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伟1973年出生于
罗平县,2000年7月毕业于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要从事雕塑作品的创作和大学教学。
基本信息
陈长伟 1973年出生于云南罗平,他创造了诸多风格的雕塑作品,其中“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系列作品较为人知。十二生肖的图像体现了蕴含在中国深处的一种文化想象。媒体评论他的作品为:雕塑兼有幽默和时尚的特点,进了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在传统价值和当代生活之间找到了一个有趣的连接点。
个人简介
1973年生于
罗平县,2000年毕业于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会理事。2001年创作《马帮》被安放在
昆明市市东西寺塔步行街,成为昆明标志,同年该作品获
云南省雕塑展
一等奖;2004年应邀参加
越南顺化国际雕塑节;2005-2006年期间两次到
欧洲进行学术交流;2005年策划组织中国昆明首届国际雕塑节并参加雕塑百年展览;同年,大型
青铜雕塑作品被昆明市政府赠送给马来西亚政府;2006年作品参加
意大利威尼斯第九届国际雕塑及装置艺术展;2007年参加
广东美术馆“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2008年参加意大利都灵国际雕塑展和第二届
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2009年参加首届
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2010年作品被安放在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长廊中国馆旁,被永久收藏,同年参加“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展览;2011年参加“清晰的
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2013年参加55届
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等联展及活动。
著名批评家王林在《从矛盾性切入观念性——陈长伟雕塑作品解读》文章中说到:陈长伟雕塑有一种自然的原始的生命形态,
饺子、沸腾、充满极强的繁殖力,似乎是某种不可遏制的事物正在形成、正在生长,艺术家不得不用手中的泥去捏住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将它们物质化、实体化,就像凝固的
岩浆。陈长伟把生命图腾意识变成塑造过程中捕捉形体的快感,本来是很容易滑向审美娱乐的。在中国,不少雕塑家就是这样以本体名义脱离现实而自得其乐。但陈长伟不一样,他并不在形体塑造中去假定一个雕塑的生命本质,而这一点恰恰是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都十分尊崇的。
陈长伟作品是失去核心的形体,是关于形体的肌肤,是覆盖在虚空之上的无根的痕迹,没有被视之为本质的神秘的内在结构。这种痕迹四处蔓延,流淌起伏,在手感与触觉以及对于触觉的感受中生长,艺术家不过是在形体塑造中帮助它完成而已。
个人经历
1990-1993年就读于曲靖师范美术学校美术专业
1993-1996年任教于罗平阿岗第一中学
2000年7月毕业于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获
学士2004年9月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至今
2001年
青铜雕塑作品《马帮》安放在
昆明市东西寺塔步行街,高2.0米。
2003年青铜雕塑作品《忠诚卫士》安放在昆明市警星公园,高2.1米。
2004年青铜雕塑作品《照相》安放在昆明市南屏步行街,高1.9米。
2005年青铜雕塑作品《郑和》(合作)被昆明市政府赠送给马来西亚政府,安放在
古晋市,高6米。
2005年
不锈钢雕塑作品《圆》安放在昆明市
大观公园,昆明市政府永久收藏,高4米。
2010年不锈钢雕塑作品《新生肖柱》安放在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长廊中国馆旁,并被永久收藏,高12.8米。
2000年开始多元脂纤维
丙烯着色雕塑作品《咫尺》系列。
2002年开始多元脂纤维烤汽车漆雕塑作品《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系列。
2005年开始多元脂纤维烤汽车漆雕塑作品《“非造型”》系列。
2008年开始不锈钢雕塑作品《呼•吸》系列。
作品特点
批评家孙振华在《在戏拟和拼接中追寻思想的踪迹――读陈长伟的近作》文章中写到:陈长伟给我的印象,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
太阳那样,活力四射,他充沛的创作欲望使他的近作让人感觉到强烈、生猛。尤其是《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这一组借用雕塑中胸像形式所塑造的动物和人的组合造型,我以为是雕塑界近年来值得注意的重要作品…
《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近乎于一个当代的中国神话。
陈长伟的机智在于,他从“传统”入手,又没有简单地沿袭和复制传统,在策略和手法上,他强调的是对传统资源的借用和戏拟…
陈长伟在接近传统的过程中,再度将传统陌生化,他将传统的资源转换为一种神话寓意般的超现实的存在,他出奇制胜地用十二种新的动物对传统的十二生肖进行了更替,它们是:斑马、
梅花鹿、
海豚、
白头海雕、斑点狗、
大象、
袋鼠、熊、豹、
长颈鹿、恐龙、鳄鱼。这十二种动物与传统的十二生肖比较起来,更具新颖度,它们一是比较国际化,二是具有时尚性。斑马、斑点狗、
袋鼠科等动物并不属于
