鲹科(Carangidae)作为一种来自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辅鳍
亚纲(Subclass Neopterygii)、
鲈形目(Perciformes)和
鲈亚目(Percoidei)的珍贵鱼类,体型延长、侧扁,形状多样,品种繁多,生长速度快;在
印度洋、
太平洋和
大西洋等海域,鲹科鱼类广泛分布,特别是在
热带和
亚热带海域。
鲹科有鲹
亚科(Caranginae)鱼类、鰤亚科(Seriolinae)鱼类、
鲳鲹属亚科(Trachinotinae)鱼类和鰆鲹亚科(Chorineminae)鱼类四个亚科鱼类。
鲹科鱼类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海洋渔业品种之一,是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渔船的主力渔获种类。
形态特征
鲹科鱼类的身体构造非常适应海洋生活,它们的鳞片光滑、皮肤光亮,能够有效减少水流阻力,从而游得更快更灵活,春夏时会随暖流迁徙至高纬度地区产卵。它们通常群集在沿海水域或
珊瑚礁中,中等大小种类游得最快。
鲹科鱼类鼻区骨骼由上筛骨 (Supraethmoid SE) 、鼻骨 (Nasal N) 、侧筛骨 ( Lateral ethmoid LE ) 和犁骨 (Vomer V) 4种骨块组成,上筛骨长大于宽, 背部中央稍隆起, 两侧中部各有一角状突起。
鲹科棱鳞数各有区别,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最大棱鳞大于眼径1/2。棱鳞形状基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呈三角形,如
长体圆鲹;第二种近似长方形,如蓝圆鰺;第三种近似
菱形,如红背圆鲹。每个棱鳞上有侧线主管和两个分支管,各种间也有差别。
不同鲹科鱼类的牙齿比较:长体圆鲹上下颌无牙;
颌圆鲹和勒氏圆鲹仅上颌或下颌有牙;蓝圆鰺和红背圆鲹上下颌各有一列牙;
无斑圆鲹牙多,上下颌各有三列牙。
鲹科鱼类的上颌骨及鳃盖骨后缘主要有两种类型:上颌骨后缘圆形,鳃盖骨后缘斜;上颌骨后缘截形,鳃盖骨后缘直。鲹科鱼类的背鳍条数一般在20-35条之间。
摄食习性
按饵料生物的生态习性来划分,则可鲹科鱼类的饵料生物划分为3种生态类群,即游泳生物(包括鱼类、
头足纲)、
浮游动物(包括
桡脚类、糠虾类、
水母类、
介形亚纲、
端足目、
磷虾类、
毛颚动物类、浮游幼体和浮游的
长尾𫛭类)和底栖动物(包括
多毛纲、歪尾类和短尾类)。鲹科是以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为主的混合动物食性的鱼类,兼食少量底栖
虾蟹类。鲹的摄食强度在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在夏季相对较低,冬季最低;不同发育阶段的鲹有两个摄食强度的最高峰:50~99 mm的幼鱼和200~299 mm的繁殖个体。
鲹的周年摄食周期分为4个阶段:(1)产卵期。春季,叉长大于200mm的两龄鱼随着性腺发育的加快,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补充,才能促使性腺迅速发育成熟,鲹具有较高的生殖力和分批产卵的习性,首次产完卵的亲鱼也要增强摄食,性腺方能迅速恢复并再次产卵,因此,产卵群体的摄食强度相对较高,而叉长小于100 mm的幼鱼的
新陈代谢很旺盛,摄食强度也较大。(2)索饵育肥期。夏季叉长100~199 mm的当龄鱼虽然摄食的饵料种类很多,但是主要以浮游
甲壳亚门为主,而且新陈代谢快,消化
速率也很快。(3)越冬前育肥期。秋季主要以叉长大于200 mm的生殖后群体为主,为了越冬储存能量,
捕食能力很强,因此摄食强度最大。(4)越冬期。冬季随着水温的下降饵料丰度的降低,鲹的活动减少,摄食强度也随之减弱。
栖息环境
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海洋暖水性鱼类
区系,在
印度洋、
太平洋和
大西洋等海域,鲹科鱼类广泛分布,特别是在
热带和
亚热带海域,且与暖流的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多数温暖的海域是它们繁衍生息的栖息之所,为它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目前有64种鲹科鱼类分布在中国海域,其中
黄海地区有16种,
东海地区有25种,而
南海地区则有23种鲹科鱼类。
种类
钝鳍叶鲹
体长110-113毫米。体侧扁呈椭圆形。体长为提高的2.68-2.69倍;为头长3.54-3.64倍。头小,侧扁。头长为吻长4.13倍;为眼径4.13倍;为
胸鳍长1.14-1.29倍。吻钝,其长等于眼径。前颌骨能伸缩;下颌后端连瞳孔前缘下方。牙细,上下颌各一列。背部浅灰蓝色,腹部银色,腮盖后上缘有黑斑;体侧自背缘至体中部水平线上有6-7条暗色直带,此外,眼上亦有2条隐约暗色直带。第一背鳍呈深黑色,
尾鳍后缘及第二背鳍边缘呈浅黑色。
蓝圆鲹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隶属
鲈形目(Perciformes),鲹科(Carangidae),体纺锤形,稍侧扁,齿细,鳃耙较密具刺,胃呈Y型,系暖水性
中上层鱼类,生长快,
种群易于恢复,在中国沿海以及日本、朝鲜等周边海域均有分布。蓝圆鲹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经济鱼类,
东海为其重要产区,
台湾海峡和
浙江省中北部近海资源尤为丰富。根据其分布和生态特点,南海北部
蓝圆鲹群体被划分为 7 个不同群系,分别为
闽南地区台湾浅滩、粤东甲子、珠江口、粤西、清澜(文昌)、
北部湾和外海群系。
竹筴鱼
竹筴鱼是重要的中上层鱼类之一,属
鲈形目、鲹科、竹筴鱼属,在世界海洋中有很多种类分布。在
太平洋、
大西洋和
印度洋中至少存在着十多种经济竹筴鱼,主要是太平洋的智利竹筴鱼、日本竹筴鱼、青背竹筴鱼、太平洋竹筴鱼、
新西兰竹筴鱼,大西洋的南非竹筴鱼、短线竹筴鱼、地中海竹筴鱼、粗鳞竹筴鱼、蓝竹筴鱼,印度洋的印度竹筴鱼、沙竹筴鱼和阿氏竹筴鱼等。
沟鲹
沟鲹隶属鲹科,沟鲹属,俗称铜罗盘(
福建省)。系近海暖水性
中上层鱼类,其经济价值较高。分布于印度洋、
印度尼西亚 、
朝鲜、
日本和中国沿海。
台湾海峡的沟鲹常与
蓝圆鲹、
乌鰺等中上层鱼类混栖,多数属生殖群体 。
营养成分
在鲹科鱼类的肌肉、内脏、
颅骨中共测出氨基酸17种,,其中
必需氨基酸7种,
条件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共10种。鲹科鱼类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内脏、头骨, 且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后两者。鲜味氨基酸如
谷氨酸、
天门冬氨酸等的含量决定了味道的鲜美程度,在鲹的肌肉、内脏、头骨中, 谷氨酸均是含量最高的氨基酸。谷氨酸参与各种
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也是脑组织生化代谢中的重要氨基酸, 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氨基酸,
赖氨酸为鲹中含量仅次于谷氨酸的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