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堤
九江李公堤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12月,江州刺史李渤截南陂筑堤,蓄水为湖,使南门湖一分为二。又立斗门区,以蓄泄水势。后人为了纪念李渤,遂以德方召伯,将北面一湖名为甘棠湖,堤名李公堤,堤上之桥曰思贤桥(现桥为六十年代重修)。唐江州司马白居易重修,宋知军州事余崇龟,元总管李黼各因新之。李公堤至今近1194年。
历史变迁
甘棠湖堤,现名李公堤,九江人习惯称之为“小坝”,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是年春,洛阳市人李渤受命任九江地方行政长官江州刺史。他主政江州后,见本地天灾频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向朝廷上疏,奏免农户累年所欠税赋,遂获准。以后又建造景星书院,发展教育事业,做了不少惠及百姓的好事。其时,江州城外南门湖水域广阔,行人过往极为不便,且年久淤塞,屡发水患。李渤急民之所急,带头捐款筹资,主持疏浚南门湖,并修筑一条南连山川岭、北接南门口的跨湖长堤,“立斗门区,蓄水势,以利民涉”。长庆二年(822),堤坝建成,江州人从此结束上摆渡过往的历史。
李渤离任后,江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将他比作西周时“有惠政于民”的著名贤人姬奭,并借用《诗经》中歌颂召伯的诗篇《甘棠》中的典故,将堤坝命名为“甘棠堤”,亦名“李公堤”,湖亦命名为“甘棠湖”。赵顼熙宁三年(1070),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喜爱甘棠湖景色,遂在堤上建“烟水亭”。明嘉靖年间,亭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九江关督黄腾春将堤上烟水亭移至今址。
李公堤是九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甘棠湖与南门湖像是两颗明亮的眼睛,李公堤坐落于两湖中间,也是九江市民重要交通枢纽。李公堤上栽的是梧桐树,满眼苍翠,宛如少女腰间一根翡翠的腰带,大堤之上树荫如盖,常有青年男女依伴而行,被人戏称为”情人路”。无论春夏秋冬,九江市民都保持着良好的习惯,全家到李公堤散步,聊天。很多市民晚上喜欢环南湖和甘棠湖走,也称“走湖”。李公堤上的这两排三球悬铃木,是1958年栽种的。又粗又高的梧桐树就像一把伞一样遮阴,夏天许多市民到这里来休闲。现在梧桐树干已增长到60多公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郁郁葱葱、参天入地的三球悬铃木就是“小坝”的象征。
李公堤改造
李公堤为横跨九江市南湖和甘棠湖的一条填土路堤,全长1200米。近年来,九江市城区车辆大量增加,为缓解老城区的交通拥堵,提高甘棠湖、南湖周边道路的通畅率,九江市打算对李公堤进行改造,并以将现在的单向通行改为双向通行。2011年6月中旬,九江市建设规划局公示了李公堤三套改造方案。改造中在保留现有车道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现有东侧(南湖侧)人行道、二坡台和少量填湖等方式,新建一幅6.5米宽的车行道。李公堤现有绿化树木原则上全部保留,东侧新建部分绿化,并在现有桥梁东侧增设一座与其风格及跨径一致的景观桥。改造方案公示后,在市民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市民在网站的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网站还开辟了《九江改造李公堤,得焉?失焉?》专题,供市民讨论。不久,九江市建设规划局负责人说,李公堤三套改造方案公示后,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好几千人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意见。根据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同时力争解决老城区大拥堵的总体要求,他们继续征求了各方意见,决定暂缓实施李公堤改造方案,李公堤暂时保持原样。
天花宫
天花宫俗称北顶娘娘庙。坐落九江市区李公堤中段。宫半湖绕,登楼凭窗,可眺湖光山色。据《德化县志》载:宫系同治九年所建。砖木结构,外表塔型。内有娘娘殿、娘娘亭和禅房等,占地约1100平方米。所供奉的送子娘娘,其实为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在赵匡胤干德三 年,因为孟昶战败不久死去,花蕊夫人被送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于是从宫中传到民间,晚清年代,把张仙男身像改花蕊女身像,天花宫也自然供托所谓的送子娘娘了,过去一度香火十分旺盛。
交通
公交28路贯穿李公堤。
公交29路到南门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变迁
李公堤改造
天花宫
交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