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2000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从采矿系、资源学院和化工学院抽调相关学科、专业组建了环境与测绘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01名,其中专任教师80名,教授19人,副教授22人。学院在校本科生1512人,硕士生430人,博士生120人,外国留学生12人。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7%以上,二次就业率达到100%。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省级精品优秀课程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各1项;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项。
学科
测绘类(含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学院测绘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专业完成了“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中国矿业大学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支撑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入选学科、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名,其中专任教师88人,教授26人,副教授37人,同时还聘请了几十位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部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受聘为学院院长;有几十位教师在国际对地观测联盟、IEEEGRSS、国际矿山测量协会、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中国测绘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中国GIS协会、中国GPS应用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等国内外学会及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两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获得者2人,国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产业教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江苏省“333工程”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人,夏坚白、霍英东、孙越崎奖获得者5人,另有40多人次获省部级以上拔尖人才称号。
硬件设施
学院设有测绘学与地理信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系;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测绘与国土信息、环境科学和工程2个中心实验室(均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江苏省“空间与国土资源信息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3G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三下采煤研究所、国土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信息与经济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土地资产评估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等10个校级研究所及地球表层集成模型模拟与数值分析研究中心、中英地理空间信息联合研究中心、动态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淮海国土资源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出版《淮海国土资源论坛》期刊;拥有或与其它单位共建感知矿山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保清洁煤炭与矿山生态恢复工程中心、江苏省3S与国土信息研究中心、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矿山生态环境研究所等科研平台。
办学成绩
自建院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省级精品(优秀)课程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各1项;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项。
学院有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提名论文,6篇博士论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学院在校本科生1430人、硕士生398人、博士生176人,外国留学生12人。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9%以上,二次就业率达到100%。
学院各本科专业均可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出国留学、都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根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办法,学院各专业都可选拨研究生公派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
学院各学科专业共培养本科毕业生5000多人,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800多人;还为国内外其它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进修生、留学生700多名。毕业生遍及各行各业,许多人已成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负责人或企业家,有的在国外也很有成就。多名学生成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大学书记及校长、研究院院长。
科研实力
2004年以来,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40项,973、863项目9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10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基金项目3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工程与矿山测量,大地测量学,全球定位系统及导航,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城市与数字矿山,环境及灾害监测与控制,开采沉陷与“三下”采煤,资源及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土地资源管理与不动产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保护,矿井水害与地质灾害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发明)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5项,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工程金奖1项,出版教材、专著30多部,在《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千余篇。
学科专业
学院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数字矿山与沉陷控制工程土地资源管理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理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测绘工程和环境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涉及工科、理科、管理学科等3个门类;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及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测绘科学与技术流动站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矿山空间信息学与沉陷控制工程环境工程等5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为长江学者设岗学科。在历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科排名中,测绘科学与技术都位居全国第二或第三(仅列武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之后)。
学院现有测绘工程(创办于1953年)、环境工程(创办于1983年,1985年招生)、环境科学(创办于1993年,1997年招生)、土地资源管理(创办于1994年)、地理信息系统(创办于2001年)等5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环境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摄影测量与遥感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环境科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矿山空间信息学与沉陷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自然地理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测绘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
环境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
测绘科学与技术为长江学者设岗学科;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支撑学科;
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科排名中,测绘科学与技术位居全国第二。
科研机构
★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
★房地产研究所
★三下采煤研究所
★国土资源研究所
环境工程研究所
环境科学研究所
★土地资产评估研究所
★3G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
★资源环境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测绘学与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矿山生态环境研究所
★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江苏省3S与国土信息研究中心
★教育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
★测绘与国土信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环保总局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
环境科学和工程中心实验室
★江苏省资源与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合作交流
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与百余个国内及美、德、英、法、加、澳、俄、波、日、韩等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每年有6-10人次教师出国讲学、合作研究及参加学术会议,每年有5-10名研究生派往海外世界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有一批本科生按“2+2”“3+1”、“4+1”等模式与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硕士学位,目前有3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德国杜瑞斯堡大学、波恩大学雅各布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京都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著名学府深造。中国测绘学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国际矿山测量协会第六专业委员会及挂靠该院,学院每年举办一次以上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党建工作
院党委多次获得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发展展望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将以“精专而卓越”为理念,力争使学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成为理、工、管多学科互动促进,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024-06-26
目录
概述
学科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硬件设施
办学成绩
科研实力
学科专业
科研机构
合作交流
党建工作
发展展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