中原地区常见的动物系谱,这使得新十二生肖在品种上具有跨民族、跨文化的特点;海豚、恐龙、鳄鱼等则是在当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名称,由于出现频率之高,它们常常成为一些具有时尚特征的品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成为每种文化意象的代名词。陈长伟还亦庄亦谐地精心编制了一份新十二生肖的运程表,列举出不同属相的出生年月、爱情、健康、幸运色、性格、适业、五行、婚配禁忌各方面内容…
《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的组雕加上那份运程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鼻子有眼的认认真真的玩笑,看起来煞有介事,甚至有人可能会当真,就是这种认真制造的神话和玩笑,使作品具有一种颠覆的效果,在整体上幽默、轻松的气氛中,作品面对的是每个人的生存境遇的问题。作品的思想早就在作者在选择切入角度时就预设在那里了。前世今生,每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状态,人们具体的人生际遇都是不同的,尽管如此,人们在不同时代所面对的基本问题是相似的,从古到今,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样,作品的主题就具有多侧面、多重的阐释空间。这也是传统和当代之所以能够在这个作品中并存的原因。
批评家
鲁虹在其著作《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 里说到:艺术家在做作品时,一方面重新创造了新的十二生肖;另一方面,又借用西方雕塑的手法,以具像与胸像的方式做成。由于艺术家的新十二生肖,如斑马、鳄鱼等更具国际性、时尚性,因此明显不同于传统的“生肖俑”。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家还同时编制了一份新十二生肖的运程表。从表面上看,作品很有些戏拟的意味,但实际上,却巧妙地涉及了人类新的生存境遇问题。
批评家
冯博一在其文章《一次展览,或又一堂课——关于当代艺术“能与动”的游戏化体验》 里说到:陈长伟的作品是一组中国的十二生肖形象切割为66件小雕塑来呈现的。之所以切割并都是一种灰色调,或许在他看来,他或我们青少年儿童的时光或记忆是残缺、扭曲和不完整的。他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在现场他为小观众们准备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彩虹的七种颜色,参观中可以任意在这66件雕塑上
涂鸦或写生,画好的“作品”再由参观者(青少年儿童)任意地挂到展墙上。以此绚丽的颜色来弥补我们曾缺失的美好时光,在灰色的记忆与伤痕中凭添他们的自主想象。
批评家
管郁达在陈长伟的批评文章《生命的“触”与“法”》 里说到:《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是陈长伟艺术创作中最具生命意义与“草根性”的作品之一。…《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及其相关的作品,将生命的欢乐具象化、拟人化,赋以那些树木、动物生生不息生育能量,它们或雌雄同体,或人兽合一,所体现的不过是艺术家从天地自然、
宇宙大化中体悟到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根植在中国民间信仰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象十二生肖的属相及其相关的命理推演,就是这种民间“草根”智能的产物。每个中国人的生命表像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生灵,每个人都有一个属相。
《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所用的篡改与挪用手法无疑是受到了
实验艺术,如
达达主义、杰夫•昆斯(
杰夫·昆斯)的一些启发。比如艺术家在每个生肖属相的附注中一本正经地编写的那些话语,大都带有一些即兴的搞笑游戏性质。有意思的是,一些接触到这件作品文本的观众,真的将其拿来作为算命的工具。众多游戏者的参与,使这件作品超出了它最初发生的空间,成为一个具有观念意义的行动。所以简单地将这组充满机智与
游戏性的创作视为一组雕塑,是勉强而不合时宜的。《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这样的作品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空间与造型,而且,更着意探索造型艺术在时间表达上的可能性。
纽约著名策展人及作家保罗• 拉斯特Paul Laster在文章《生命之树,硕果累累》里写到:陈长伟在每次创作新作品时总是由一个深思熟虑的构想着手,但又非常注重作品本身创作过程所带来的灵感, “反正是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就都变了,而这种变化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的”。他这样说道。
陈长伟将写实与抽象揉捏在一起,就像大厨为一个重要的场合准备佳肴一样:每一道独立的菜都赏心悦目,而又能构成一场怡人的盛宴。在作品《我与生肖》中,陈长伟为之后无数梦幻般的作品定下了基调。那个树型、多头、雌雄同体的神,是用玻璃纤维浇铸,并且在表面喷浇了诱人的红色,脱离了传统上对于生命之树故事的表现。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中国十二生肖作了改动,重新组合了这些生肖,用鹰取代了鸡,用象取代了猪。他用双手改写并重排并重写了历史。通过自身行动,陈长伟进入了
新生代艺术家的行列——这些艺术家们从互联网中汲取营养,以国际化的视角保持动力。
生命树是陈长伟不断采用的一个令人难忘的主题,几乎在各种文化中,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这棵树在地下生根、在天上伸枝布叶,可以说生活在三个世界里——天国,人间,还有地狱.
