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等同论
心身等同论
心身等同论是一种试图解决心身二元论问题的心身关系理论,主张心理与生理之间存在等同关系。尽管这一理论旨在超越心身二元论,但实际上仍未能彻底摆脱其影响。
历史与发展
心身等同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世纪,当时荷兰哲学家B.巴鲁赫·斯宾诺莎提出了心身两面论,认为心身如同一件衣服的表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向。这一观点被认为是等同论的一种早期形式。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G.波林提出的意识物理维度说被视为心身等同论的一部分。他主张意识与生理最终将融合成单一实体,但由于无法证明两者间的完全关联,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心身平行论的基础上。
等同论的变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等同论变式,这些变式虽然形式各异,但本质上都是将心理等同于脑的生理,甚至等同于物理。其中包括:
- 心脑等同论:如H.费格尔的观点,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类型,分别对应于感觉或原始情感的经验和生理学家对脑过程的描述,这两种知识类型指向的是同一对象。
- 功能论:J.A.福多尔提出心理状态与神经状态的功能等价性,认为心理状态必然与脑的状态相对应,并进一步指出各种系统都可以拥有心理状态,无论它们是由何种物质构成。
- 消除性唯物论:R.罗蒂主张用大脑皮层感受区活动的术语取代心理学术语,以消除所有心理学术语的存在。
在中国,也有学者在探讨心理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时提出过等同论的观点,但这一观点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因为它被认为混淆了心理学与生理学之间的界限,实质上否定了心理学的存在。
评价
等同论的思想基础在于还原论,即试图通过对复杂现象的分解来理解世界。然而,这种理论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实现,因为它忽略了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参考资料
心身等同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0-27
目录
概述
历史与发展
等同论的变式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