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生,男,1952年出生于
吴桥县,为杂技世家的第十九代传人。是中国著名民间杂技表演家、杂技企业家,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6岁学艺,12岁下关东演出,酷暑寒冬、风霜雪雨,历经磨难,练就了一身杂技绝技,一人能演一台戏。
工作经历
在第三届
中原地区吴桥杂技
中国艺术节上,他扮演“猴王”
孙悟空。飞马
奔驰,上下翻飞;吐火绝技,气壮山河。成为国内外杂技界闻名的杂技奇才。他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杂技大赛,在
俄罗斯国际马戏院成立100周年举办的国际杂技大赛中,他表演的“顶技”获取俄罗斯皇家金质奖状;在第三届和第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大赛上,他分别表演的“马术”和“吐火”获得杂技节最具创新奖。近年中他结合自己扎实的杂技基本功和书法功底独创的“倒立书法”和“顶技书法”,融高超的杂技技巧于书法创作之中,被中国书法协会誉为“中华一绝”。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评审意见
于金生较全面地接触了杂技行业中各种门类的节目,上演过的节目包括顶技、杂耍、武术、驯象等,他还是一个“口彩”很好的主持人,在一个时期内是中国民营马戏团体较有影响的人物。他出生于杂技世家,从业近60年。连续六届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
中国艺术节期间,进行传统的民间马戏大篷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他将自己的杂技技艺传授给两个女儿和他的团队,还采取团带班的方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杂技人才。经评审评定,认为该申报人基本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评审标准,同意推荐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成就
几十年的闯江湖生涯,使他成为一位出色的演出市场
波特兰开拓者队。他是我国十年动乱后第一个拉起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体为祖国春天庆祝的民营杂技团体,也是我国
改革开放时代到来后第一个竖起杂技演出大棚,将文艺与经济融和的改革者他曾带领吴桥群艺马戏杂技团代表国家出访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带领国内众多马戏杂技团在国内外做商业演出,在这中国杂技马戏走向世界和促进中外交流做出贡献外,也不断增强着自己的实力和规模。当
中原地区马戏团在市场大潮面前彷徨不前时,他受国家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重托,执掌起中国国家大马戏团的帅印,为我国杂技文化界闯出了一条国营文化团体进入市场的成功之路;为了活跃国内文化生活,他带
俄罗斯国家马戏团、朝鲜国家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和非洲加纳特艺团等在国际杂技界有名望的杂技艺术团体,在我国进行长期巡回演出,把最好的节目送到农村,送到老、少、边、穷地区广大百姓家门口......
创新
于金生潜心研究中国马戏杂技的发展与提高,提出:中国虽然是一个杂技大国,但不是一个杂技强国。
吴桥县虽然是世界杂技的发祥地,但古老的技艺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于是他独辟蹊径,以发展马戏驯兽与杂技融合为突出点,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越来越亲近动物,也越来越增强着保护动物的意识。于是,近年来他在注重提高本团杂技演员节目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在动物驯化和马戏发展上寻求新发展。相继添置了成群的狮子、老虎、
亚洲黑熊、猴子等大小动物进行驯化,并且成功引进可驯化的
泰国编队
大象作为特殊的“杂技演员”,开创了我国杂技界驯化大象的先河,成为我国唯一一支具有大象表演的杂技团体。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于金生已经拥有全国最大的民营杂技集团,在
济南市、
杭州市、
厦门市、
郑州市、
攀枝花市等国内大城市拥有固定演出基地,成为我国杂技界最具盛名的杂技企业家,被国内外杂技界誉为-中国杂技大王。
于金生是中国杂技家协会委员,
河北省政协委员,他以弘扬杂技精神、展现杂技魄力为己任,倾心打造着一台台精彩的杂技节目,将凝聚力与美的杂技和可爱的动物驯化奉献给广大观众。
吴桥杂技
简介
吴桥杂技自古在北京占有一席之地,近代北京的“
天桥剧场”是吴桥“八大怪”施展才艺的场所。如今,具有“中国杂技大王”美誉的于金生,更是把北京作为自己一展身手的“用武之地”。他多次应邀在北京各种场合和媒体亮相。为首都和全国人民带来杂技之乡的风采。他为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奉献的“小熊击掌”节目,被观众称为春节首都文化大餐的“山珍海味”,他率队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夺得“风车王”桂冠,被广大观众称作是最具“含金量”的桂冠。他在“两会”期间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题写的“顶技书法”和“倒立书法”,被各界精英誉为神奇的书法......
