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关镇
贵州盘州市下辖镇
平关镇位于贵州省盘州市西部,是1992年“建、并、撤”后新建的建制镇。平均海拔2060米,东接盘县火铺镇,西南、北、西分别与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中安镇后所镇毗邻,素有“盘州市西大门”之称。镇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国土面积114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80亩,水田1763亩。镇辖7个行政村,127个村民组,总户数7165余户,总人口2.5万余人。交通便利,320国道和2208铁路线贯穿全境,镇胜高速公路穿过镇区,距县政府驻地红果20公里,富源17公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硅石、粘土、金矿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等。
基本介绍
平关镇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所辖的一个镇,平关镇是1992年“建、并、撤”后新建的建制镇。位于盘州市西部香罗山西侧,平均海拔2060米,东与盘县红果镇、火铺镇相连,西南、北、西分别与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中安镇、后所镇毗邻。
历史沿革
平关元代为罗山县,隶属于普安路,属云南都司所辖。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二月,傅友德南征云南,神策卫千户刘成等于鲁勒旧(今富源县)建立平夷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三月,改鲁勒旧为平夷卫,千户所官军移守香罗山,仍归普安卫管辖,隶属贵州都司。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省卫入州,官军复员为民,改平夷为平彝,为平彝里。
解放后改平彝为平关,分别设置平关、石脑两个乡,1992年“建、并、撤”后合并为平关镇,治所在旧千户所。千禧年迁至新政府大楼,在山下河边。2015年,与原火铺镇合并成立胜境街道办,治所东迁至香罗山六七一(原名消冬哨)。
镇情概况
全镇现共有年产6万吨以上有证煤矿5对,焦化厂1座,年运输量50万吨的铁路货场1个,60万吨洗煤厂1座,砂石厂8个,年生产2000万块以上的机砖厂1座;平关镇还有大棚蔬菜种植基地1个,生态无公害养鸡场1个,梅花鹿养殖场1个,万余亩的脱毒马铃薯基地1个,在建矿泉水厂2个;大项目白河沟水库正在建设中。镇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雨量充沛,交通便利,距县政府驻地红果20公里,富源县17公里。素有“盘县西大门”之称。
经济发展
平关镇经济持速快速发展。全镇形成以煤炭产业为支柱,第一、二、三产业齐驱并驾,协调发展的格局。现有采石场18个、黄金矿点16个,年生产1000万块的机砖厂1座,年产6万吨以上有证煤矿6对,焦化厂3座(其中盘县瀚宇焦化厂年产30万吨),新建年运输量50万吨的铁路货场1个,60万吨洗煤厂1座;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荞麦、蚕豆、豌豆等;牲畜有黑山羊、猪、牛、马等。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70万元,农业总产值1835.37万元,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7646万元,财政收入882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3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896.1万元,大牲畜存栏4479头(匹);粮食总产量8869吨,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79元;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23343.5万元,农业总产值4678.8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011.9万元,粮食总产量9047吨,大牲畜存栏头5716(匹),农民人均纯收入2155元。财政收入历史性突破千万元大关,财政总收入达2414万元,GTP37100万元。“两攻坚”成效明显,“两巩固”得以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文化旅游
平关镇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调和建设加强。实现村村通路,户户通电,基本解决饮水问题,村寨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逐步实现村寨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绿化和亮化的现代化新农村风貌。
平关镇的发展潜力巨大,镇胜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即将修建的400万立方米的白鹤沟水库存与火铺杜鹃旅游景点和胜境关连成一片,将构成一条新的旅游风景线,一座年产60万吨的焦化厂正在建设之中。
风景名胜
胜境关位于小镇西部滇黔交界的山脊上,自古以来,都是黔入滇的重要关隘,被称作“入滇第一关”。明朝初年大兵进军云南省,1936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入滇,建国之初解放大军援助云南和平起义,都首先从这里通过。
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明代杨慎《滇程记》中写道:“日月之阴,经寸而移,雨场之地,隔垄而分。”数百年来,过往胜境的骚人墨客都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自古有“雨师好黔,风伯好滇”、“风雨判云贵高原”的说法。从前,界坊的楹柱上还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咫尺辨阴晴,足见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齿,何须省界太分明。”这使得胜境关在研究滇黔两省的气象方面极具科学价值。
雄奇界关之上,不仅有以天为界的牌坊,以气候为界的石狮子,而且还有以地为界的小溪,以色为界的泥土,这些都让人惊叹不已。历史上不断在胜境关修建建筑物,历史名人填诗作赋,撰联勒碑,形成了胜境坊、石亭、胜境驿、关隘城楼、石龙古寺、鬻琴碑、古驿道、古炮台、胜境公馆等组成的旅游胜地。
政府关注
基层组织
2008年以来,镇党委不断更新用人观念、拓宽用人渠道,转换用人标准,坚持唯才是用,注重把熟悉经济工作、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有带领群众致富愿望的党员干部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着力选拔、培育和启用了一批“经济型”村党支部书记。切实将农村干部依法致富的典型培养成为党员干部和依法致富带头人,将既能致富且是党员干部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为村党支部书记,使一批致富带富能人走上了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的岗位,农村基层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双带”能力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全镇7名村党支部书记中,在当地属于致富大户的5人,手中有致富项目的2人,村支部书记人均收入都达到了16000元以上。同时,注重吸收新鲜血液,认真做好做实了党员的发展管理工作,严格实行了发展党员“六字”发展方针,把农村党员发展的方向瞄准了善经营、会致富、带动力强的优秀青年。2008年,我镇新发展党员27名,为基层组织注入了生机,解决了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
