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敏
作家、教授,代表作《叙事学》
胡亚敏,女,1954年生,湖北当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87年和2001年在该校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香港中文大学进修比较文学
人物经历
1984年9月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1986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香港中文大学进修比较文学,1987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聘为讲师。197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87年和2001年在该校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研究方向
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和叙事理论。
主要贡献
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7BZW005] “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文学批评”和湖北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9073]“文艺学精品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05JZD00028]“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文论建设”子课题1项,并参与“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主编《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2007),编著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比较文学教程》(修订版)(2011),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文“开放的民族主义——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获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主要科研成果
(一)论著
1、《叙事学》独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2、《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二)译著
1、《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批评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三)教材
1、《文学批评导引》主编之一(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高教社2005年
2、《文学批评原理》副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比较文学教程》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四)论文(2000-2011)
1、后现代社会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6日
3、反思与建设同在 危机与机遇并存——90年代文学批评学研究述评,《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4、不同语境下的后现代——与詹姆逊的对话,《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3期
5、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的文化转向,《读书》2001年第4期
6、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7、论詹姆逊的文化批评视野,《沙洋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创刊号
8、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国外文学》2002第4期
9、文艺美学的新发展,《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0、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1、钱锺书等人的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12、英美高校比较文学课程研究(第一作者),《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13、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14、文艺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6期
15、中外文论术语检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6、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美学评论》2003年12月
17、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2003年12月
18、论文学与科技的联系与渗透,《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19、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正在打开的书(主持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0、论当今文学批评的功能 《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文艺理论文摘卡》2006年第2期摘要)
21、理论仍在途中——詹姆逊批判 《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
22、中外融会 平等对话(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3、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期
24、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编写情况调查 《新时期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25、论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叙事学研究》武汉出版社2006年
26、关于文学及其意识形态性质的思考 《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7、审美·资本·日常生活 《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28、开放的民族主义 ——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5期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全文转载)
29、文学理论30年:回顾与反思(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0、立足当今,自铸伟词(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1、当代中国审美现象探讨 《江汉论坛》2007年12期
32、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30年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33、在反思中前行 ——30年高校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与教学回顾 《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34、詹姆逊与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 《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5、卡尔·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第一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全文转载)
36、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网络建设探索(第一作者) 《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3期
37、发展文化产业与保持艺术精神的矛盾统一 《暨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8、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回望 《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
39、后现代教学理念与研究型教材编写《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40、再论艺术生产 《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未注明者均为独著。
(五)译文:
1、后现代的诸种理论,《外国文学》,2001年第1期
2、论布鲁斯·斯普林斯表演中性的变动性及意义(第一译者),《摇滚与文化》先锋论丛第1期,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艺术的终结”还是“历史的终结”,《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
4、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2期
5、批评的历史维度(第一译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具象的相对主义;或称历史编撰诗学(第一译者),载《詹姆逊文集第1卷·新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7、砖头和气球:建筑、唯心主义与地产投机(第一译者),载《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7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首席专家;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ZW005] :“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文学批评”,主持;
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2JA710004]“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詹姆逊批判”,主持(已结项)
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28]“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文论建设”,子课题负责人(已完成);
5、“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课题组:“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编写情况调查”,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项);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4MZD009] :“文学教材编写”,编写人员(已结项);
7、高教社项目(2006-2007):“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经典文本解读库”主持(已结项);
8、高等教育出版社项目(2008-2009):“文学理论自适应学习与测评系统——素材部分”,主持;
9、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9073]“文艺学精品课程的深化和拓展”,主持。
获奖记录
1、《文化环境变迁与文艺学课程改革》2001年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署名第一);
2、《文艺学系列教材·文学批评原理》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一等奖
3、《叙事学》2000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著);
4《詹姆逊研究系列论文》(独著),2004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后现代社会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独著),获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
6、《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署名第二);
7、《研究型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拓展与深化》2008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署名第二);
8、2003年度被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9、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参考资料
胡亚敏 (豆瓣).豆瓣.2022-01-1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