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全称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Special Region 4, Eastern Shan State of 缅甸SR4·ESS),位于缅甸掸邦东部边陲,面积4952平方公里。东北面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东面同
老挝在湄公河上隔江而治,西北面同
佤邦连接,西南面是国防军守备的区域。
掸邦第四特区,原为缅共红极一时的“八一五”军区。于1989年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
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于1989年6月30日经缅甸联邦中央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掸邦东部第四特区。
2014年在国家安排的人口普查中,查明全区人口11万人。区内共有25个乡、412个村寨,居住着
傣族、爱伲族、
布朗族、
果敢族、
拉祜族、
苗族、阿克族、
佤族、片族、
景颇族、
缅族、
克伦族、克耶等13个民族。通用汉语、爱伲语和
缅甸语。首府
小勐拉。掸邦第四特区分为3个地区,即:拉、南板、色勒。为区别于中国的
勐腊县,第四特区勐拉习称“小勐拉”,同时小勐拉也可以作为第四特区的别称。
历史沿革
“八一五”军区于1989年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
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员会”。1989年6月30日经缅甸中央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八一五”军区司令
吴再林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原“八一五”的683、768旅被改编为369、911师,兵力3000余人。林部绝大多数领导人是从中国出去的“知青”。原东北军区副参谋长蒋志明出任同盟军秘书长,原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出任参谋长。林部控制的地域与中国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接壤,面积4952平方公里。至1996年底,“第四特区”控制区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 有9个行政区,500个自然村,16127户,辖区内人口74022人。
2005年,“军政委员会”改名为“和平与团结委员会”(英文名称:Peace and Solidarity Committee-PSC)。为了加强对地方、军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和培养接班人,2007年1月份,和团会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了和团会书记处,吴滕林任总书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北面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国界是1962年由两国中央政府划定的:其中,涉及掸邦第四特区同中国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接壤的边界线长288.5公里、同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壤的边界线长45.92公里。
东面同
老挝在湄公河上隔江而治。河道总长100余公里,两国边民共享大湄公河流域经济开发带来的机遇。
西南面是国防军守备的区域。第四特区的民族武装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英文名称: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 - NDAA )同国防军守备界线的划分,是1989年6月份界定的。30年来,双方遵守协议、友好相处,从未发生破坏和平、武装冲突的事件。
地理区位
掸邦第四特区,位于缅甸掸邦东部边陲。
面积
面积4952平方公里。
气候
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7℃。
自然资源
掸邦第四特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力发电、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等。
自然灾害
每年雨季,掸邦第四特区各地都会出现强降雨并伴有强风、冰雹等
极端天气,对掸邦第四特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更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016年11月11日,因河水暴涨,曼迈帕甲乡万片寨子的香蕉、辣椒、豆子等农作物种植地被南垒河水淹没。2021年5月,南板地区帕罗乡帕朵村经历了多年一遇的强风暴雨天气,由于当地房屋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相较于框架或者混凝土结构,木架结构的房屋抗风能力肯定偏弱一些,所以受此次恶劣天气影响,当地部分房屋出现了倾斜,变成了危房。
行政区划
掸邦第四特区分为3个地区,即:
小勐拉、南板、色勒。区内共有25个乡、412个村寨。为区别于中国的
勐腊县,第四特区勐拉习称“小勐拉”,同时小勐拉也可以作为第四特区的别称。
民族人口
2014年在国家安排的人口普查中,查明全区人口11万人。居住着
傣族、爱伲族、
布朗族、果敢族、
拉祜族、
苗族、阿克族、
佤族、片族、
景颇族、
缅族、
克伦族、克耶等13个民族。通用汉语、爱伲语和
缅甸语。
政治
相关政策
1989年4月停战和平以后,四特区从国家和区内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和平路线为指导,提出并长期坚持了一整套基本政策,包括:
“不分裂、不独立”,维护国内和平,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全国民族大团结;
积极开展和平建设。重点发展农业和开展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概括起来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将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一步做到“够吃”,进一步做到“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钱花”;
彻底铲除