有关报道
平关镇的“能人效应”站在一片连片330亩的土地边上,记者看到的是排列整齐的一株株梨树苗,大部分的梨花已经谢了,还有少部分梨花在枝头怒放。
这是盘县平关镇龙吉村的红梨基地。这一片300多亩的土地原来是40多户人家的承包地,因为土地贫瘠,如果种玉米,每亩的产量不会超过150公斤,价值不过200来元,这还不算种子、化肥和劳动力的支出。如今,村民们将土地租赁给了云贵果业公司,光是租金每亩就可坐收200元,村民们在公司的红梨基地上班,帮着栽种梨树、看护树苗,每月又可得工资450元。
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村的“能人”、村支书蔡朝华。年纪不到30岁的小蔡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任村委会主任前他跑运输、做煤焦生意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2003年,小蔡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时就说过:“我一人富了不算富,要带着大伙一起致富才算出息。”正好当年平关镇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种养业激励机制的通知》,其中规定发展种植业的土地,每亩奖励200元。小蔡和他的两个叔叔一合计,叔侄三人决定拿出400万元,租下部分村民连片300多亩的土地种果树。他们到云南省考察后,认为楚雄的红梨最适合在这里种植,气候、土壤条件都比较合适。并且,红梨是一种名贵水果,市场价每公斤达28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于是,叔侄三人就与楚雄一民办果业公司签下合同,由该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引进红梨树苗9万多株种植,包成活。如今,已种植的红梨树苗成活率达99%,明年开始大规模挂果,后年即可见效益。
与记者同行的平关镇副镇长王晓华算了一笔帐:这片地用来建设红梨基地,每亩的效益是原来的300倍。但只有在像小蔡这样的“能人村官”的带动下才能实现。
在小蔡的带动下,不少村里的能人也坐不住了,纷纷牵头在村里搞起了种养业。王镇长指着不远处正在挖土的场地说:“那边是一位村民搞的野鹿场,正在平整场地。”
“能人村官”带活一方经济
据镇党委副书记陈开友介绍,平关镇共有7个村,目前大部分村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都由30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他们或年富力强,思路开阔,或者本身就有一定积累,又愿为村经济发展做实事的能人。在这样一批“能人村官”的带动下,平关镇各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能人村官”大多热衷公益事业,在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叶小平,大箐村村委会主任,预备党员。原任小村的主任的他,几个小村合并为大箐村后仍然担任村委主任。叶小平利用自己做生意时结下的关系,和云南省一个生意伙伴货款上千万元开办了六盘水市米田煤矿。尽管煤矿还没有见效益,但村民们却实实在在得到了他带给大家的“效益”:该矿吸纳了160名农村劳动力,每人每月工资在1600元以上。
不仅如此,叶小平还拿出16万多元,为村里建了10多公里村组公路,实现了该村22个组的“组组通”。镇党委副书记陈开友说:“叶小平的家不在这些公路边上,他的矿也用不着这些公路。他修公路纯粹是为村里作贡献。”
正是有了像蔡朝华、叶小平这样一些“能人村官”,平关镇建设新农村才能如此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每家至少有一个能人”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把村民们都带动起来,让大家都成为能人,村民们迈上小康的步伐岂不是更快?在平关镇胜境村7组,记者就领略了“每家都有一个能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景象。进到寨子里,1200米的便道通往每家每户,便道两旁是珍贵的行道树。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两层楼的小平房,有的还是三层。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村里有的人家搞 养殖致富,仅养羊100只以上的就有两户。更多的人家至少有一人在附近的瀚宇焦化厂上班,成为离土不离村的拿工资的新型农民,每月工资有上千元。这些有一定技术的村民,同样也是发展家庭经济的“能人”。
记者走进村民王尔光的家,王的老伴刘林江正在院子里剁猪草。老两口膝下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除了儿子在一乡派出所上班外,一个女婿、一个女儿都在瀚宇焦化厂当工人,每月各有近千元的收入,成为这个家庭创收的“主力军”。王家有一座两层楼的平房,近400个平方。用的是液化石油气,还有专用的卫星地面电视接收器。同行的副镇长徐天和说:“村里大部分人家用的是电磁炉、液化气和沼气,烧煤的已经很少了。”进到屋里,主人拿出来招呼大家的香烟是“软云”,泡的是上好的绿茶。拉起家常,《青青河边草》、“超级女声”这样的词语从这位50多岁农妇的嘴里吐出来,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小姑娘差。问她怎么知道这些,回答是:“都是电视上讲的。”
刘林江除了平时操持家务外,自己每年还要喂6头猪。“卖四头吃两头,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呢。”刘颇为得意地说。能干的她还养了一头母牛。听了刘的介绍,大家不禁称赞她也算得上是家里的一个能人。王家院子里一副“新春大吉行好运,佳岁平安百业兴”的对联,似乎是这个家庭的真实写照。
村民王万平是村里的计生员,他自己承包了六七亩土地。“种的全是新品种。”王的爱人也在厂里上班,是家里挣钱最多的。王家喂有四头猪和几十只鸡。“那只能算用来改善生活,谈不上收入。”王笑称。
村里更多的能人在跑运输。村委会主任王政介绍,全村有大小车辆22辆,每辆车的月收入至少在两万元以上。有了经济实力,下一步,村委会将引导大家搞好村民自身素质教育,村里还准备建一个休闲娱乐广场,让村民们也能像城里人那样休闲娱乐。
平关镇新农村建设的“能人效应”是显著的。正如陪同采访的镇领导们总结的那样:“能人效应”不仅体现在有一批能人能带动大家致富,还体现在家家户户争出能人,在相互的“攀比“中,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建设新农村自然就能领先一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历史沿革
镇情概况
经济发展
文化旅游
风景名胜
政府关注
有关报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