号丙研制出来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力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系统、附加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分离系统等9个系统组成。火箭第三级由液氢液态氧燃料推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为2600公斤,整流罩静态包络尺寸为3米。
在本次任务中,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嫦娥一号送入近地轨道,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后,第三级进行第二次点火,使嫦娥一号加速,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51000千米、运行时间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
发射场地
在中国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因此嫦娥一号选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由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技术勤务6个分系统组成,主要承担发射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卫星测试的技术勤务保障,星箭卸车(机),转载转运,吊装对接,火箭测试、加注及发射,火箭一、二级飞行段的测量控制,为发射任务提供通信、气象和其他技术勤务保障。
西昌地区纬度低、海拔高、四面环山,年平均温差小,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成昆铁路经过这里,青山机场能起降各种大型飞机,交通运输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测控通信
嫦娥一号的测控通信任务通过中国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天文测量网和国外航天测控网的三网一体联合测控完成。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包括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所属的厦门站、青岛站、喀什站,以及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远望2号测量船、三号测量船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属的各测站。由于当时中国的航天测控网只能用于36000公里以下的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测控,而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因而嫦娥一号的测控出现3大难点:信号衰减大、卫星对地面指令难以实时响应,以及地球自转导致中国国内测控站每天最多只能跟踪卫星10小时左右。为了克服这些难题,科学家们提出引入天文测量手段,并加强国际合作。天文测量网包括国家天文台的北京密云站和乌鲁木齐天文站,上海天文台及其所属的佘山站,以及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昆明站。此外,在嫦娥一号卫星任务中,中国首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度控制。欧洲航天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提供测控支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测控指挥部,专门研制了三网联合测控的软件,并通过一年多时间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进行联合测控,验证了三网一体联合测控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航天测控网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2艘远望号测量船航天测量船负责嫦娥一号海上测控任务。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作为中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嫦娥一号飞行任务中,主要承担火箭发射段的遥、外测任务和卫星发射段及入轨段的遥、外测任务,同时承担卫星3次近地点变轨段、调相轨道段、月球捕获轨道段及环月运行轨道段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任务。
天文测量网
嫦娥一号的测控以S频段航天测控网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VLBI)天文测量系统组成。VLBI是一种射电干涉技术,通过无线电波干涉的方法,将间隔数百乃至数千千米长度基线两端的口径较小的射电望远镜,合成为巨大的综合孔径望远镜,其等效直径为望远镜之间的最长基线长度。中国的射电望远镜VLBI观测网由四个VLBI站(北京密云站、乌鲁木齐市南山站、昆明凤凰山站、上海市佘山站)和一个数据处理中心(上海)组成。位于靠近中国国土边缘的四个站构成6条测量基线。最长基线长度可达3200多千米。
国外航天测控网
为了确保对嫦娥一号进行24小时不间断跟踪,中国与欧洲航天局智利的相关部门展开合作,首次直接利用四个国外测控站对嫦娥一号进行测控。为了提高测量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中国与欧洲空间局达成协议,利用欧洲空间局在南美洲的库鲁站、澳大利亚的新诺舍站以及欧洲的马斯帕拉马斯站来支持任务。同时,中国还获得了智利的支持,可以直接使用其所属的CEE测控站。按照飞行计划,嫦娥一号与火箭分离后,太阳帆板展开和天线展开等关键动作将在智利测控站的支持下完成;在地月转移的关键时刻,欧洲的3个测控站提供直接的支持。
传输协议
嫦娥一号的测控完全采用国际标准的测控方式,各测站之间的通信使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为此,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经过一年时间重新开发了软件,并与国外测控站进行联调联试。相比于美国、前苏联等国家投入较大、建设时间较长的深空探测网,中国当时还没有独立的深空探测网,而是依靠当时的卫星测控网和载人航天测控网,在适应性改造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尽管关键弧段的测控覆盖率尚未达到50%。通过实现国际联网,中国的测控站点也具备了直接支持国外任务的能力。
任务经过
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搭乘长征三号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随后,嫦娥一号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轨道变动
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发送第一次变轨指令,130秒后,嫦娥一号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2007年10月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发送第二次变轨指令,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嫦娥一号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2007年10月29日17时49分,嫦娥一号开始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并于发动机点火12分钟后变轨成功。这次近地点变轨是嫦娥一号在调相轨道段的第二次近地点加速,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三次变轨。变轨后,卫星将由24小时周期轨道转入48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这将突破中国航天测控最远8万公里的历史纪录。
2007年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这是嫦娥一号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
近月制动
2007年11月5日11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月球捕获卫星。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这次近月制动成功,为嫦娥一号最终进入工作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中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标志中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突破。