罂粟种植,坚决贯彻“禁种、禁制、禁贩、禁运、禁吸”五禁方针。坚持不懈地开展禁毒斗争,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和其它各种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信守对中央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对国内现存的民族矛盾和武装冲突,旗帜鲜明地主张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加以解决;坚决反对在解决民族矛盾时使用暴力和其它强迫手段。鉴于国内的安全形势严峻,彻底实现国内和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四特区不得不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保持必要的防卫力量。四特区的防卫力量,不谋求扩大地盘,也绝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区域进行挑衅和侵犯。四特区的防卫力量任务就是守区卫国,做和平的后盾;
坚持国内和区内各民族不分大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愿意参加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政治协商;
尊重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热情捐助佛教的佛、塔、寺和佛教其它设施的建设,积极扩大佛教的影响;
尊重公民权利,保护基本人权。努力创造条件构建符合现代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
1999年,特区主要领导带队到最贫穷的
布朗族聚居区散道了解情况。针对贫困山区实际情况,出台了贫困山区农业税全免的政策;三年后又将农村农业税全免政策扩大到全区所有农村。
领导机构
四特区领导机构为“军政委员会”,2005年改名为“和平与团结委员会”(Peace and Solidarity Committee-PSC)。林明贤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原东北军区副参谋长蒋志明出任同盟军秘书长,原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出任参谋长。2007年1月,和团会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了和团会书记处,吴滕林任总书记。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掸邦第四特区主要党政军领导如下表所示:
以上表格参考来源
经济
第一产业
掸邦第四特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采取的开新田、坡改梯、兴修水利、部队开展助民劳动等帮扶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粮食生产。建区不到6年,就停止了粮食进口,部分坝区农村粮食开始自给有余。建区10周年时,即1999年全区基本做到了农民口粮够吃。2013年—2015年三年,毛粮总产量分别为6732万公斤、6542万公斤和5558万公斤。基本稳定在5500万公斤以上的水平。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占有毛粮(谷子)600公斤的奋斗目标。
掸邦第四特区在抓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利用荒山荒地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鼓励各地农村发展中长期和短期经济作物。橡胶、香蕉、
甘蔗、茶叶、
砂仁都形成了规模,成为掸邦第四特区的主要的农产品。西瓜、南瓜、花生、黄豆等10多种短期作物则在各地农村遍地开花。到2013年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总面积已经接近20万英亩。
第二产业
从1993年开始,掸邦第四特区先后在
小勐拉、色勒、南板、南堤建成小型水电站7座、小火电厂1座,总装机容量12440千瓦。初步解决了各片区主要城镇和附近农村的用电。
2012年初,掸邦第四特区根据国家电力部229/1/Hta/(059/2004)号批文,启动了
南垒河勐瓦电站的建设。勐瓦电站总装机容量6.6万千瓦,分3台机布置,单机容量2.2万千瓦。钢筋混凝土拦河大坝高51米,长269.9米,电站水库回水长31.4千米,发电额定水头25.5m,最大引用流量288m3/S,年发电量3.3亿kw.h(度)。电站建设的第一年组织了准备工程(导流洞和曼坎大桥)施工;2013年1月27日主体工程开工。首台机将于2016年6月30日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勐瓦电站是四特区第一座中型电站;在缅北边境地区第一个按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地方项目。
送配电设施的建设同电源点的建设同步进行。截止2019年6月,全区共完成110千伏输电线路160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30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及民用电基本做到了覆盖全区近100%的用户。投入运行的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3座,10千伏开关站1座。
第三产业
为更好地助力替代项下粮食类农产品返销进口,解决行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构建替代种植产业支撑体系,巩固境外罂粟禁种除源成果,服务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战略,
云南省替代种植发展行业协会牵头组织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
小勐拉)涉及粮食种植的13家替代企业组成加工联盟,在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小勐拉)建设粮食
加工厂一座。在各方、各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粮食联盟加工厂已竣工投产,并于2023年11月9日在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小勐拉)举行剪彩揭牌庆典。
曾经的
小勐拉特区毒品非常泛滥,开展禁毒工作后,于1997年成功实现全地区禁毒目标,勐拉的博彩业及旅游业非常发达,每年都会接待40多万国内外游客,有缅甸“
拉斯维加斯”的称号。近年来,
小勐拉也一直在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橡胶种植、茶叶生产等产业,努力为辖区内的民众增加额外收入。
军事
1989年6月10日,由原缅共815军区、768旅和景北县政府在
吴再林司令员的领导下,由林明贤、老二依票代表815军区,宰弄板、鲍军代表768旅,赵昆明代表景北县在勐拉发表联合声明,公开宣布成立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并成立军事委员会。这支从缅共演变而来的军队始终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人民军队的宗旨。在维护特区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始终走在社会前列,迎得了特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在掸邦地区众多的军队中,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人民军队。
社会事业
媒体
