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闲人》是安宁所著“乡村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首次出版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获得第四届
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乡野闲人》是安宁“乡村三部曲”第三部,也是收官之作,共十九篇。书中所选个案,代表了中国大部分乡村的组成,如村长、小贩、乡村医生、手工艺人、大学生、单身者等。这些个体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大多数乡村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安宁以“我”作为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
中原地区北方的地区生活。这些故事里不管是记录植物、动物,还是村人,最后实则都落笔在那些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一些零零总总的日常。
孟家庙村是安宁的家乡,安宁在这个坐落在
泰山脚下,封闭、落后、贫穷的北方农村度过了二十年的光阴。源于对自己家乡父老乡亲的情感和记忆,乡村里一系列的故事,在安宁的笔下缓缓展开。关于《乡野闲人》的创作初衷,安宁表示,孟家庙村带给过她一些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刻在人生的源头,并融入她的血肉,最终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她要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曾经的个体,就像记录下自己人生中的一小段时光。
《乡野闲人》中的篇目多为一个带有“的”字的助词句式,如“要饭的”“修鞋的”“堕胎的”。篇目审设得机巧从容,带有足够的
张力。进入正文就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一一对号,时不时把长辈的观点和看法带入文本,完成文学形式下的“代入”,推演出求证的过程和结果,承接阅读者的深入。作者在这些篇名下,以群体人物和个体人物进行文学设计,铺排开一篇篇,让读者走近回忆的亲切感,那些人就是一个乡野阵营的主要组成,不可或缺,是一幅幅市井百态图。里面的人和事带着炊烟的真实,带着时光的味道,带着谋生存在的小小狡,中庸的良善底线和强大的生存智慧,给那方田园以生机、灵动,给阅读以快慰、切身存在的感验。这些人在乡野如蒿、莠、茅,植根于那方并不肥沃的土地,生存于乡野,任凭风雨雷电,打磨着属于各自生活的细小
微波,蓬勃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特质的朴素与昂扬。关于书名《乡野闲人》,也埋设着奥妙。要饭的、修鞋的、开小卖部的,这些人群或个体都是忙人,忙于生计和生存,只有家庭主妇这偌大的群体才是闲人,在矛盾、羡慕、嫉妒、恨中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刺激,安顿生活的苍白和百无聊赖,充分表演人性的任性,东家长、西家短地道听途说。安宁始终没有离开现场,她既是观者,又是亲历者,时而交叉变换着姿态、角色身份和立场进行描摹和叙述,找准阅读的味蕾和胃口的喜好,时而深入浅出、洋洋洒洒、温情脉脉、随行如理,把烟火、时光、过往和盘托出,呈现属于乡野滋味的原始与中正,文学手法的多变和新颖,安慰阅读者的耐心和内心的见证。《乡野闲人》中的篇目之一《修鞋的》中,可以看到安宁笔下人们调侃修鞋人瘦叔的话:“瘦叔被胖婶这堆肉压得快成了烙铁上的
馅饼,连尿都呲不出来了。”这样的处理多处存在,读后的趣味不是低级的,而是有趣味的真实。生活场景的现实存在是文学不能回避的,文本缺乏男女,俨然少了文学的担当。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性别的分寸才是生活值守的必要。
2018年11月,《乡野闲人》获得第四届
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辞:《乡野闲人》是其“乡村三部曲”的第三部,延续了其立足当下、回望故土、守护乡愁的写作路向。她的写作是有根的,扎根生活的深处,体现时代的变化,唱出一曲哀婉的乡村挽歌。她的写作观照日常生活中平凡人、寻常事、琐屑情,有同情心、有悲悯心,有真情、有深情。她的文字洗练自然,娓娓道来,不枝不蔓,温婉隽永,哀而不伤。评论家刘军:安宁通过以《乡野闲人》为代表乡土散文作品,准确而逼真地还原了乡土记忆的林林总总,对于有过乡土生活经历的读者而言,充溢于作品中的一帧帧画面足以唤起记忆深处的股股泉水。
安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与作品集25部。代表作品:《
聊斋五十狐》《笑浮生》《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
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获首届
华语青年作家奖、2009年度
冰心儿童图书奖、第二届全球华人短片剧本大赛最佳剧本奖、第十一届内蒙古
索龙嘎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作品《走亲戚》入选2015年度全国散文排行榜、入围第17届
百花文学奖,图书《遗忘在乡下的植物》入选
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试婚》入选“出版原创推新工程”,繁体版在台湾等地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