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和 (1830—1875) 字彦合,又字念微,号协卿。
聊城市县城里(今属聊城市
东昌府区) 人。
清代古籍、书画、金石收藏家、目录学家。
杨以增次子,海源阁第二代主人。
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字彦合,又字念微,号协卿、筠岩。聊城县城里(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杨以增次子,海源阁第二代主人。幼时入乡学读书,7岁时因善诗赋而深得其父好友
林则徐的赏识,收为弟子。后从
包世臣学经学,从
梅曾亮学古文。1852年(
咸丰二年)中
举人,历官
内阁中书、户部候补郎中,以军功候补道,军机处记名,被选任
陕西省道。1865年(
同治四年)中
进士,授翰林院
编修,擢
詹事府右春坊,右
赞善,右
中允,同经局洗马,又擢任翰林院侍读,赏三品衔,升
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校理。1875年(
光绪元年)升
通议大夫。
父
杨以增以藏书富闻名,创建“海源阁”。杨绍和秉承家学,终生留心古籍、金石、书画,搜罗典籍不遗余力。自幼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收得宋元本数百种。。官居北京期间,适值怡府乐善堂藏书散出,
朱子清、潘伯寅、翁叔平诸藏书家,颇多
善本。杨绍和此举使海源阁藏书更为丰富,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提高,成为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峙南北的清末两大藏书楼之一。时有“南瞿北杨”之称,为北方图书之府。杨绍和及其父、子三代收藏的书画、碑帖、砚石、印章、铜器等文物极为可观,其中有端砚200余方,宋人山水、扇面画及长卷,商、周铜器,历代名瓷等。杨绍和在目录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在对海源阁阁藏进行整理后,于1869年(
同治八年)写出了《楹书隅录初编》5卷,又于1871年(同治十年)撰《楹书隅录续编》4卷,对所录之书考核异同,检校得失,详记各书的名家题跋,间附己意,并记其行式、印章及收藏经过等,使海内人士得以了解海源阁藏书之梗概。时人谓:“杨氏以藏书为世业,宋椠元抄集诸家之大成,故藏书之富,鉴别之审,海内推先生第一。”1875年卒于官。
藏书楼除“
杨以增”外,另辟“宋存书室”、“仪晋观堂”、“四经四史之斋”等,藏书数十万卷。
同治三年(1864)编有《海源阁书目》1卷,《
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4卷,同治九年撰《楹书偶录》10卷,分为正续篇,
江标作跋。收书260余种,其中宋本有85种,考核诸书异同,检校得失,详载行款、题跋、收藏印记。
柯劭忞称:“杨氏以藏书为世业,宋椠元抄,集诸家之大成。故藏庋之富,鉴别之审,海内推先生第一。”其师梅曾亮为之写有《海源阁记》。其藏书印累累,主要有“仪晋观堂”、“彦合珍藏”、“东郡杨二”、“瀛海仙班”、“
爱新觉罗·旻宁秀才
咸丰举人同治进士”、“唐越国公四十二世子孙”、“宋存书室”、“东郡杨氏海源阁珍藏”、“臣绍和印”、“卿读过”、“竹园居士”、“
刘勰珍存”、“仪晋观堂鉴藏甲品”等数十枚。卒后,藏书由
杨保彝、
杨敬夫继承。至辛亥革命后,遭盗匪乱,散失、劫掠大半。
王献唐曾到“海源阁”调查,写有《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一文;
傅增湘作有《海源阁藏书纪要》。残剩之书经王献唐等人整理后,仍有50余箱,归于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山东图书馆。
陈登原著《
古今典籍聚散考》,记“
杨以增”藏书散亡情况甚详。通经学、词章、亦精鉴别。著《仪晋观堂诗抄》,民国初,杨承训汇刻有《聊城杨氏三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