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素园
中国现代翻译家
韦素园(1902年6月18日-1932年8月1日又名漱园,安徽六安叶集人,未名社成员。韦素园一生勤于文学翻译,译著有俄罗斯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并撰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
韦素园墓记
韦君素园之墓。
君以一九零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丛芜,友静农,霁野〔3〕立表;鲁迅书。
本篇写成于一九三四年四月,据作者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七日致台静农信:“素兄墓志,当于三四日内写成寄上”;又作者同年四月三日日记:“以所书韦素园墓表寄台静农。”
传略
韦素园(1902~1932),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六月十八日生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北大街一个小商家庭,其父韦美堂。韦素园兄弟共计5 人,他排行老三,大哥韦崇华(凤章)、二哥韦崇义(少堂)、韦素园原名韦崇文(乳名文魁)、四弟韦丛芜(丛芜)、五弟韦崇斌,还有一个妹妹韦崇贤。韦素园自幼聪明,8 岁入私塾,11 岁与四弟韦丛芜进霍邱县立小学读书,民国三年(1914年)秋,叶集成立了明强小学,韦素园转入该校高年级第一班,同班同学中有后来考入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的张目寒(1900~1980),还有后来成为作家和著名学者的台静农(1903~1992),著名翻译家、教授李霁野(1904~1997)和著名翻译家、韦素园的弟弟韦丛芜(1905~1978)。除张目寒外,他们后来都成为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文学社团——未名社的中坚。在同学中,他不像“一般孩子似的爱嬉笑,总是沉默的时候居多,穿着黑色的背心,身体微微的弯曲,在别人谈笑时,他总爱咬着指甲,静坐在一角向上凝视。然而在他沉着开口说话时,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听他用缓慢但却洪亮的声音,发出考虑过的意见。这常常是热烈争论的终结。”(李霁野《忆素园》)韦素园从小思想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他在同学中威信很高。当时辛亥革命虽已发生几年,但镇上的大人、小孩还大多拖着辫子,在韦素园的倡议下同学们首先剪辫子,引起不少大人的惊奇。明强小学的校址在集镇的旧火神庙,庙宇的一部分变成了教室,但原有的泥玩具火神像、文昌老君像,每年还有乡人去进香火,韦素园积极参加推倒泥塑活动,引起了一部分迷信乡民捣毁学校的大风波,后来终于推倒了泥像,明强小学在火神庙扎下了根。这曾引起过部分守旧派反对学堂的风波,可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他幼年就已形成。
韦素园从小虚心好学,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妙文,还会做诗、画画,1915年,在明强小学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13岁的韦素园看到校园鸡冠花盛开,他感兴吟诗一首云:
文冠屹立不求栽,壁上挺立独自开。
抛去世间尘俗气,今朝还与菊争魁。
还有一次,他画了幅兰花,兰叶下垂到兰根之下,自题题画诗云:身居高位要临下,英雄不论出身低。
从这些诗画中,不但可以看出韦素园从小的文学艺术才能,也可看出少年韦素园所追的高尚人生品格。
民国四年(1915)秋,韦素园小学毕业后考入阜阳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仍刻苦学习,且胸怀报国之志。一年假日,他与几位同学游离六安市叶集区五里的胜塔寺,见寺中清游观里塑有赵匡胤手持蟠龙棍的塑像,遂吟诗道:“愿借蟠龙棍,摧毁众妖魔,拯救我民众,建立新中国。”他在“大丈夫应马革裹尸而还”的思想激励下,17 岁便投笔从戎,毅然离开阜阳三师到当时风云际会的北京,参加了段祺瑞参战军。但不久便识破了段拥兵自恃,祸国殃民的骗局,决然离去,依其大哥到长沙政法学校读书。这时,“五四”运动席卷全国,韦素园积极投身其中,并参于了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民国9 年夏,随兄长到安庆市转入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进校不久,安徽教育界要求拨给教育经费的“六二”学运兴起,军阀马联甲竟开枪打死学生,使得群情激愤,学运波及全省。韦素园被同学推举到省学生联合会担任领导工作。他不分昼夜编写、刻印、散发传单,积极宣传鼓动群众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直到斗争胜利。同时,他阅读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并经常把《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寄给家乡亲友,引导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民国十年(1921),韦素园从安庆市上海市,入上海渔阳里六号外国语学院补习俄语,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夏,与刘少奇、萧劲光、任弼时、曹靖华蒋光慈等人历经艰险,行程3 月有余才到达莫斯科,正赶上莫斯科的共产国际第三次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召开。他们作为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会后,韦素园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在莫斯科期间,尽管饥寒交迫,他还节约下零钱购买字典、词典和苏联文学书籍。次年因病回国时冒险将这些书籍带回。
回国后,他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帮助李霁野译校《往星中》,自己选译了梭罗古勃的《蛇睛集》。他和张学友当时生活困难,常被迫卖文和典当衣物以解断炊之虞,韦素园就是这“堆”苦而有志青年的核心。
民国十四年(1925)春,经李霁野介绍韦素园去拜访鲁迅,经鲁迅推荐,他曾在北京担任《民报》副刊编辑。同年夏,在鲁迅的倡导下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组成“未名社”,韦素园的小屋便成了社址“破寨”。次年创办《莽原》半月刊,韦素园任责任编辑。他不但看稿、编稿,自己还译完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外套》,经常笔耕至深夜。