宇宙中的树象征着创造和生长。陈长伟的树从超现实的树——扭曲的树于上夸张地生长着女性的
乳房和突出的静脉——到神秘的树——树干伸直后生芽长出的却是动物的头部等等,不一而足。他最新的树作品《生命树4》,是一棵抽象、凹凸不平的树,在其树枝上悬挂着三块色泽健康的土块。其起伏的黄色表面令人赏心悦目,难以忘怀。
陈长伟模式型,有机的结构形式普遍存在于他所有的新作品中,这种形式将原本可辨认的物体和形象本质加以精彩地抽象化。《书》和《打开的书》揭示了陈长伟在许多雕塑作品中所展现的对智慧的渴求。(书是象征学者的八种中国元素之一,代表着学习。)《打开的书》因其对抽象概念的精彩注释而变得尤其引人入胜,仿佛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都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间定格在其书页中。
艺术家
毛旭辉在文章《重要的不是结果》里写到:陈长伟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和从事创作。他在学院里学习
传统雕塑,毕业后也一直在进行雕塑的创作,但他没有完全安分于博大精深的雕塑领域,在毕业后的短短的两三年中,他常常采用录像、
摄影、装置和行为这些流行的方式去进行创作,在活动画面、图片装置、行为现场里与日常生活进行广泛的接触、碰撞、交流和对话,在各种方式的尝试中,显示了他感觉的敏捷、即兴、甚至杂乱无序,它们表现出青春的感觉与活力以及青春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诸种问题和烦恼,不知是青春的躁动还是社会的疯狂,在他参与的所有这些作品里都充满着狂躁不安的气息,图像信息的大量使用、拼贴、并置、喧闹而刺激。
与此相反,他的雕塑作品却有着稳定的因素和某些突出的个人特点和统一的样式,无论是那些他那一代的肖像和近作十二生肖的动物群像,都强调了脖子的长度,所谓的脖子变成了支架和台柱,这是一种典型的雕塑语言,它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只不过他作了局部的夸张和强调,突出了雕塑的纪念性品质,使作品显得稳定而庄重,大方而单纯。
作品发表
《55届
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王林主编 德国古桥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P360-361
《中国雕塑1949-2010》(
杨剑平主编 李晓峰执行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一版 P139 P147 P166 P318-319 P357
《云南雕塑60年大展》(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第1版 P104-109
《“清晰的
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上、下
何桂彦编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1版 P208-211
《雕塑》(中国雕塑杂志社) 2011年增刊 P86-950
《创造力--2010上海世博法国馆》2010年 P63-70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案例—2009首届
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现场纪实》(王林主编
澳门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5月第1版 P89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
吕澎、
朱朱、
高千惠主编
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P018-019
《世界的艺术•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长廊国际雕塑展》 2010年 P24-27
《世界艺术》2010年四月 P32
《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 2009年9月 P25-29
《漫天动海》2009年 P16-17
《Scultura Internazionale 2008》 2008年 P80-81
《第一接触-台北、昆明、香港当代艺术联展》2009年2月 P096-097
《
艺术当代》(
朵云轩) 2008年第5期(封面) P42-47
《艺术当代》(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年第2期 P80 P93
《
未来天空》(
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1月第1版 P14-15
《数像时代的绘画与雕塑》 2008.10 P150-153
《艺术慈善中国》2008年 P46-248
《
人文艺术》(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年2月 第七辑 P137-150
《梦蝶
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Ⅱ》2008年 P24-25
《静观-孙振华艺术批评文集》2008年9月第一版 P136-139
《美术焦点》(美术焦点杂志出版) 2008年1月 P172-173
《美术焦点》(美术焦点杂志出版) 2008年10月 P130-135
《罗博报告》(罗博报告杂志社出版) 2008年第2期 P206
《流速 2008当代艺术家提名作品邀请展》2008年P66-69
《第四浪潮》(
丁正耕著
四川出版集团) 2008年5月第1版 P185
《第十二届上海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2008年 P072-073
《2008北京798
中国艺术节》2008年04月 P176
《“中国情境”当代艺术展》2008年04月 P26-29
《KINESISK SAMTIDSKONST 中国当代艺术的身份与转换》2007年 P14-15
《得意 陈长伟雕塑作品》2007年11月
《
艺术当代》(
朵云轩) 2007年第1期 P106
《艺术当代》(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年第3期 P94
《艺术当代》(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年第4期 P120
《七零八落》2007年11月(无页码)
《艺术当代》(
上海市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1期 P106