2007年11月6日11时3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此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作准备。
2007年11月7日8时3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成功实施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从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调整为周期127分钟、高度为2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在轨活动
2007年11月18日,嫦娥一号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至27日,嫦娥一号搭载的干涉成像光谱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微波探测仪、激光高度计、X射线谱仪和γ射线谱仪陆续开机工作,至此嫦娥一号上所搭载的八种科学探测仪器全部打开。
2008年2月21日,嫦娥一号经受首次月全食考验,与地面中断联系近4个小时后恢复。
2008年8月17日,嫦娥一号经受第二次月食考验,与地面失去联系3小时后恢复。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轨成功运行满一年,获取了1.37TB的科学探测数据。
受控撞月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许,嫦娥一号落入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表区域,实现“受控撞月”。
主要成果
科研成果
嫦娥一号微波辐射计共获取了1690轨探测数据,数据累积时间约2642小时,数据多次覆盖了全月球表面。嫦娥微波数据包括四个频率的微波辐射亮温,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技术测量全月球微波辐射信息。通过这些数据,科学家能够探测月壤的特性,并反演月壤的厚度。
嫦娥一号卫星γ射线谱仪共获取了1103轨有效探测数据,累计时间约2120.8小时。地面应用系统对伽马射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译出(U)、(Th)、钾(K)等3类元素全月球分布和含量,对镁(Mg)、铝(Al)、硅(Si)、铁(Fe)、钛(Ti)等元素区域含量与分布数据进行了解译。
嫦娥一号携带的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对月球轨道空间环境进行了探测,其中高能粒子探测器共获取了1846轨有效探测数据,累积时间为2868.5小时;太阳风离子探测器获取了1815轨有效探测数据,累积时间为2852.3小时,其中约60%的轨数处于太阳风中。对这些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与地球磁场和月表带电粒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物理现象,对丰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磁场和行星(月球)的相互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
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仪共获得了706轨有效探测数据,覆盖了月球南北纬70°以内84%的月表区域(相当于全月球的79%)。成像光谱仪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200m,光谱范围为480~960nm,共有32个谱段,光谱分辨率为7.6~29nm。获得月表覆盖范围32个谱段的光谱分布图,嫦娥一号成像光谱数据的谱段,远比Clementine UVVIS光谱仪(5个光谱)多,且光谱分辨率高。
嫦娥一号卫星激光高度计获得的月表测高数据为世界之最。利用激光测高数据制作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在精度和分辨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利用覆盖嫦娥一号立体相机三线阵CCD数据,制作了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在数据覆盖范围、平面定位与高程精度、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国际现有全月球数字地形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影像成果
2007年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共由19轨图像制作而成,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km,长约460km。
2008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正式发布首幅由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这是中国首次获得此类图像。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拍摄的中原地区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发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包含了月球南北两极完整的高精度月球表面影像图,分辨率达到120米,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图。
获得荣誉
2008年2月17日,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获得“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特别奖。
媒体评价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新闻联播
嫦娥一号任务的“完美”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空探测新时代。——新华社
2007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合性环绕探测,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发展规划的第一步。这是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同时,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重大跨越。——《人民日报
嫦娥一号的成功运行,实现了中国千年的梦想,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自信心,它也证明了中国人有进入外层空间能力,同时还带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吴伟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参考资料
中国探月工程概览.国家航天局.2023-05-15
嫦娥一号卫星简介.中国日报网.2023-05-05
卫星轨道设置有门道 收费防“纸面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05-18
嫦娥一号的紫外敏感器.网易手机网.2023-05-18
“嫦娥”对月亮做了什么?!.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05-18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LM-3A).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23-05-17
嫦娥一号成功实施变轨.大众网.2023-05-15
覆盖月球绝大部分地区的月球多光谱图像数据.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2023-05-15
嫦娥一号丨70年70个第一.今日头条.2023-04-30
目录
概述
研发历程
研发背景
研发过程
主要任务
技术特点
结构组成
基本参数
搭载乐曲
科学仪器
CCD立体相机
激光高度计
X射线谱仪
γ射线谱仪
干涉成像光谱仪
微波探测仪
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技术创新
轨道设计
姿态测量
姿态控制
温度控制
相关系统
运载火箭
发射场地
测控通信
任务经过
发射升空
轨道变动
近月制动
在轨活动
受控撞月
主要成果
科研成果
影像成果
获得荣誉
媒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