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钦尚
严钦尚
严钦尚(1917—1992年) 江苏无锡人。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2年获浙江大学地貌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悉尼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72年调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1981年再度回到华东师大地理系任教授,并创办比较沉积研究所,任首任所长。
个人经历
生前为国家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批导师,并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沉积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沉积学会会员、国际经济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协会会员。他一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曾主持国家和地方的系列科研项目,在冰川荒漠、河流与坡地、现代海岸与风暴潮沉积、油田地质以及环境演变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中国第一个提出中国干旱区沙地的沙是“就地而起”的学者。
严钦尚曾出版著作5部,发表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60多篇。他与周廷儒等合著《新疆地貌》一书,对新疆的地貌特征及演化作了详尽精确的论述;由他主持的《现代海岸与河流沉积研究》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相继出版了《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和《苏北平原全新世地貌与沉积》。他主编的《地貌学》教材由高教社出版后,在全国高校地理和地貌专业中广泛使用,并受到各大学师生的高度评价,在1987年获得了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严钦尚(1917~1992),江苏无锡人。自然地理学家,海洋地质学家,比较沉积学开拓者与倡导者。
严钦尚先生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936 年起,到 1949 年止,这是他的学习阶段。
1936 年,先生考入原中央大学地理系,次年抗日烽火起,随校从南京市迁至重庆市,在后方完成了大学学业。就学期间,他主修地理学外.还副修了地质学。因抗战需要,他自发考察西康省交通地理,他的工作为国防事业作了贡献,也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0 年他进入浙江大学史地研究生部作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叶良辅教授,在叶良辅先生带领下考察了西康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首批中国学人。1944年,他以《贵阳附近地面与水系发育》为题完成了毕业论文。 1946 年 4 月,他赴悉尼大学学习,在澳大利亚做了更细致的地质地貌考察研究,两年后他完成了硕士论文—— Development of thc Nepean River N.S.W, Australia。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根据大量的考察数据,精辟地分析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邦Nepean河的发育史,论证它的发育早于滨海大断裂而属于先成河的性质,进而提出了河流由先成的滨海河谷形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戴维斯地貌发育理论的补充。严钦尚先生因此获悉尼大学硕士学位。当年叶良辅先生出任浙江大学地理学系系主任,严钦尚先生受自己导师之约,回到浙江大学任教。到1948年为止,严钦尚先生在走一条中国旧知识分子常见的路,留学欧美,研究经典科学问题。这条路的特点是,获得国际承认,但是缺少独立创新。
第二阶段
严钦尚先生的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从1950年起到1966年止,这一个阶段严钦尚先生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开展研究同时关注基础科学问题。严钦尚这一阶段的学术生涯,反映了1949年的革命为知识分子的功能定位开拓了新领域,他们不能坐在书斋了,需要走到生产实践中,而且他们需要独创,可惜政治运动干扰了他们的学术活动。
1949年的人民革命胜利后,国家进入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在建国初期的1950 ~1952年,严钦尚专注于地质地貌学与水库坝址、水利建设的调查研究。为建设浙江黄坛口及金华兰溪一带的水库及淮河中、上游水库等工程作地质地貌调查,写了十余篇研究报告。直接服务于这些工程项目。在基础研究方面 1950 年,他考察了大兴安岭地质地貌,分别于1950 、1952 年两次撰文提出第四纪时,冰川作用参与了大兴安岭及其邻区的地貌塑造。
1953 年严钦尚先生赴陕北榆林-定边县一代考察,研究治沙工程,为有计划地营造绿色长城的林带提供了确切的依据。这个研究完成后,1954 年先生在中国 《科学通报》11 月号上发表了《 陕北榆林-定边流动沙丘及其改造》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根据大量的地层沉积物资料,结合形态分析,提出:“就鄂尔多斯市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这是中国沙漠形成是“就地起沙”论的最早文献。
1955 ~1956 年,为配合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专题中地貌部分的工作,先生从事了浙江省地貌区划工作。1957~1962年期间,他连续多年参加中苏科学院合作新疆综合考察队的地貌研究工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了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伊犁谷地、天山南北麓。考察期间,在总队的支持下组成专题队伍,由他领导先后综合调查开都河流域和额尔齐斯一乌伦古河流城。在摸清流域内自然资源和经济情况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的设想。对新疆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先生仍然坚持着基础科学,发表了《中国西部天山冰期的次数和性质问题》及《新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流城地貌发育》两篇论文,并且与周廷儒等合著《新疆地貌》一书(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书于文化大革命后的才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是中国冰川学的发展和寒区-旱区开拓性研究的一部分。
