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二级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它是福建农林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发展迅猛、朝气蓬勃和最具潜力的学院之一。学院秉承“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理念、倡导“立德固本、成人成已”的精神,努力建成在省内外同类院系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科建设
在全国第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居本学科福建省省内高校第2名,仅次于厦门大学
“农林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目标-过程-能力多重定位发展探索与实践”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1篇学位论文获第七届全国MPA优秀论文(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届共评选20篇,其中985院校获得16篇);
24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入库数量位居全国MPA培养院校第2名;
在首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2支队伍获得全国百强(其中1支获得全国八强),参赛成绩位于全国省属高校第1名;
双证MPA招生规模居全国MPA培养院校前列。
学院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设有1个农村社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1个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民族班。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600多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0多名。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本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福建省高校中排第二名,仅次于厦门大学
学院始终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为己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每位研究生均有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施导师制,自大二起每位本科生均有导师全程辅导和培养。为了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几乎每位本科生都有机会参与科研实践,都有机会成为各级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员。近年来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名师等多项教学质量工程成果。
开放办学,突出社会需求。学院聘有50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处级领导或厅级以上资深公共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和校外导师,全方位支持公共管理高水平人才培养。每年举办“海峡公管讲坛”10讲,汇聚国内外公共管理名家为学生学术讲座。与加拿大圣文森山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有“2+2”的合作办学模式,与台湾中兴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院校互派学生交流学习。
科研成果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服务社会能力强。近3年来,学院主持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科学部)等国家级课题8项,厅级以上科研课题每年超过60项,专职教师平均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学院致力为国家和省重大决策服务,小城镇科学发展指标、科技创新平台、区域特色发展、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环境管理、反腐倡廉建设等多项科研成果为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社会影响力较大。
学院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近年来,毕业生基础厚、口径宽,动手能力较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2012年达90%以上。一批优秀的学生突颖而出。
2007年,200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苏慧玲同学研发的“汉字数字特征码输入法及其键盘”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团队的“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获全国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2009年“大学文科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获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姜天宇等《TOP电子竞技有限责任公司》获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省赛金奖;
2009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蓝丽云同学被评为校大学生十佳自强之星并推荐参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2009级公管专升本专业的谢伟峰同学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员;
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黄尧同学被评为福建省三好学生;
2012年2名研究生入选校严家显最高奖学金,占全校的1/5;2位同学获全国高校PPP论文大赛三等奖,占全国获奖数的1/5,等等。
学术资源
学院拥有3个系、1个MPA教育中心、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研究所、2个校创新培育团队,下设实验室、资料室和20多个教学实习与就业实践基地。公共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1人,专职科研人员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在读博士生7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教师培育计划3人;校“金山学者”讲座教授3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校严家显最高奖教金获得者2人;校级创新培育团队2个。此外,学院还聘请51名省市厅处级官员,及其他科研单位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或研究生校外导师。
学院概况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其前身是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秉承“立德固本、成人成己”的院训,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学院精神。
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的整体实力,基于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优势,立足“三农”,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扎实的社会科学分析能力,能引领未来国家基层治理方向的杰出创新创业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专任教师7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5名,41人拥有博士学位。另有5名外聘国(境)外教授及60多名来自省内外公共管理部门的兼职教授。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师德标兵1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培育计划”8人,入选福建省第二批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文化名家1人。多位教师担任各级地方政府的高级顾问。
