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曙光,1941年2月15日出生于陕西咸阳,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年李曙光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1986年回国后继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2012年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工作;2019年当选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
李曙光长期从事富铁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变质同位素年代学,造山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人物经历
1941年2月15日,李曙光出生于陕西咸阳。中学就读于天津市第十七中学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在校期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优秀学生。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6年,在国家铁矿科研会战中,李曙光担任中国科学院鞍山-本溪铁矿科研队弓长岭黑富矿科研组长。
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访问,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S.R.Hart教授,系统研习了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198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痕量元素地球化学教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1993年,晋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
2012年9月,正式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工作,并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曙光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较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提出并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ree可活动,且Sr-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
2011年以来,李曙光率先开展了利用Mg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研究,揭示了在板块俯冲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发现中国东部上地幔存在大尺度Mg同位素异常,证明中国东部上地幔是由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入的再循环碳酸根形成的巨大碳库。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9月,李曙光已发表论文194篇,其中SCI论文91篇,并入选2003-2016年爱思唯尔世界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用率作者。
学术交流
1994年—2003年期间4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宇宙化学研究室和地球化学研究室,1次赴香港大学地质系做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
科研成果奖励
李曙光于2008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
学术成果
1.他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同位素体系及变质年代学理论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较早发现并证明造山带榴辉岩中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矿物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计算了绿片岩相及叠加兰片岩相变质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确地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这些工作为正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定年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2.他对华北和华南陆块的碰撞过程及秦岭大别造山带演化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测定出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年龄为三叠纪,并证明它们是陆壳俯冲成因,从而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最终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岛弧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为秦岭造山带两条地缝合线的厘定及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首次在大别山北侧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洋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系统测定了大别山其它榴辉岩岩,岩浆岩年龄,研究了碰撞后壳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离过程。
3.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是大陆深俯冲研究的著名科学问题。他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却的曲线,对多阶段快速抬升历史给出重要制约。结合测定南秦岭同碰撞花岗石的年龄,查明俯冲陆壳不同构造单元的U-Pb同位素特征,他提出了一较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岩多阶段折返模型。
4.寻找富铁矿曾是我国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他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深部富矿体,并钻探验证成功;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论文引用
上述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第一作者论文的SCI总引用频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李曙光认为:所谓专业兴趣并非天生而来,也可以通过学习和钻研培养出来。成就感是产生和巩固兴趣的重要因素。
李曙光认为:科学家的名声是由学术水平、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在科研工作中的为人及道德操守决定的,科学家必须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充分认识科学不是商业,前者追求真理,后者追求利润。
讲座报告
2012年3月16日,李曙光院士应邀参加北京交通大学“院士校园行”名师讲坛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科研诚信规范进交大活动,为研究生做了题为《科学家的名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谈科学研究职业道德》的专题报告。
2018年6月6日,李曙光应兰州大学邀请,做客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地球科学名家讲坛”,并作题为《深部碳循环的Mg同位素示踪》的学术报告。
2018年6月14日,李曙光应邀参加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资源楼一楼报告厅举行的中国科大第五场“科学教育报国60年”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并作题为《做又红又专的攀登者——科大精神对我人生的影响》的报告。
2018年6月25日,李曙光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流学科建设“地质理科工作组”邀请,做求真论坛第001讲报告,题为《科学人生之体验》。
2018年9月12日,李曙光做客长安大学张伯声学术讲坛”,为师生作题为《深部碳循环及Mg同位素研究》的学术报告。
2018年11月7日,李曙光应邀来安徽工业大学开展题为《科学家的名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谈科学研究职业道德》的专题报告。
社会任职
李曙光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副主任。
人物评价
李曙光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并在超高压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冷却史和折返机制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
李曙光40年来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是中国最早开展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地球化学学者,在超高压变质岩年代学和大陆碰撞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创性成果,为该领域的进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获奖记录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