1962 年后,先生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研究室师生开展对于铁路工程地貌的研究。重点对宝成铁路沿线的十余个病害工点进行了勘查,查明它们的起因,提出了整治途径和措施,并对西坡大滑坡重点剖析,写成论文。经过这段研究,1962年先生于《科学通报》3月号发表题为《我国地貌学研究若干观点的讨论》一文,提出“地貌过去是从地质学的地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今后也绝不能减弱与这两门科学的联系,同时更要注意从其它学科部门充实其内容。”“注意吸收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的材料”,“进一步掌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并且根据这个思想制定了《坡地发育与工程地貌研究计划》,计划从力学分析和物质分析入手,研究具有工程意义的坡面过程。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先生为地貌班学生专门开设了“坡地发育原理”课程,并编写了有关教材。然而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严钦尚先生被迫停止了科研活动。他提出的《坡地发育与工程地貌研究计划》被迫停止了。这个时期国际上地貌过程研究兴起坡地研究,走的正是吸收技术科学材料、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的路。1971年利兹大学的Mike Kirkby发表了Slopes:Form and Process,建立了地貌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每想到这件事,我就会想到温家宝总理问的:为什么新中国缺少大师?答:因为他们必须应付政治,如不应付政治的不然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师只有由后人追认了。不过,这期间他所培养的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铁道、水利和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工作,经过多年的锻炼,很多人现在已成为整治滑坡、泥石流的专家。新中国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方面,功不可没。
第三阶段
严钦尚先生研究的第三阶段,从1970年起到1992年先生辞世时止。这一阶段中,先生摆脱了传统地貌学方法和观点的局限,汲取了沉积学的方法和新成就,开拓了海洋地质学研究,创造性地进行了比较沉积学研究,在科研、育人两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1970年,以严钦尚先生为核心,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海洋地质专业,1972年2月这个专业三十余名教师迁入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 1972~1975年期间,在他领导下编译季刊《海洋地质译丛》,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建立基础。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质系。1978年,国家拨乱反正,取消革命委员会,他出任海洋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组织了海洋地质学的全面研究。这一期间,先生主编了中国第一部《海洋地质学》,该书将海洋地貌学与海洋地质学融为一体,重视沉积过程在海洋地质中的作用和现代沉积研究,介绍中国近海和世界大洋地质勘探成果。在1970-1975年间,中国知识分子曾经得到一个坐下来研究科学的机会。一些重要研究也在这个时候完成。
从1974年起,先生在同济海洋地质系内,组成科研专题组,从事苏北油田沉积相的研究,课题组与地质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攻关,选定富含油气层段的第三系阜宁群二段为重点课题。研究过程中,他对全取芯的标本逐个反复观察、讨论、磨片鉴定,采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定含有孔虫层段曾受海水浸淹,属海陆过渡相沉积。这一结论对我国东部几个新生代含油盆地相当层段的沉积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为以后大港和胜利油田、三水盆地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事实上,当先生等在苏北油田从事岩相研究时,我国油田地质方面对这方面研究还限于某些政治争论中。严钦尚先生对苏北下第三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对岩石相研究,澄清了成油环境某些关键性科学问题。1979年他在《地质学报》一期上发表的论文《苏北金湖凹陷阜宁海侵的沉积环境》,是我国阐明我国东部地区成油环境的重要论文之一。
在探讨古沉积的同时,先生又根据英国学者对北海油田特点与科研组选定舟山市普陀山海岛现代海岸沉积,研究海岸沉积物类型和海滩不同单元沉积相的标志。当1981年14号台风肆虐之际,他组织许世远等不失时机地现场观测了风暴潮冲淤作用过程,建立了风暴沉积层序,证实了在正常浪基基面以上滨岸带可以发育和保存风暴沉积的猜想,1981年发表了《舟山普陀岛现代海岸带沉积》。现代海岸带沉积特别是风暴潮的研究,解释了北海油田富含石油地层的成因,对于认识含油地层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普陀岛成为了海洋地质学、油田地质学的重要参考地区。
1981年先生回到华东师范大学,筹建比较沉积研究所并任所长。1980年代的十年内,先生与所内外同仁和研究生们通力合作,前后发表具创造性的学术论文20余篇。
科研成就
主要论述的发现有:
长江三角洲及苏北中部滨海平原形成机制
他的课题组对长江三角洲平原南部的上海市附近滨海平原、太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苏北滨海平原等的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做了分区深入研究;他进一步研究上海西郊和苏北中部滨海平原贝壳沙堤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及苏北中部滨海平原形成机制。
杭州湾北岸岸线变化规律
通过水系分析与沉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他发现在距今7000~4000年间,长江三角洲南翼发育了复合弯曲沙嘴,其后经历过冲淤变化,在现今岸线之内仍可找到沙嘴末端弯钩部分,这样结果与许世远等关于长江北岸雁行式沙岛并岸模式联合,阐明了在海侵过程中扇形三角洲的一种发育模式。
潮坪、海滩和贝壳堤沉积的研究
发现存在风暴潮的潮坪具有沉积物粒度细、生物扰动弱、潮沟规模小何人字形交错层理少见等特点,剖析了普陀山海岛东岸沙滩和西岸粉沙质泥滩沉积物特征,建立了含碳沉积模式。
痛恨炒作
严钦尚先生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旗帜性人物,一个旗帜性人物往往只能组织创新了,他的成就取决于自己的团队。当然还有炒作,严钦尚先生对炒作深恶痛绝的。1988年有人约稿撰写他的学术成就。我根据他1954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文章论述了“就鄂尔多斯市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提出在中国他最早提出“就地起沙”学说。他看了后,大发雷霆,:“我只说了鄂尔多斯士就地起沙,没有断言全国,怎么这样拔高?”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科研成就
长江三角洲及苏北中部滨海平原形成机制
杭州湾北岸岸线变化规律
潮坪、海滩和贝壳堤沉积的研究
痛恨炒作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