韦素园为人爱憎分明。他在从事文学活动的同时,还为中国革命倾注满腔热血。他曾介绍霍邱县籍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赵赤坪拜访过鲁迅;曾以未名社工作人员为掩护安置过王青士、王冶秋、李何林等一批霍邱革命者;为了表示对北京女师大反动校长林素园的憎恨,曾改名为“漱园”;还毫不妥协的与反动文人进行斗争。正如鲁迅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拼命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持久呢。”韦素园终因肺结核恶化大量咯血,一病不起,于民国16 年春住进北京西山福寿岭疗养院。
在患病治疗期间,他一面卧床就诊坚持翻译和写作,一面关心未名社工作,支持友人们的战斗。
民国二十一年(1932)8 月1 日晨,正当而立之年的韦素园逝世于北平同仁医院,葬于北平西山碧云寺下的万山公墓。鲁迅得到韦素园辞世的消息深为悲痛,称“这是中原地区的一个损失”。他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素园逝去,实足哀伤,有志者入泉,无为者住世,岂佳事乎。”鲁迅不但手书了:“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的碑文,而且著文《忆韦素园君》,对韦素园做了高度评价。
年幼时代
韦素园的父亲是个小业主,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宽裕。1915年夏,韦素园小学毕业时,由于家中无法承担整个上中学的学费和食宿费,他只好在这一年的秋天到阳第三范学校读书,因为这所学校不要学费和食宿费。他在这所学校不仅学到了新课程,而且接受了新思想和进步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向德国宣战。1918年春,韦素园在爱国主义思想的促动下,离开了阜阳第三师范学校,到北京参加了段祺瑞政府所办的参战军,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爆发,但是在当时除极少数先进分子外,一般人既不知道十月革命的意义,更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韦素园在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时候,常常听到"投笔从戎"、"马革裹尸"一类的英雄主义教育,因此在爱国热情的影响下,他走上了从军的道路。但不久便识破了段祺瑞参战军的骗局,毅然离开了部队。
个人学习
曾“偷听”鲁迅课程的作家·韦素园
作家韦素园曾在北大旁听过鲁迅的课程,他也是北大边缘人之一。1922年秋,他进了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有些俄文基础,他不辞辛苦,为低年级的同学作辅导。他读书勤奋认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了较可观的进步。课余最喜欢阅读柴霍甫、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作品,以及勃洛克的《十二个》等苏联文学新著。这年寒假,韦素园回到安庆市省亲期间,约小学同学李霁野一起到北京读书。1923年春,他和李霁野一起到了北京。韦素园继续在俄文法政学校学习,李霁野进了崇实中学读高中。他们一面学习,一面开始翻译苏联文学作品。李霁野的第一本译作——安东莱夫的《往星中》——就是韦素园用俄文帮他加以改校的。他自己也选择了梭罗古勃的\u003c\u003c蛇睛集\u003e\u003e。他们为共同的事业互相关怀、帮助和学习。这期间,韦素园还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北京市委负责人刘愈和地下党员赵赤坪。在刘愈1928年4月被中国国民党当局杀害时,韦素园在病中写了题为\u003c\u003c忆亡友愈\u003e\u003e的诗悼念,发表在《未名》半月刊上。1932年6月,离他病殁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听说地下党员赵赤坪又被捕了,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他写了一首题为《怀念我的亲友》的诗,勉励自己的同志:
勉励诗句
不过敌人的"黑铁"的高压,
终敌不过我们"赤血"的奋起,
朋友,等着吧,
未来的光明的时代,
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不要悲伤,
不要愁虑,
今日的牢狱生活,
正是未来的甜蜜回忆。
后期遭遇
1924年夏,韦素园在生活上遭受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江苏常州弃官为僧的大哥韦凤章病逝,他在遗嘱中要韦素园带领同在北京读书的弟弟韦从芜返回安徽老家,结束颠沛流离的学生生活。得到大哥的死讯,韦素园十分悲痛。从此,他不仅失去了手足情深的大哥,同时也失去了经济上的接济,但为了继续学习和深造,韦素园、韦从芜兄弟仍坚持留在北京继续学习。
1924年秋,李霁野和韦素园的小学同学张目寒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读书。当时,鲁迅先生除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课外,同时在世界语专门学校任课,张目寒成为鲁迅先生的学生。9月24日,张目寒把李霁野翻译、韦素园用俄文校改的《往星中》送去给鲁迅先生看,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次年3月22日,张目寒带李霁野去拜见鲁迅先生。在此前后,张目寒还把从芜翻译并通过韦素园对照俄文修改的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穷人》送给鲁迅先生看。4月27日,张目寒又带台静农拜访鲁迅先生,5月9日带韦丛芜去拜访鲁迅先生。5月17日,李霁野、台静农、韦素园去拜访鲁迅先生,这是鲁迅先生第一次见到韦素园,但在两三个月以前,张目寒曾多次带韦素园"偷听"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讲课。因为当时韦素园就住在北大附近的一个胡同内,7月13日夜,台静农和李霁野托鲁迅先生介绍韦素园到《民报》副刊任编辑,鲁迅先生马上答应并立即给徐旭生写信,一荐便成,韦素园很快便担任了《民报》副刊的编辑,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在韦素园的努力下,副刊办得非常出色,并因此而扩大了发行量。但不久《民报》因触怒了奉系军阀张作霖,韦素园上任还不到一个月,《民报》被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韦素园墓记
传略
年幼时代
个人学习
勉励诗句
后期遭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