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冠啄木鸟(学名:Picus flavinucha)为
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是体形较大的
绿色啄木鸟。喉黄色,具形长的黄色羽冠,尾黑。翅上飞羽具黑色及
褐色横斑,体羽局部绿色。与黄冠绿啄木鸟的区别在头部无红色。是喧闹的啄木鸟,有时以小家族为群活动。脚强健,有趾4个,其中2个向前,2个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锐利的爪,巧于攀登树木。尾羽的羽干刚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撑在树干上,助脚支持体重并攀木。嘴强直如凿。舌细长,能伸缩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钩。攀木觅食时以嘴叩树,叩得非常快,频率达每秒15-16次。
头骨十分坚固,大脑周围有一层绵状骨骼,内含液体,对外力能起缓冲和消震作用;头骨周围还具有起减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每年树洞营巢,以昆虫为主食,亦吃
浆果。为常见的
留鸟。主要分布于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
苏门答腊岛。
大黄冠啄木鸟的雄鸟额、头顶和头侧暗橄榄
褐色,额和头顶缀有棕
栗色,枕冠金黄色或橙黄色,整个上体和内侧飞羽辉黄绿色,初级飞羽黑褐色,除翼端外,概具宽阔的深棕色横斑;内侧飞羽外绿色,内翈黑色,具深棕色横斑。其余两翅表面与背同色,尾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基部羽缘绿色。颏、喉柠檬黄色。前颈褐色沾绿,杂有白色条纹。胸暗橄榄褐色,其余下体逐渐转为橄榄灰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上喉栗色,下喉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色纵纹。
虹膜棕红色,嘴铅灰色,先端淡黄色,脚和趾铅灰沾绿,爪角
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55-180g,♀122-138g;体长♂310-360mm,♀299-332mm;嘴峰♂35-40mm,♀24-34mm;翅♂160-178mm,♀145-152mm;尾♂118-142mm,♀109-122mm;跗♂28-31mm,♀24-28mm。(注:
雄性——♂;
雌性——♀)
啄木鸟科的嘴强直而尖,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很像木工用的凿子,它的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还有一对很长的舌角骨,围在
头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弹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张,可以使舌头伸缩自如,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粘液,非常适合钩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
啄木鸟每天敲击树木约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极快,几乎是
音速的两倍,这样它的头部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剧烈的震动,但它既不会得脑震荡,也不会头痛。原来在
啄木鸟的头上至少有三层防震装置,它的头骨结构疏松而充满空气,头骨的内部还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体,减低了震波的
流体传动,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于突然旋转的运动比直线的水平运动更容易造成
脑损伤,所以在它头的两侧都生有发达而强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内。罕见于海拔800~2000米的
亚热带混交林、松林及次生丛。
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有时也吃植物种子和
浆果。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往返于树干间,沿树干攀缘和觅食,有时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飞行呈波浪式。叫声和
灰头绿啄木鸟相似,主要为慢声的“chup”或“chup,chup”继以断续的急音。
每天清晨,大黄冠啄木鸟就开始用嘴敲击树干,在寂静的林中发出“笃,笃……”的声音,如果发现树干的某处有虫,就紧紧地攀在树上,头和嘴与树干几乎垂直,先将树皮啄破,将害虫用舌头一一钩出来吃掉,将虫卵也用粘液粘出。当遇到虫子躲藏在树干深部的通道中时,它还会巧施“击鼓驱虫”的妙计,用嘴在通道处敲击,发出特异的、使害虫产生恐惧的击鼓声,使害虫在声波的刺激下,昏头转向,四处窜动,往往企图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这里的
啄木鸟科擒而食之。它们一般要把整株树的小
囊虫病彻底消灭才转移到另一棵树上,碰到虫害严重的树,就会在这棵树上连续工作上几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虫为止。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树洞中。多选择腐朽的树干凿巢,巢洞由雌雄
亲鸟自己啄凿而成。巢洞距地高一般为1.5-6m,多在3-5m之间。每窝产卵3-4枚,有时少至2枚和多至5枚。卵白色,大小为26-32mm×21-24mm。雌雄轮流孵卵。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
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