《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
中国雕塑杂志社出版)
2007年4月第一版 P113
《雕塑与城市对话-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P9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2007年3月 嶺南美术出版社 P73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批评文献1985-2007》 2007年3月 嶺南美术出版社 P229-232
《
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 2007年12月 P048-053
《口传与耳闻的四方-第三届贵阳艺术双年展》2007年(无页码)
《虚拟@爱》
龚明光主编
百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P003-004
《延伸-陈长伟北京个展》2006年3月
《“共享之土”2006云南当代艺术邀请展》P1-5
《雕塑百年》(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6年 5月第1版 P162
《雕塑》(中国雕塑杂志社) 2006年第2期 P4
《World Sculpture News》2006年2月 (封2)
《OPEN 9.》 2006年 P22-23 P120
《“以物之名” 2006海上山艺术中心提名作品邀请展》P72-73
《“人文.山水”中国惠州当代雕塑艺术展》P26-31 P136
《
中原地区。昆明首届国际雕塑节作品集》(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一版P42-45
《“和而不同”中国西南当代雕塑邀请展》(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1版P80-83
2006年1月第1版 P368
《娱乐至上》2005年9月(无页码)
《中国文化周》 2005年(无页码)
《延伸-陈长伟上海个展》2005年12月
《第一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2005年 P76-79
《艺术当代》(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年第3期 P62 P103
《2004年越南顺化国际雕塑节》 2004年5月 P44-45
《艺术新视界-26位批评家谈中国当代美术的走势》(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一版 P111 P116
《时尚》(
时尚杂志社出版)2004年8月号 P90
《
当代美术家》(当代美术家杂志社出版)2004年第1期(封面)P30-31
《CONTRASTS 激醒:中法艺术的碰撞与融合》2004年(无页码)
《美术家》(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创刊号 P48
《第二届贵阳油画双年展观念艺术特展》 2003年 P12-13
《
艺术界》2002年5、6月双月刊 P100-101
《首届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青年美术家提名展》 2002年 P23
《艺术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丛集六期 2001年 P112-113
《艺术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丛集五期 2001年 P130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雕塑作品集》(天津
杨柳青镇画社出版)
1999年9月第1版 P208
个展
2005.12 延伸-陈长伟个展 对比窗艺廊
衡山路41号 上海
2006.03 延伸-陈长伟个展 对比窗艺廊
798艺术区 北京
群展
2013 55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
威尼斯 意大利2011 “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寺上美术馆 北京
2010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轴雕塑长廊 世博会中国馆 上海
改造历史 2000—2009年的
中原地区新艺术 国家会议中心
2009 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 会展中心 重庆
2008 “未来天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艺术慈善中国 北京 东京 香港
2008北京798艺术节“LOFT”户外雕塑展
798艺术区 北京
数象时代的绘画与雕塑——成都空港10号艺术机构开馆展 成都
“梦蝶”第二届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 当代艺术馆 上海
2007 “透视的景观”国际雕塑展
何香凝美术馆 OCT当代艺术中心 深圳
延承•演绎•渗透——墨,单色的世界 东京 日本
七零八落
陈绫蕙当代空间、OPEN实现艺术空间、苏河艺术 北京
远 眺 望东艺集 上海
“雕塑与城市对话”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
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上海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
广东美术馆 广州
“动物狂欢节”中国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四川大学美术馆 成都
“EXIT”-ANIMANG动漫美学 巴黎“CRETEIL”艺术之家 法国
“口传与耳闻的四方”第三届贵阳艺术双年展 贵阳美术馆 贵阳
2006 “共享之土”2006云南当代艺术邀请展 四方当代美术馆 南京
“人文.山水”中国惠州当代雕塑艺术展 惠州 广东
开放2006:第九届国际雕塑及装置艺术展 威尼斯 意大利
“Fiction@Love”虚拟的爱 当代艺术馆 上海
“艺术游戏”一次当代艺术的能动体验
何香凝美术馆 深圳
“以物之名”后雕塑时代提名作品邀请展 海上山艺术中心 上海
“出土未来”陈长伟 赵光辉雕塑展 汉雅轩 香港
2005
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 蒙彼利埃 法国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