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本质》(
德语:《Das Wesen der Religion》;
英语:《The Essence of Religion》)是
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完成于1845年,于1846年首次出版于维干德所编的《爱比格尼(后裔)》文集第三卷第一册。
费尔巴哈写作《宗教的本质》的目的在于消除人们对其《基督教的本质》的误解,同时纠正《基督教的本质》中的部分观点。全书一共有五十五节。第一至十一节,费尔巴哈提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个依赖感的现象就是自然。 第十二节至二十三节,费尔巴哈集中批判了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产物。有神论者不能根据自然来解释生命,就将自己的这种“不能”说成自然之不能从自身产生出生命,把自己的理智的界限当作自然的界限。第二十四节至四十一节,费尔巴哈批判思辨
神学对神的本质的掩盖和歪曲,论证神的观念起于人的依赖感。对自然的依赖感是宗教的根源,但是这种依赖感的消灭,从自然手中获得解放,则是宗教的目的。自然的神性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但是人的神性则是宗教的最终目的。第四十二节-五十五节,费尔巴哈从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进一步否定思辨神学。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把人与自然放在了神的前面,通过对
神学的批判,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的本质,建立了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以人为核心和出发点的人本
唯物主义体系。费尔巴哈的人本宗教思想明显地影响到了
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宗教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对
无神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学者
孙云、孙镁耀在所编撰的《
新编哲学大辞典》中评价:“《宗教的本质》把对宗教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基督教以前的自然宗教,强调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弥补了《
基督教的本质》漠视自然界的缺陷,发展了
无神论思想。”
作者介绍
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07月28日-1872年09月13日),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意志
巴伐利亚公国兰次胡特(Landshut),父亲是德国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尔姆·费尔巴哈。1823年,费尔巴哈进入海德尔堡大学神学系,次年转校进入
柏林洪堡大学神学系,1825年,转为哲学系,跟随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学习美学、
逻辑学,并且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成员。次年,费尔巴哈转校进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
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以拉丁文写成论文《论统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1830年,因为匿名出版《关于死和不死的思想》,遭到宗教势力的强烈谴责,费尔巴哈的作者身份被披露,之后被解除讲师职务,离开埃尔兰根大学。
1837年,费尔巴哈与经营小瓷器厂的贝尔特·列夫结婚,平日里深居简出,与医生海登里希、阿尔诺德·卢格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两年后,费尔巴哈发表《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式与黑格尔哲学决裂,此后,他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发表了多部著作。1861年,贝尔特·列夫经营的瓷器厂倒闭,费尔巴哈与贝尔特·列夫迁居到
纽伦堡附近的赖兴堡。1870年,费尔巴哈一度
中风,身体显著衰弱,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报纸刊登出他贫困交加的消息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872年09月13日,费尔巴哈因病去世,安葬于纽伦堡约翰公墓。费尔巴哈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神学是费尔巴哈哲学道路的起点,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却成了他哲学著作的主题,他代表作品有《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论哲学和基督教》《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基督教的实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等。
费尔巴哈认为人就是自己的思考对象,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的认识,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会存在,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就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生物学的本质。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观点,打破了当时
德国思想界为黑格尔哲学所统治的沉闷空气,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费尔巴哈被称为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桥梁,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揭露黑格尔所谓“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的学说,是一种精致化了的宗教。费尔巴哈哲学又被称为人本学哲学,在欧洲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书背景
历史背景
18世纪末的
欧洲,
英国和
法国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政治和经济迅速发展,这让西欧大多数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此时的