发展
2001年第八届中国吴桥杂技
中国艺术节期间,于金生在
石家庄市竖起的马戏演出大棚,以强大的演出阵容和精湛的演技,向国内外杂技界展示独特的马戏驯兽实力和水平,从而赢得国际杂技界和杂技节组委会的高度称赞。大赛期间,杂技节组委会专门就于金生的大棚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杂技大棚最适合进行杂技马戏表演和比赛,更特别适合驯兽表演和比赛。这也是与国际马戏杂技演出市场接轨的最好形式。也正是在那次研讨会之后,当2003年第九届
中原地区吴桥杂技艺术节大赛之年的中国突遇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侵袭后,大会组委会毅然决定将动物和驯兽表演交付给于金生承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一个私营杂技团体来承办国际大赛的重要项目。本届杂技节动物马戏表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与杂技节杂技赛相映生辉的一大亮点,向世人证实了
吴桥县人的实力和魄力,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杂技之乡的风采。这次由于金生独立承担的国际杂技节表演项目的圆满成功,轰动了赛场
石家庄市,也震惊了国内外杂技界。更具意义的是,一个来自杂技之乡吴桥的民营杂技团体就能够承办如此重要的国际赛事,这为由吴桥最终全部承办国际杂技盛会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结果
为活跃杂技文化旅游市场,为丰富广大人民精神生活。为使
中原地区的马戏杂技事业走向世界,与世界杂技驯兽演艺市场接轨。
访谈
击退十几个竞争对手,取得专场演出承办权
记者:这是您第几次承办杂技节专场演出任务?
于金生: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是在第七届和第九届的时 候,第八届杂技节举办时没有设置 专场演出,所以在第八届的时候没 能承办。这次能成功取得承办权,也得益于前两次承办比较成功。
记者:今年是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办20周年
大庆市之年,专场演出的承办权竞争是不是很激烈?
于金生:是的,大赛组委会要把第十届杂技节办得规模最大、节目最丰富,并将专场演出定为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赛同时进行,因此承办权的竞争也格外激烈。有十几个杂技团体都向组委会提交了承办方案。
记者:竞争如此激烈,您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呢?
于金生:我认为我的四大专场节目中大型占装马战“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是最具竞争力的。它将杨家将的历史故事用大型马战的形式再现,无疑是杂技界的一大创新,事实证明,它也征服了观众。
记者:这四大专场包括什幺呢?
于金生:包括“大型动物表演”、“开幕式焰火晚会”、“异域风情歌舞杂技”和“大型古装马戏”四大专场。自从大赛组委会批准了我的承办方案后,为了使这四台大型专场更趋完美,我调节调集了分布在全国8处演出基地的尖子演员和动物明星加入,全县10多个杂技团体也纷纷把最优秀的演员向这里集中。大赛组委会拨专款给予了扶助,
沧州市文化局选派红英梆子剧团高级编导田书燕驻
吴桥县训练基地指导,四大专场节目日趋精粹,这是吴桥首次集中展现完美杂技的风采,以其规模和震撼力向世界证明吴桥要在自己的节日里唱主角和立志让杂技节回归的志向。
大棚马戏的低价位之路
记者:比赛场中汇集了国内外最新、最顶尖的杂枝节目,作为赛场外的大棚马戏,又靠什幺赢得观众呢?
于金生:一是价格,二是节目。我们四大专场的门票价格要低于赛场的门票价格,让百姓看得上、看得起是杂技大棚赖以生存的基础。大棚虽然简陋,但我们的大棚中也有杂技节的参赛节目。一些国外的参赛演员会利用比赛的剩余时间到大棚中演出,赚点额外收入。另外,到拥有众多观众的大棚中表演节目,还可以提高演员的知名度,这是他们乐不得的事情。作为演员,不论你多优秀,总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市场的认可,这才算真正地成功。杂技比赛并不单单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让更多、更优秀的杂技节目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记者:除了杂枝节的专场演出外,其他马戏大棚的票价怎幺样?
