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文集》是由
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收录了彭湃自1921年至1929年牺牲前所著大部分作品的书籍。
彭湃(1896—1929),原籍
海丰县,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曾在1917年前往
日本留学,并于次年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留学生反对
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并于1919年加入了早稻田大学的激进青年组织——建设者同盟。受到
十月革命的影响,彭湃开始研究
社会主义理论。1920年,他在日本与其他留学生共同成立了赤心社,致力于学习
俄罗斯革命的经验。1921年5月,
彭湃返回中国,不久便参与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同年7月,他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10月,彭湃担任
海丰县劝学所所长(后更名为教育局局长)。1922年,他创办了《赤心周刊》和《陆安日报》,并从6月起投身农民运动。7月,他在海丰县赤山建立了农会。1923年,彭湃当选为海丰县总农会会长,并在5月将海丰县总农会扩大为惠州农民联合会,担任会长。7月,他又推动成立
广东省省农会,并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成为广东农民运动的先锋之一。1924年初,
彭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并以个人身份加入
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7月,他还在
广州市创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主任。1925年,彭湃历任中共
汕尾市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及农委负责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等职,并参加了两次东征战役。1926年,他发表了《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并在
广东省第二次农民大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同年6月,彭湃在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分享
东江农民的生活情况和农民运动的经验。10月,他被任命为中共汕头地委常委、省农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并在11月成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1927年3月,
彭湃赴
武汉市,担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4月至5月,他出席了中共五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彭湃参与了
南昌起义,并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1月,他领导了
汕尾市农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府。12月,
广州起义爆发时,彭湃被任命为广州工农民主政府的土地委员。广州起义失败后,他继续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残余力量在
海陆丰地区坚持战斗。1928年7月,
彭湃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之后,他被指定为
东江特委书记。同年冬季,彭湃调往
上海市,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卖,彭湃不幸被捕,并于30日在上海市龙华的上海警备司令部英勇就义。为了纪念他的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曾设立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