德意志帝国,由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室领地等小邦组成,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落后国家。1815年,在
维也纳会议上,德意志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决议组成政治联盟,号称“德意志联邦”,然而,每一个邦和小邦里都有各不相同的货币,各不相同的度量衡,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也是各自为政,尽管有些邦进行了
自由主义改革,破坏了封建生产关系,一些地区的机器也开始被普遍采用,但从全国范围上来看,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使
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德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表现得异常软弱无力,尽管他们也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希望废除封建关系和贵族特权,变革社会,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但他们没有组建出一支对抗封建统治势力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毅力没有勇气同人民联合起来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18世纪末的
法国大革命曾经震撼过德国,让德国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一度想要效仿,但很快他们就对雅各宾派专政采取的残酷斗争形式产生了恐惧,不愿意付出变革的代价,于是由对革命的同情转变为对革命的厌恶,甘愿拜倒在封建君主政权之下,心安理得地在封建势力的羽翼下发展
资本主义。
哲学背景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哲学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这一时期,出现了
伊曼努尔·康德、
约翰·费希特、洪堡、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其中,以
逻辑学、
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组成的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
黑格尔学派又分为老年黑格尔学派(又称黑格尔
右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又称黑格尔
左派)。老年黑格尔学派始终墨守黑格尔的学说,用
基督教的精神来诠释黑格尔的哲学,维护
普鲁士王国君主制和宗教的统治。青年黑格尔学派反对用正统派的宗教神学的观点来诠释黑格尔哲学,也反对老年黑格尔学派竭力美化普鲁士国家的立场。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死后,代表着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青年黑格尔学派,举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旗帜。他们在君主专制的高压下,不能直接提出政治斗争的口号,便首先对封建主义的主要思想支柱“宗教”进行批判,目的正如
卡尔·马克思所说:“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把说得天花乱坠的天堂说教的错误拆穿之后,尘世所存在的错误也就暴露了出来。”
个人背景
早期的费尔巴哈,是黑格尔的门徒,在黑格尔的熏陶之下,费尔巴哈从神学系转为哲学系。然而,那玄之又玄的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费尔巴哈却感到失之空灵,并开始对它感到怀疑。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了《关于死和不死的思想》,这篇文章中明显的反宗教倾向,遭到了反动当局的查禁,作者的姓名也很快被披露,费尔巴哈被解除了在埃尔兰根大学的教职。1839年,费尔巴哈发表了《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用自己的
唯物主义体系和黑格尔的思辨
唯心主义相对抗。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
基督教的本质》,高举起唯物论的旗帜,展开了对宗教神学的猛烈批判,宣布自然并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认为宗教幻想所造成的神,只不过是人们自己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这本书籍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但在内容上驱除了宗教
神学的种种思想迷雾,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真理,而且还鼓舞了1848年的革命。不过,《基督教的本质》所讨论的对象却仅限于“超自然主义”的基督教,而忽视了自然宗教,为了补救这个缺点,费尔巴哈在1845年写了《宗教的本质》。
成书过程
为了消除人们对《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误解,纠正《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论点,1845年,费尔巴哈写了《宗教的本质》。 次年,《宗教的本质》发表于维干德编的《爱比格尼(后裔)》文集第三卷第一册,同年,收入《费尔巴哈全集》第一卷。两年后,费尔巴哈应邀到海得尔堡大学讲演宗教本质,学校当局不许他进校。高等学校的学生、教师、工人和市民就请他到市政厅开讲,演讲一直进行到次年三月二日。
内容概要
1-11节:对宗教基础的的讨论
《宗教的本质》一共有55节。在《
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指出,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上帝。但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过于强调人,而忽视了自然。于是,在《宗教的本质》的第1-11节,费尔巴哈提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自然就是人所依赖的对象。自然是不具备人的本质、特性及个性的实体。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人类需要依赖自然获取生存资源,对有益的自然力量产生崇敬和感恩,对有害的自然现象产生恐惧,这种依赖感使人们将自然力量幻想成神秘的精神力量。当人们以某种自然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时候,就产生了自然宗教。自然宗教是人类最初的宗教。神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自然的特性,而上帝被视为一个充满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实体,这与人们对自然的感受相似。自然的存在,并不像有神论者所妄想的那样,以上帝的存在为基础,相反,上帝的存在和信仰,都是以自然为前提的。