于金生:
马戏团的演出成本高,但票价却不敢提高,基本上一直在几十元左右,儿童还减半。一直在走低价位的路子,因为马戏是大众娱乐,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都喜欢看,票价高了,可能就会失去很多观众。
马戏团与其他艺术表演团体相比有其特殊性,演出成本特别高。除了各个身怀绝技的演员,还有许多昂贵的“动物演员”和伺弄它们的饲养员。这些“动物演员”的日常开销,是马戏团的一项巨大支出。就拿众所周知的
大象演员来说吧,每头一天就要吃三四百斤草和一百斤水果。
记者:30O多名演员再加上“动物演员”,一年的支出是不是很大?
于金声:是的,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演出团体每年总的开支要在千万元以上。而这些都要靠一场接一场的演出挣回来。我们的大棚大多设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很受人们的欢迎。赚到钱后我还要把钱继续投入到杂技中,扩大规模。
1979年我刚组建
马戏团时,是以父母兄弟姐妹为主要班底,当时只有25人,实力很差。后来我多方筹集,借贷4000多元,购置了大棚、马匹、乐器等,在节目创作上融杂技、马术、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台,相映生辉,颇有新意。我将大棚和广场演出的节目搬上舞台,连马术也搬到舞台上演出,效果很好,很快名声大振。目前,演员已发展到300多人,节日也由单纯的杂技发展为杂技、马戏并重。
一地演出10年,长胜不衰“秘诀”何在?
记者:现在,戏曲、
相声、话剧等艺术都面临着滑坡,您认为杂技会出现滑坡现象吗?
于金生:不会,不但不会,而且杂技现在正面临大发展的契机,国内外对杂技节目的需求量都很人。
就拿国内来说,人们对休闲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要有好的节目,就不怕打入不到旅游景点和体育场。我们在
杭州动物园己经演出了1O年。
就拿到国外演出来说,因为杂技是一种肢体语言,所以不受语言的限制。目前,我们还有不少演员在国外演出,1990年,我们去
苏联做商业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演了一百多场。几年之后,我又组织了
俄罗斯、啥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30多名演员到中国进行长达8个月的巡回演出,共演出了600场。
记者:10年了,观众不厌烦吗?
于金生:这就要靠不断更新节目。大棚不同于其他景区,它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节目的质量。因此只有节目不断创新、不断出精品,才能长盛不衰。就拿我们的新节目大型古装马战“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来说吧。整台节目下来,需要34匹战马、100多名演员,耗费不小,但不断的后续演出保证了新节目的生命力。目前,
新加坡、
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已和我们签下了演出合同。
记者:谁来完成节目的更新呢?
于金生:靠的是团里几名能编排的能人。节目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
记者:这样的人才好找吗?
于金生:不好找。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他们要懂艺术,编排后的节目内容要更加新颖,表现形式更加时尚,且与服装、音乐、布景浑然一体;他们还要懂市场,懂得哪里的观众需要什么样的节目。
记者:马戏大棚的演员住大棚忙演出是不是很辛苦?
于金生:杂技是重体力的芝术,作为演员,除了辛苦还要忍受伤痛。
记者: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怎样留住杂技人才?
于金生:除丁报酬外,更重要的是人情味。我会想尽办法了解演员家中是否有困难,让他们没了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演出,也才能把这个团当成自己的家。
“我要在北京建一座大型马戏大棚”
记者:马戏大棚发展是否有阻力?
于金生:要说阻力,就是我们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给马戏留出一片场地。马戏是大众的艺术,只有在人多的地方扎营才有利于人们欣赏,这一点明显不如国外的一些城市。我们在国外演出时看到,在许多城市的绿地上、广场边都预留了安置大棚的设施,这在我国是没有的。
记者:国外
马戏团的一些大型马戏节目我们是没有的,为什幺?
于金生:与国外的马戏相比,我们还相对落后,但总有接轨的一天,由于一些硬件设施的差距,使我们的大棚不具备演出那些节目的条件。目前,我正努力,想在北京建起一座大型的马戏大棚,让一些大型的节目走进大棚。
记者:您已经拥有了300多演员,谈谈您未来的打算?
于金生:我想让这个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往高、精、尖的方面发展,从道具的研制、服装的设计、音响灯光以及表演艺术方面,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使杂技团再上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