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汉直街是
广东省省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条街道,被称为越秀区的“非洲城”,街道毗邻广州火车站和广州客运站。宝汉直街仅有两三百米长,是广州市越秀区仅存的城中村主街。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广东布政使
杨翰观赏石刻后,为当时的一家茶楼题名为“宝汉”。“宝汉”一词来源于“大宝”“大汉”两词,宝汉直街亦因此而得名。上世纪90年代,大量阿拉伯商人聚集在宝汉直街,随后带来了大批
北非淘金者。1997年后,大量的非洲商人(大部分是穆斯林)在宝汉直街集聚、居留。2000年初,中
西非的传统贸易商在北非同胞的指引下陆续进驻宝汉直街。2014年底,当地部门对宝汉直街乱摆乱卖、
非法营运、非法兑换货币等现象进行了治理。截至2018年8月,宝汉直街所在
登峰街道常住外籍人员超过1200人,其中非洲人超过800人。
命名由来
宝汉直街的得名要追溯到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宝汉茶”。为何叫“宝汉”?原来古代有名气的人建坟墓,要向“地府”买地,并写下买地文辞、
书丹为“券”,埋在穴中作为凭据。清代
咸丰六年(1856),小北出土
南汉马氏二十四娘的墓券,这宝贵的文物被乡民李月樵得到,便于附近设了一间茶寮,取纪念南汉珍宝之意,名叫“宝汉茶寮”,并陈墓券于茶寮内以广招徕。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广东布政使杨翰观赏石刻后,为茶楼题名为“宝汉”。石碑于1976年为茶楼后人苏义所献,现存于广州博物馆。“宝汉”一词来源于全文第一句:大宝”“大汉”两词。宝汉直街亦因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
上世纪90年代,大量阿拉伯商人聚集在宝汉直街,随后带来了大批
北非淘金者。非洲商人大量进入小北地区,穆斯林餐厅得以快速发展,并在此集聚的重要原因是1997年以后穆斯林客源的大量增多。
改革开放后
西北穆斯林先来到此地集聚,继而在1997年后不断升温的
中非贸易大环境下,吸引了大量的非洲商人(大部分是穆斯林)在此集聚、居留。2000年初,中西非的传统贸易商们,又在北非同胞的指引下陆续进驻被称为“广州黑人街”的宝汉直街。2017年4月,来自非洲南非、
喀麦隆27国的27名主流媒体记者,在省市外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宝汉直街。采访活动中,记者团认为宝汉直街的文化对外国人提供的服务很有特色,促进了中非友谊。截至2018年8月,宝汉直街所在
登峰街道常住外籍人员超过1200人,其中非洲人超过800人。
位置境域
街道特点
宝汉直街狭窄而又弯曲,有172家店铺,这些店铺的门面大都只有两三米宽,是一些小店,但超过一半的店铺招牌使用了繁体字,另外还有部分招牌用了错别字。宝汉直街的172家店铺中,因有10家没有店名招牌,故实际招牌数为162个,其中使用繁体字的共有91个,这些招牌或是全部用繁体,或是其中某些字用繁体;全部用
简化字制作的招牌有71个,繁体字招牌占全部招牌的56%。宝汉直街91家有招牌的店铺中,最多的是发廊,共19家。这19家发廊招牌中的“发”字,是清一色的用繁体的“髮”字。
宝汉直街虽然只是一条小巷,但这里招牌使用繁体字的情况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在广州市任何一条马路街道上,繁体字举目即见。就是
北京路也只有作为“样板路”这一段才能较普遍地使用简化字,其余路段的繁体字招牌依然多见。除了店铺招牌外,
标语、广告、商品包装及说明书等等,繁体字也比比皆是。如代表
广州市门面的广州火车站,候车大楼正面“
广州火车站”三个