12-23节:批判上帝创世说
《宗教的本质》第12节-23节,费尔巴哈集中批判了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在基督教教徒眼中,上帝是万能的,万物都是由上帝所创造,都依靠上帝而存在。上帝被描绘成一个与自然截然不同的存在,被赋予了理智和意志。然而,最初的神其实是人类按照自然物的样子创造的,人类通过想象力,把自己的一部分本质分离出来,依附到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中,他们以为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性,能够实现人类的愿望,于是就产生了自然神。原始人接触到的自然物有限,想象力也有限,人的本质只是部分被异化,神也就只能够实现人类某一部分的愿望,人们的愿望各种各样,他们创造出来的自然神也各种各样。
等到人类的想象力超越了限制,愿望超越了限制,不需要以自然物为中介的时候,于是就出现了摆脱了一切自然界限的全能的神——上帝。有神论者不能根据自然来解释生命,于是就把自己理智的界限当作是自然的界限,认为自然不能产生出生命。说自然是由一个最高最完满的精神实体所创造的,乃是世界上最矛盾、最颠倒和最荒唐的事情。
24-41节:对自然与宗教关系的讨论
《宗教的本质》第24节-41节,费尔巴哈批判思辨
神学对神的本质的掩盖和歪曲,论证神的观念起于人的依赖感。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基本对象,是宗教崇拜的直接对象。在宗教教徒的眼中,自然被赋予了人格、生命和感知的特性。当自然发生变化,尤其是那些能引起人的依赖感的变化,人们就会认为自然是一个有人性、有主意的实体,并虔诚地加以崇拜。
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感,与将自然看作一个随心所欲、具有人格的实体,构成了献祭的基础。献祭源于人们的恐惧、怀疑、对未来的不确定、对后果的无把握以及对所犯罪行的良心上的自责,献祭之后,人们的内心获得了安定、满足、自信、幸福。献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角色互换的过程。在献祭时,人们将自己视为自然的奴仆,但在献祭归来时,人们却摇身一变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人。宗教的根源是对自然的依赖感,但宗教的目的却是摆脱对自然的依赖。宗教的前提,是意志与能力、愿望与获得、目的与结果、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在人们的想象中,人类是无限的、自由的、无所不能的,如同上帝一般;但在实际中,人是有条件的、有所依的、有限制的。当人们凭借意志和理智成为超自然主义者时,上帝也相应地成为了超自然主义的实体。
42-55节:批判神学目的论
《宗教的本质》第42节-55节,费尔巴哈从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进一步否定思辨神学。费尔巴哈认为,上帝存在的意义仅限于人类自己的意识与思想中,宗教发展不同阶段的神体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程度。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起初 ,人们没有分别地依赖自然界的一切,把神性归于自然,崇拜一切,于是就产生了拜物教。之后,人们依赖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特性,崇拜及信仰这些不同的特性,于是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自然神,产生了多神教,拜物教和多神教统称为自然宗教。最后,当人们对社会的依赖代替了对自然的依赖,企图在内心世界寻找精神上的依赖,宗教的崇拜对象变成了一个超人的无 限的精神实体,并将这个精神实体人格化,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本质投射到神性中,也就产生了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上帝,产生了一神教,也称作精神宗教。
主要思想
自然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概述了宗教尤其是自然宗教即多神教的本质,明确提出了
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自然的存在并不以神的存在为基础,相反,神的存在倒是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和依赖的最初对象。为了摆脱依赖而把对象想象为具有人性的东西而崇拜。人信赖的自然对象各不相同,自然宗教也就产生了众多的神。自然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不过是用自然被人化的间接方式表现出来。当人类由物理实体变为政治实体时,当君王的占有、决定统治着、支配着人的时候,自然宗教就为精神宗教即一神教所代替。神是一个超脱人的意愿、不为人的欲求所影响的自然,这个自然表现得始终如一、合乎规律、无情无私、毫不任性。上帝也不过是被神性化了的自然,是自然这一客观实体的神性表征。
自然宗教与人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最初的宗教是自然宗教,自然宗教是一种直接以某种自然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宗教产生根源的基础是“依赖感”,如果将这种依赖感提升到意识中,表象它、思量它、承认它,就算是“进入宗教”。当人们将对自然物、自然力的依赖感对象化为一个人们崇拜和敬畏的外在于、超越于人们的对象之时,宗教就产生了。自然的活动先于意识的活动、意志的活动,物质先于意识。自然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自然现象中可以激发人的依赖性的现象的变化,是人们认为自然是有人性有主体意识的客观存在并对其崇拜以至于信奉的最重要的原因。宗教最根本之处,即在于通过人化其所依靠、依赖和畏惧的自然物,使后者反过来顺从人的意志和心情,从而摆脱依赖感。自然的神性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人的神性则是宗教的最终目的。
费尔巴哈指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人使自然从属于他的七情六欲、同化于他的心情,甚至把自然物体异化作真正的人。当世界上神性消失,神从客观世界进入精神世界之后,才能称之为人。决定人类命运的是理智和意志,当人的理智和意志支配自然时,世界、自然在人的眼里看起来是个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
自然宗教与上帝
