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独鹤(1889年—1968年),原名严桢,字子材,号知我、槟芳馆主,笔名独鹤、老卒、晚晴等,男,浙江桐乡人,中国作家、报刊活动家。他是
清代咸丰年间翰林严辰的侄孙,桐乡乌镇人。严独鹤自1914年起,在上海主持《
新闻报》副刊笔政长达30余年,编有《快活林》、《新园林》等,以“独鹤”之名,每天亲撰一篇“谈话”,积万余篇,多为针砭时弊之文,得到读者的赞赏。严独鹤富民族气节,抗战时期,汪伪欲借重他在新闻界的声望,多次拉拢,均遭拒绝。严氏著有长篇小说《人海梦》、《严独鹤小说集》及电影剧本数部。
严独鹤14岁时考中秀才。次年,进入上海江南制造局所属兵工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后来升入广方言馆学习法文、英文以及数理化科目。19岁时父亲去世,他离开学校开始工作,负责供养家庭。最初担任上海南区小学教师,随后前往江西上饶广信中学任教。辛亥革命后回到
上海市,担任兵工学校的文牍员。1913年,加入中华书局担任英文部编辑,并开始了他的文艺创作生涯。当时
沈知方创立了
世界书局,聘请严独鹤和平海澜等人编辑英语书籍。
自1914年起,严独鹤在上海主持《
新闻报》副刊笔政超过30年。他曾编纂《快活林》、《新园林》等专栏,以“独鹤”之名,每天亲自撰写一篇“谈话”,累计发表了一万多篇文章,多数是对时事的批评和建议,受到读者的高度赞扬。1931年,他担任该报副总编辑兼文艺副刊主编,之后还兼任《新闻夜报》总编辑。《新闻报》副刊原本名为《庄谐录》,在他接手后更名为《快活林》。他在《新闻报》最得意的事情之一是在《快活林》上连载张恨水的小说《
啼笑因缘》,这部作品既有趣味性,也有时代感,图文并茂,受到了广泛欢迎。小说的成功使得张恨水名声大噪,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他认为没有快乐可言,因此将《快活林》更名为《新园林》。早期报纸的文章大多是古文体,但他率先使用白话文写作,并配合时事漫画。除了开创副刊发表评论的风气之外,严独鹤还以今天的品牌理念来运营这一栏目,“谈话”栏自1914年《快活林》创刊起,每日一篇,除在日本占领期间中断外,一直持续到1949年上半年。
严独鹤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在抗战时期,面对汪伪政权的多次拉拢,他都坚决拒绝。抗战胜利后,他在《
新闻报》中撰文批判
中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揭露社会黑暗面,谴责
美国在中国的暴行。解放后,严独鹤参与筹建上海新闻图书馆并主持工作。他历任
上海市报界联合图书馆副馆长、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
解放日报》编辑顾问。参加了第二届全国
文代会。1968年“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不幸逝世。
严独鹤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当时的新闻界享有盛誉。他与《
申报》附刊《
自由谈》的主编
周瘦鹃关系密切,两人被誉为“一鹃一鹤”,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是当时著名的作家。严独鹤利用副刊作为平台,传播真理,推动进步,通过每日的“谈话”栏目,反映了民众的苦难,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批评了政治上的缺陷,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在30多年的时光里,他撰写了将近一万篇、数百万字的评论性文章。他还与
洪深、
陆澹安等人共同在上海创办了电影讲习班,培养了一批包括
胡蝶、
徐琴芳在内的电影人才。严独鹤性格正直,热爱祖国,敢于直言,有时因为刊登漫画而得罪当局,差点被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上海市沦陷,他收到了带有威胁性质的信件,其中甚至包含子弹,但他的家人对此表示担忧时,他却能泰然处之,继续执笔写作,宣传抗日,以至于被日本宪兵司令部
传唤。当汪伪政权接管报社后,他们试图借助严独鹤的声誉,用重金挽留他,但他毫不妥协,愤怒地辞去了职务,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气节。在担任大经中学校长期间,他拒绝向伪政府登记,最终决定关闭学校,过着清贫的生活。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了《
新闻报》工作,继续通过文字抨击
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揭露社会黑暗,痛斥
美国在华的暴行。
严独鹤在乌镇看到了植材小学在战乱中遭到破坏,于是慷慨解囊资助学校重建。在家乡,他还向当地的进步人士介绍上海女性界的最新情况,表明了他的思想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解放后,他积极参与上海新闻图书馆的建设并担任负责人。他还担任了
上海市第一至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他还担任了上海市文联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委员。在“文革”中,他遭受了残酷的迫害,遗憾地离开了人世。1990年5月,为了纪念严独鹤,乌镇建立了严独鹤图书馆,尽管这座图书馆对外地的人来说可能不太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