隶书大字,“广”字就是用繁体。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过批评,舆论界也报道过,但就是没有人能把这繁体的“廣”字扳倒。1997年终于把这个“广”字改成简体了。
方位布局
商业分布
宝汉直街聚集了大量的穆斯林餐厅,巷道上总共有穆斯林餐厅24间,其中
阿拉伯式餐厅2间,维吾尔族式餐厅4间,
回族式餐厅15间,清真化的本土餐厅3间。清真寺往往是
伊斯兰教教向外传教扩散时的核心,大多教徒围寺而居。在古代,广州的伊斯兰教徒大多是住在怀圣寺(
越秀区光塔路)附近。而小北地区核心宝汉直街距怀圣寺直线距离仅有2.6公里,这说明宝汉直街在古代就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甚至可能曾是伊斯兰教徒的集聚地。所以,现今大量伊斯兰餐厅在此集聚有深远的历史原因。
街道长度
宝汉直街属
天河区管辖,与越秀区一路之隔,街道只有四五米宽,长则与北京路一样,约500米,是广州市越秀区仅存的
城中村主街。
开发与保护
2014年以前,宝汉直街一度混杂出现了上百个商铺,其中不少是违章建筑。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等因素,这里常发生噪音扰民、出租纠纷、贸易摩擦等问题。转变开始于2014年底,当地各个部门联合组建了300多人的队伍,对乱摆乱卖、
非法营运、非法兑换货币等现象进行治理,并对7000多套出租屋实行登记造册并定期巡检,这些措施对宝汉直街的文化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关文化
买地券的由来
买地券是出现于汉代的一种丧葬文书,是购买阴宅的象征性契约,一般刻在长方形的
铅板、
镀锡板、石板或砖上,文字内容模仿现实世界的土地买卖契约,记有买地日期、所有者、来源、面积,价值、证人,有的还特别强调将墓地范围内的其他死者变成自己的奴婢,如“田中若有尸死,男即当为奴,女即当为婢”,相当于向地下世界的神祇宣示对墓地的所有权。
宝汉茶寮
宝汉直街的“宝汉茶寮”源于一份南汉的买地券,地券主人为吸引客流,在这里开了“宝汉茶寮”,该茶寮在抗战后结束营业。
同治《番禺县志·金石略》谓:“右墓券在小北门外
白云山古冢中,下塘村李某掘得之,今藏其家。”此李某即李承宗(月樵),得石后,于白云山南麓设茶寮,以地券之“大汉”、“大宝五年”字名其茶寮为“宝汉”,将此券与同出之唐《程乡县令王君妻孙夫人墓志》拓本置壁上,供茶客观咏,一时称为雅事。时有《羊城竹枝词》道:“宝汉茶寮下塘开,亲朋从此聚壶觞。肥鱼大肉天天醉,谁怜芳魂四娘。”今广州下塘路尚有宝汉直街。1975年,此石由李某之孙李顺之十二婶苏义大娘献与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今藏
广州博物馆。
新的发展
据2016年5月的调研,在宝汉直街的24间穆斯林餐厅中,3间是清真化的穆斯林餐厅,其中2间是清真
麻辣烫,1间是清真
黄焖鸡煲饭。这些餐厅的出现,显示着小北地区穆斯林饮食文化与当地流行饮食文化的融合。在不违反教义的前提下,小北地区的穆斯林餐厅采取了变通的做法,用穆斯林自己处理或监制的食材来配合当地流行饮食文化的烹方式来烹饪食物,以满足穆斯林对当地流行饮食文化的融入需求和吸引更多的非穆斯林顾客。宝汉直街上穆斯林餐厅数量很多,要争取更多的客人,就要求新求变,弄有特色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吸引穆斯林顾客,也能吸引一些非穆斯林顾客。
求新求变,在不违背《
伊斯兰教圣经》教义的大前提下进行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民族、宗教间的交流日趋深人,交流面也日趋宽广。居住此地与附近的非穆斯林渐渐能够接受穆斯林餐厅里的食物,同时餐厅也在求新求变,在保持自己宗教信仰的同时逐渐融入异域的流行饮食文化。
特色小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