学院下设公共事业管理系、行政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土地资源管理系、法学系等5个系,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以及1个自然资源部平台、5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2个研究所、1个公共管理案例中心(全国目前仅两个)、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学院横跨管理学、法学两大学科门类,可授予管理学、法学两类学位。现设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公共管理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学院每年招收国内外学术型硕士生50人左右,专业型硕士生180人左右(其中,MPA130人左右,法律硕士50人左右)。硕士毕业生约30%被国内外高校录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约70%选择进国家机关、高校、事业单位等工作。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设有公共管理类(含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法学等本科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提升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规划未来发展。学院每年招收和培养本科生330-350人。公共管理按照大类招生,本科生在一年级主要学习全校和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约三分之一被直接推荐或考入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另外三分之二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工作。
学院倡导教学与科研并举,各研究中心(所)承担国际、国家、社会/企业等纵横向多层次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学院科研经费充实,在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科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近5年来,学院共主持5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0多项。1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成果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获二等奖、12项获三等奖。1项研究成果被中宣部评为优秀调研报告。1项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内刊收录,供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决策参考;14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47项调研成果获市厅级部门以上采纳,24项成果被《八闽快讯》、《调研文稿》等刊用;累计为43个村和2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提供乡村治理、法治建设等人才支撑和咨询服务。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奥本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台湾亚洲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都派出学生赴这些高校交流学习。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调研,开展专业实习实训,开设“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课程,在省内建立了5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67人,研究生662人。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课外学术创新和科技竞赛,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福建赛区团体特等奖、全国总决赛团体二等奖等奖项。近5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各级立项144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9项、省级立项31项。
学院位处风景秀丽的闽江乌龙江畔、优美的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校区内,有独立的行政办公和教学科研综合楼,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图书资料库和学生学习场所。(数据截止至2020年9月)
机构设置
五系:公共事业管理系、行政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土地资源管理系、法学系;
五中心两智库:全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福州分中心、农村廉洁建设研究中心、区域特色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法治研究中心、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福建农村发展智库;
两所: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软科学研究所。
导师队伍
一、博士生导师
郑逸芳、郑庆昌、苏时鹏、邢世和、戴永务、宁满秀、黄森慰、魏远竹
二、学术型硕士生导师
校内导师:郑逸芳、陈建平、陈吉利、戴永务、范胜龙、范水生、郭玉辉、
洪燕真、胡玉浪、黄安胜、黄建新、黄静晗、黄森慰、季翔、
姜春、赖泽栋、李婵、林修凤、卢海阳、宁满秀、阮晓菁、
施生旭、苏时鹏、田富俊、田甜、王培俊、吴锦程、邢世和、
杨国永、杨龙、郑晶、郑庆昌、郑思宁、周毕芬
校外导师:蔡雪雄、陈念东、洪志生、贾敬敦、金书秦、林丽梅、宋建晓、
三、MPA研究生导师
校内导师:郑逸芳、陈建平、陈建辉、陈吉利、陈月霄、陈潜、范胜龙、
郭玉辉、胡玉浪、华启清、黄安胜、黄建新、黄静晗、黄森慰、
季翔、姜春、赖泽栋、李婵、林安红、林晨蕾、林庆藩、
柳建闽、刘路星、卢海阳、阮晓菁、施生旭、苏时鹏、田富俊、
田甜、王培俊、吴锦程、许丽英、许文兴、严金静、杨国永、
杨建州、杨龙、杨伦增、曾起郁、张协嵩、张园园、郑庆昌、
郑晶、郑龙章
校外导师:蔡雪雄、陈成吨、陈德钦、陈念东、陈荣辉、陈训明、陈燕、
陈耀庭、陈忠、高一鹏、龚高健、洪志生、黄鸿鸿、黄健新、
黄丽云、黄启才、黄跃东、黄振香、江化开、金书秦、赖永波、
廖斌、林继扬、林丽梅、刘伟、路善全、马改艳、石建平、
宋建晓、苏涛、王春丽、王慧、王建勤、魏远竹、吴德进、
吴宏洛、吴小颖、伍长南、夏文顶、肖文涛、徐志箴、薛东、
颜雅英、游建胜、游祖勇、余达忠、曾令超、曾玉荣、郑亨钰、
郑声涛、周湖勇、朱家德
实践导师:陈飞、陈荣辉、陈训明、郭苾贵、洪元程、黄宏坚、黄健新、
黄铁庄、黄跃东、贾敬敦、李敏飞、廖斌、林继扬、林群、
陆开锦、潘征、石建平、宋建晓、孙惠民、王耀明、王志雄、
吴立增、吴小颖、夏文顶、肖文涛、徐志箴、杨文飞、叶朝阳、
游祖勇、郑亨钰、郑孝国、周小华
四、法律硕士生导师
校内导师:曾炜、陈吉利、陈建敏、陈建平、陈文兴、方金华、胡玉浪、
李军、林龙、林修凤、柳建闽、孙伟峰、曾睿、张富利、
校外导师:陈明添、林安民、林建伟、童伟华、王平达、王新红、叶知年
实践导师: 蔡仲翰、陈立新、陈绍雨、东海霞、冯岗、黄乐、黄磊
黄尚斌、蒋存龙、李双阳、林海印、林辉、林青山、林守霖、
林哲森、刘炳荣、刘雪芬、孟旭、施明行、苏湖城、孙志高、
童建炫涂崇禹、谢辉鸣、许明、姚仲凯、叶燕培、张健、
庄晶萍
学生工作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贯彻落实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和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强化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职能,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构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性学生会。
团总支
书记:孔昕副书记:黄磊、何政彤、巫舒龄、潘侨晟
团学办公室
主任:赖雅琳副主任:虞瑶、张巧云、林晓江、王嘉慧
组织部
部长:雷美玲副部长:侯泽臣、孙佳绮、刘江凯、叶钦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学科建设
科研成果
学术资源
学院概况
机构设置
导师队伍
学生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