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主要讲述的是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
宇宙大一统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在
戈壁上制造了一个“真理祭坛”,科学家们在上面得到自己要知道的真理,然后就被毁灭的故事。
最初,人类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准备启动该加速器来探寻宇宙大一统模型。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的关键时刻,宇宙的排险者突然现身。排险者来自一个更高级的文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宇宙的许多奥秘。排险者蒸发了爱因斯坦赤道,阻止了人类的这次探索行动。排险者们告知人类,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引发真空衰变,进而导致
宇宙的毁灭,因此不能让人类进行这样危险的探索。
科学家们对宇宙的终极奥秘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其中的
丁仪等科学家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向排险者提出请求,希望排险者能够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他们,然后再毁灭他们。排险者答应了科学家们的请求,并在
戈壁上制造了一个“真理
祭坛”。科学家们可以登上真理祭坛,向排险者提问,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真理,但之后就会被毁灭。
消息传开后,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纷纷聚集到真理祭坛。他们不顾家人的劝阻和世界的反对,毅然决定登上真理祭坛,追求自己一生所渴望的真理。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
日本科学家、
斯蒂芬·霍金(小说中霍金还未去世)等,他们都放下了一切,准备为真理献身。科学家们的亲人们赶到现场,试图阻止他们。比如
丁仪的爱人方琳带着女儿也来到了这里,她对丁仪的选择感到愤怒和痛苦,但最终无法阻止丁仪。
科学家们一个接一个地登上真理
祭坛,向排险者提出自己的问题,获得答案后,便在光芒中被毁灭。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真理,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坦然地迎接死亡。即使知道这意味着永远的消失,他们也毫不后悔。最后,
斯蒂芬·霍金也坐着轮椅来到真理祭坛,他向排险者提出了“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终极问题。排险者表示无法回答,因为他们的文明也还在探索这个问题。霍金在思考片刻后,依然选择登上真理祭坛,故事在霍金的身影消失在光芒中结束。
“殉道者”这一形象类别自古至今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无论是主流文学,还是通俗文学中都占有一定比 例,这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殉道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刘慈欣却以他特 有的科幻思维点染这类形象,用他特有的科幻笔法勾勒生存与求知的两难选择。 《朝闻道》中充满了哲学意味和宗教意蕴,对于
宇宙最深处真理的探寻,对于人类求知精神的礼赞,这些内涵 丰富意味深长的内容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外壳之下,进行思维的碰撞与纠葛。在《朝闻道》中他可以轻摇笔端就将纵横十亿年和百亿 年的空间所囊括的世界与历史瞬间变为宇宙中一粒渺 小的尘埃,原始人所看到的一粒尘埃在现代人看来其 实是一颗宝石,借排险者之口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渺小。另外在《朝闻道》的开篇,主人公
丁仪及同事所设计建 造加速管道的消失,排险者的降临,原因就是加速器的 存在会导致
宇宙衰变,这是
刘慈欣科幻的一个重要理 念,他对待科技发展的态度是谨慎的,认为人类的进步 不单单等于科技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人类自身的进步、 人文关怀与精神的进步,在于人自己的选择,人类选择 探索,但探索的结果却并不重要,因为人类文明、地球 文明在浩瀚的宇宙中渺小得可怜, 甚至人类文明的发 展也许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
刘慈欣(1963年6月23日—),中国当代科幻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第十届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主任,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阳泉市文联
名誉主席,刘慈欣文学院终身名誉院长。他是山西阳泉人,祖籍
罗山县。他凭借《
三体》获第73届
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
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获此奖的首位亚洲人。
从
刘慈欣的《朝闻道》中,我们还能发现:科幻小说的真正魅力,或许只有打开其原著才能体会到价值所在。就像这个故事引发的思考或思辨一样,探寻宇宙奥秘的征途将是无穷尽的。(银川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