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茅轩(1762——1816),福建崇安(今
武夷山市)人,清代茶商
邹英章之子,家中排行行三,将其父创办的茶品牌“邹氏壹承”发扬光大,其家族邹氏家族在他的领导之下达到鼎盛,在同时代清商之中享有盛名,享年54岁,后世评价甚高。
据《南丰茶溪邹氏家谱一邹公茅轩先生传》(邹英章三子)中记载:“以父兄早逝,不获卒举子业,逐习
计然家术,走哪东者数十载。”
邹茅轩在父亲邹英章过世之后,中断了科举事业,转而从商,撑起了父亲邹英章一手打下的邹氏家业,继承与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合作,继续从事茶叶贸易。在
英国取代了
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王地位之后,清朝政府于
雍正、
乾隆,在
广州市成立了十三行,垄断广州海王出口贸易。邹茅轩逐与十三行合作经营茶叶贸易,据
广州十三行考证。雍正年间,十三行潘氏与邹茅轩合建《源记》茶行,负责
武夷山市茶在
广东省的制作及销售。此后,邹茅轩子承父业,继续在广东经营茶叶数十年,经营海上万单茶路,并在乾隆年晚期,达到中国茶叶出口历史的最高峰。此后,邹氏后人一直延续着先祖的茶叶贸易事业,一直到
中国抗日战争前,还在广州保留着茶叶出口的商号。
邹茅轩曾在广东连续经营茶叶三十余年,当时,正值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清朝不准闽南一带片帆下海,且内迁沿海渔民,彻底阻断了当时由
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营的从
厦门市出口的海上茶叶贸易。邹茅轩之父
邹英章通过澳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接洽,创立《壹承》茶号,重新打通了茶叶出口的海上通道。
后
英国取代
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后,清政府改由十三行垄断外贸贸易,邹茅轩遂与十三行合作经营茶叶贸易,据
广州十三行考证,
雍正年间,十三行潘氏与先祖(邹英章)合建《源记》茶行,负责
武夷山茶在广东的制作及销售,此后,其子邹莹子承父业,继续在广东经营茶叶数十年,经营海上万里茶路。据邹氏二十六代传人邹声雷所述,即使在解放前一段时间,邹氏《壹承》茶号在
广州市,依然有着传承已久的铺面。
在邹氏经营海上贸易的同时,1718年,晋商常家来到武夷山,与邹氏达成协议,共同经营武夷山茶运往蒙古及
俄罗斯,这就是著名的万里茶路北线。邹氏邹茅轩等与常氏共同出资,在下梅的芦下巷景隆宅、新街巷、罗坊设立了茶号,雇请当地茶工,还将
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
乌龙茶、
砖茶。
邹氏大夫第是邹氏祖房,
邹英章是为庆祝邹英章60大寿而建,因邹英章获朝廷封“中宪大夫”而得名。目前,邹氏大夫第在1997年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邹氏原籍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的儿子们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邹氏发展为
南平市有名的商贾。地方史料载,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取得成功后,建豪宅七十余座,修当溪建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大兴土木,传教化,重教育。
邹姓尧舜时期便已有之,传承悠久,底蕴深厚。下梅邹氏以
邹英章为始,邹茅轩为盛,在清
乾隆整理修缮家谱,历经三百年传承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有完整传续关系及文字记载可循,家谱真迹保存在邹氏后人手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文化价值。
邹茅轩及后人定居武夷山
下梅村,成为世代相传的茶商名家,传承至今,创立有以邹英章为核心的知名茶叶品牌。邹氏家族所在的下梅村也成为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在近三百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文化及经济地位。邹茅轩和他的茶商贸易,与下梅邹氏大夫第建筑群和
邹氏家祠一起,成为邹氏悠久辉煌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