费尔巴哈认为,人们认为奇迹就是神存在的象征,其也是神存在的唯一证明。 如果奇迹不存在则无法证明神的存在,然而这种奇迹存在于万物中,具有无限的特性,人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人们希望上帝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这样的上帝不能在自然之中寻找,而只能在宗教和信仰中寻找。上帝就是能做到超乎普通人想象的事,能做到无限的超出人能力范围的事,因此人为自己注入了一种自认为自己是有限且无力的自卑感。 所以,宗教的对象的自然,说到底就是成为神性的实体的自然。费尔巴哈强调说,支持人们存在的不是想象的、超自然的产物,而是自然的、实在的事物。上帝并非一个道德的、精神层面的实体,相反,他是一个自然的、物质层面的实体。不管人如何将自然弄成自己的本质的一个表征和反映,没有了自然则一切都是虚无。不以自然为基础的宗教是不存在的。
主要影响
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在自然世界所显现的神其实就是自然本身。宗教的本质归根究底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类将自身异化的结果。上帝自身所内在蕴含着的“神性”,是人类按照自身的形象特征所创造的。在当时,这种想法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正是费尔巴哈颠覆性的观点,使后来的学者对宗教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使人们从对宗教的关注转向了人类自身,使长期在宗教引领下形成的狭窄而又混沌的思维世界,增添了新的
氧气。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以独特的视角,从自然与人这两方面来探讨宗教的起源和秘密,在当时的宗教研究领域,是一种开创性的超越。对19世纪初期以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占据主流的
德国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意义。对
基督教徒们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力。一直以来,有神论者认为,上帝是创造了自然的;而《宗教的本质》颠覆了这一观念,它告诉有神论者,上帝是依托于自然而存在的,自然是上帝的原本,上帝只是自然的摹本而已。费尔巴哈能在宗教所伪装的假象下看清真相,这体现了他在宗教领域中表现出的极大的进步性。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把人与自然放在了神的前面,通过对
神学的批判,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的本质,建立了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以人为核心和出发点的人本
唯物主义体系。费尔巴哈的人本宗教思想给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实现了从宗教批判向哲学批判的回归,将
德国反对宗教的哲学斗争提升到新高度,并且明显地影响到了
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宗教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对
无神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中译本
评价
德国哲学家及思想家恩格斯在给马克思写信时,评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我在《爱比格尼》上粗略地看了一遍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这篇东西,除了有几处写得不错外,完全同过去一样。一开头,当他只限于谈论自然宗教的时候,他还不得不较多地守着
经验主义的基地,但是接下去便十分混乱了。”
学者
孙云、孙镁耀在所编撰的《
新编哲学大辞典》中评价:“《宗教的本质》把对宗教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基督教以前的自然宗教,强调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弥补了《
基督教的本质》漠视自然界的缺陷,发展了
无神论思想。”
学者池宇峰在所著的《书的全景 通往幸福成功财富的地图》中评价:“费尔巴哈《
基督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是西方无神论的代表作,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学者张弓评价:“看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他精辟地分析了宗教的起因和作用。他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多么中肯的论断,一针见血!无怪
卡尔·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是一条'火流',是我们时代的涤罪所。”
学者
田崇勤、
张传开、杨善解在所著《简明西方哲学手册》里评价:“《宗教的本质》系统扼要地阐述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史和
无神论史上的代表著作之一。纵观《宗教的本质》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并没有超出费尔巴哈以前的作品,也没有给他的人本哲学提出新的东西,而是停留在他的人本学、生理学
唯物主义的水平上。这表明费尔巴哈哲学的自身局限性,使其不能再前进了。”
学者马小彦在所编撰的《
欧洲哲学史辞典》中评价:“《宗教的本质》只限于指出人的生活的自然基础,指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主要是从人对自然的关系出发来说明宗教的。而没有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宗教是一种由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里生长出来的现象。费尔巴哈停留在人本学、生理学唯物主义的水平上不再前进了,而马克斯、恩格斯已经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永远地超过了他。”
学者
王太庆在所翻译的《宗教的本质》前言中评价:“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大胆地向旧制度的代表‘宗教’作了尖锐的批判,虽然他没有接触到真正的革命问题,对自然谈得太多而对政治谈得太少,也不知道所谓‘宗教心情’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产物。”
名言
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
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的不变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背景。
自然本身以一种神圣实体(神)的姿态显示于人,呈现于人,强加于人。
自然之有变化,尤其是那些最能激起人的依赖感的现象之有变化,乃是人之所以觉得自然是一个有人性的、有主意的实体而虔诚地加以崇拜的主要原因。
宗教的前提,是意志与能力之间、愿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想象与实际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