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状幼虫一种动物,原来包括线虫纲、线形纲、棘头纲、腹毛纲、动吻纲、
轮虫纲,它们
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农作物的体内,体壁由外到内包括角质层、表皮和肌肉层。角质层稍透明,是表皮
细胞分泌的,具有抵抗寄主体内消化酶的作用。
线形虫动物门是
动物界中庞大而较复杂的一个门。原来包括线虫纲、线形纲、棘头纲、腹毛纲、动吻纲、轮虫纲。它们都具有有原体腔、消化管有口和肛门、体表有角质层、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共同特点。不过,这几类动物之间,也存在许多重大的不同之点。因此,许多学者主张把这几纲各自列为独立的一个门。这门动物
寄生的种类很多,它们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农作物的体内。寄生在人体内的除
人蛔虫、
十二指肠钩虫病外,还有
蛲虫、
丝虫病、
旋毛虫等。寄生在家畜体内的有马蛲虫、猪
蛔虫病等,寄生在家禽体内的有鸡蛔虫、鸡蛲虫等。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植株内。
蛔虫的体壁由外到内包括角质层、表皮和肌肉层。角质层稍透明,是表皮
细胞分泌的,具有抵抗寄主体内消化酶的作用。表皮由外胚层形成,是一层合胞体的结构,即细胞界限不明显。表皮沿着背、腹和两侧的四条纵线向内侧加厚,形成了背线、腹线和侧线。表皮之内是由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肌肉层不连续,被背线、腹线和侧线的突出部分分隔成四列。
在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之内和内胚层形成的消化管壁之间的空腔,是原体腔。原体腔没有被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因此和真体腔不同。原体腔中充满了体腔液。体腔液能将消化管所吸收的养料运送给体壁和
生殖系统等,因此,在生理上有类似循环系统的功能。
钩虫是在我国分市很广的一种人体
小肠寄生虫,特别在南方各省更为流行。成虫用口腔
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钩齿咬破肠粘膜,吸食寄主的血液和组织液,同时分泌
抗凝血酶,阻止血液的凝固。成虫有不断更换人体小肠壁上咬附部位的习性,造成肠壁斩老伤口流血不止,使寄主长期严重贫血、浮肿,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钩虫是我国必须消灭的主要寄生虫之一。钩虫的生活史是这样的:成虫在人体小肠中,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土壤中发育,孵化出第一期杆状幼虫,这种幼虫在土壤中以细菌和
有机化合物为食物,蜕皮后为第二期杆状幼虫。第二期杆状幼虫再蜕皮成为丝状幼虫。丝状幼虫口封闭,保留第二期杆状幼虫的皮在体外作保护。它在土壤中生活,当人的手或足与土壤接触时,丝状幼虫就穿入皮肤,由血管经心脏到达肺,再穿过肺泡,经
支气管、气管,到喉、咽、食道和胃,最后在
小肠内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再产卵。人感染
钩虫病病是因为用未腐熟的大便施肥,或随地大便,使丝状幼虫污染了土壤,后来人又赤足走过那块土地或用手在那里劳动,钩虫的丝状幼虫就钻入了皮肤。
蛲虫是一种肠道
寄生虫,它寄生在人体盲肠、
阑尾及其附近的肠中,最容易在儿童之间传播。蛲虫的成虫乳白色,像一段白色棉线头。雌虫体长10—13毫米,雄虫长约2—5毫米,尾端向腹侧卷曲,呈6字形。雌雄虫在人体小肠内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被排出人体外。雌虫在夜间爬到人体肛门附近产卵,产卵后也即死亡。雌虫产卵时刺激肛门,使患者失眠、疲劳。小孩感到痒时,用手搔摸肛门,虫卵会藏在指甲内,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用手取食时,就可能重新受到感染,这种感染方式称为“自染”。虫卵也可能在肛门口孵化,幼虫再爬入肛门,到肠内
寄生,这叫做“逆行感染”。另外,通过衣服、被褥甚至尘埃也可以感染。
蛲虫可引起患者食欲不佳、
消化不良、腹痛,也可引起
阑尾炎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