2016年5月26日,第四特区和平与团结委员会常委会和书记处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新闻局。新闻局下设掸邦东部第四特区资讯网、勐拉电视台和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新闻报社。勐拉FM于2018年6月开始运行。
文化
掸邦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包括舞蹈、音乐、手工艺和绘画等。掸邦的传统手工艺非常出名,如银器、木雕和纺织品等。
教育
在联邦中央政府的帮助和特区自己努力下,全区共开办包括缅文在内的学校52所。2018年,在校学生14085人,在境外和内地就读2500多人,留学生33人,占适龄入学儿童的80%以上。在各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749人。其中,3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有12所,10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有4所。特区政府重点扶持和主办的学校主要是以学校所处位置和学生数选定。所处位置指学校所在位置属适龄儿童较集中的地区。特区的办学方法是多样性的,有私立办学、集资办学、特区政府补助集资办学和特区政府主办。
在办好正规学校的同时,四特区鼓励边远山区依靠社会办学,鼓励志愿者到最困难的地方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山区的这些孩子和教师。努力降低失学率,提高各少数民族下一代人的文化水平。
医疗
1989年与缅甸中央政府签订停火和平协议后。掸邦第四特区积极贯彻中央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指导方针,以开放的理念,积极发展地方民族医疗卫生事业。
第一,支持和协助中央政府派驻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区出资建设、中央政府派出医生护士开办了四特区
公立医院1所、诊所5所;
第二,与中国边境卫生部门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自2006年与英国无国界卫生组织(HPA)签订合作协议后,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新建和维修诊所,培养卫生人才,购买医疗器材、药品。到目前为止,特区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发展到24所(包括政府6所)、卫生培训中心1所、冷链中心1个、冷链点8个,培养诊所医生46名、校医50名、护士50名、助产士90名、免疫接种人员65名、
疟疾诊治人员70名、村级卫生人员242名、村级
结核病志愿者61名,并支持他们在医院、诊所和社区开展疾病诊治、妇幼保健、儿童营养、免疫接种、“疟疾、结核病、
艾滋病”筛查和治疗、改水改厕和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初步形成了特区的卫生服务网络和转诊体系,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基本需要;
第三,2016年特区在
小勐拉新建1所全科医院,2017年10月投入运用。设立门类齐全的诊室,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引进并培养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满足了第四特区居民在医疗卫生方面更高的需求;
第四,鼓励民营企业依法参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经营,特区制定了医疗卫生
行业标准管理办法,鼓励私人依法依规经营药店、开办诊所。现在勐拉、南板、色勒共有私人药店26家,私人诊所40家,成为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有效补充;
第五,组织专业队伍,应急处置村寨突发的急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第六,妇幼协会发挥群众组织的特长,经常深入贫困村寨,对老百姓和妇女普及卫生常识,做了大量的健康教育等工作,对特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七,在特区各级卫生系统的努力和HPA的支持下,特区建立了自己的
疟疾防治队、免疫接种队、妇幼保健队,对高危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以及危重病人及
结核病诊治建立了转诊机制。
截止2018年底,掸邦第四特区的疟疾
绦虫率低于1%,免疫接种覆盖率达80%,新法接生率达到75%, 2018年5岁以下儿童上报死亡数为17人,上报的孕产妇死亡数为2人。
交通
1989年6月30日掸邦第四特区成立,随后特区主要领导向中央政府表态:修通
小勐拉到
景栋的等级公路(88公里国道),当时10几支施工队克服困难连续施工,经过6年终于修通了掸邦第四特区通往内地的第一条等级公路。各界群众夹道欢迎勐拉来的汽车开进了景栋城。之后10多年,掸邦第四特区再接再厉,先后修通了勐拉到色勒、勐拉到南板、南板到南堤多条公路。为配合勐瓦电站建设,2016年又开通了勐拉到景康的第二条公路。到2019年6月份,全区共修筑主要公路15条,641公里(包括
联合国在禁毒期间援建的砂石公路12公里),其中主干道90%以上铺筑了
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除主要公路外还修筑乡村公路网里程共500公里,致使全区村寨都能通车,还有部分村寨雨季出行时通车困难,已计划逐步解决。
1999年百年洪水之后,建成的第1座桥是位于达宾的南垒河江桥。这是单跨60米的混凝土
拱桥。桥面高出枯期水位16米,为的是泄洪的需要。在缅北,这是第一座大跨度拱桥。国家领导人专程到现场为大桥通车剪彩并向四特区主要领导人授予“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国家一级
勋章,表彰四特区主要领导人和全区人民在禁毒和开展和平建设道路上做出的贡献。
接着,四特区又修建了南垒河上第二座大桥索垒桥。这也是一座单跨60米的混凝土拱桥,大桥全长100米。参建人员紧张施工,终于赶在2002年汛期到来前建成通车。从此,南板地区的群众前往
小勐拉,不必再从中国借道。
南垒河上第三座大桥是南垒河曼坎大桥。这是为配合勐瓦电站建设修筑的一座钢筋混凝土T
梁式桥。也是缅北第一座钢筋混凝土T梁桥。大桥全长165米,宽9米,高16米,大桥左、右2座桥台,河中有4个桥墩。2012年当年建设、当年竣工。
南垒河上第四座大桥是景仰大桥。大桥全长220米,宽11.5米(其中车道8米、左右人行道各宽1.75米)。两岸各一个桥台,每个桥台由3个桩基支撑;河中6个桥墩,每个桥墩由4个桩基支撑。桩基上部设有承台和盖梁。盖梁上部共安装35根单重90吨的T梁。T梁上方用钢筋混凝土铺筑桥面。这是中央政府和四特区共同投资建设的,是四特区通向内地的第二条重要通道,对中方边境地区通过南板直通缅泰边境的缅甸边城
大其力和泰国梅赛也具有重要意义。景仰大桥于2014年1月20日开工,2014年8月6日竣工。建设这座大桥为的是方便南垒河两岸人民的交流,带动南堤、景康、景仰、勐涌、勐育等地的经济。
30年来的公路、桥梁建设,使四特区摆脱了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按“两纵一横”的布局建成了覆盖整个特区的公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