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东方大学
上世纪20年代建立的公立大学
莫斯科东方大学是由苏联共产党创办的一所政治大学,旨在培养革命干部,推动世界革命运动的开展。学校教学部门分为A字部和B字部,其中A字部招收国外学生,设有中国班、日本班、朝鲜班、波斯班、蒙古班、越南班、印尼班、印度班等;B字部招收苏联国内学员,设有乌兹别克班、哈萨克班和格鲁吉亚班等。该大学是苏联为培养苏俄东方民族和亚洲各国革命干部而创办的新型政治学校,运营时间为1921年至20世纪30年代末。部分学校被分为莫斯科孙中山大学。
历史沿革
1920年7月26日,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作为荷属印度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应该为东方革命者接受理论教育创造条件,以便使远东成为共产国际的生气勃勃的成员。”
1920年9月1日,共产国际在巴库召开东方民族大会,决定在莫斯科创办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
1921年2月,俄共(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决议组织东方训练班。不久,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布)中央又决定将训练班改名。同年4月,在莫斯科按“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章程建立一所直属教育人民委员部的东方劳动者大学。
1921年10月21日,莫斯科东方大学正式开学。约瑟夫·斯大林亲任名誉校长,第一任校长就是苏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格里戈里·布罗伊多。
1922年冬天,陈独秀率中共代表团赴苏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陈独秀到东方大学看望了中国班的学员,对东方大学的教学和中国学员的学习都很满意。
从1923年3月至1924年9月,旅欧支部的成员前后分三批陆续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中有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李富春、蔡畅等。同时,从国内也选送来叶挺、关向应等人到东方大学学习。进入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班学员已达100多人。
到1924年,东方大学已成为苏联国内最大的共产主义大学,有160多名教师和60多个民族的100多名学生。在外国部中,中国学员约占三分之一。
1925年秋,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办,东方大学的部分教员和中国学生转到中山大学。
1927年,苏联共产党内掀起了激烈的反对托洛茨基派的斗争,留苏的中国学生与学校方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1928年秋,北京东方大学中国班正式并入中山大学
1930年中山大学停办之后,东方大学重新开设中国班。
1937年,东方大学分成两个独立的单位,一个是只收苏联学生的东方大学,另一个是只收外国学生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研究所。
1938年,东方大学停办。
办学条件
根据1922年的统计数字,东大共有助教、讲师165人,教授28人。像在中共建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吴廷康、广东政府军事顾问格列夫、苏联科学院院士瓦西里耶娃、中国问题专家米夫、著名汉学家伊凡诺夫(汉名伊凤阁,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都曾在东方大学任教。
简介
设有党的工作和 政治教育、工会运动、经济、行政法律等系。二十年代中期,学校分为苏联东方部和外国部两个部。外国部设有中文、朝文、日语土耳其文、法文、英文和俄文七个班。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曾在中文班主修社会学课程。共产主义国际派代表参加该校最高领导机构。1925年秋,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办,东方大学的部分教员和中国学生转到中山大学。1930年中山大学停办之后,北京东方大学重新开设中国班。1937年,东方大学分成两个独立的单位,一个是只收苏联学生的东方大学;另一个是只收外国学生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研究所。1938年,东方大学停办。
贡献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不少革命干部。东方大学开办于1921年秋,是一所专门培养革命干部的政治学校。学校为苏联东部地区培养民族干部,也为东方各国培养革命人才。学校有苏联部和外国部。外国部设有中文、朝文、日语土耳其文、法文、英文等七个班。共产主义国际派代表参与对学校的领导。瞿秋白第一次赴苏期间,曾应聘为东方大学中国班教授,讲授俄文并担任理论课的翻译。当时,这个班的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王一飞彭述之、柯庆施等四十多人。
参考资料
莫斯科东方大学(上).绥芬河纪检委网站.2019-02-10
莫斯科东方大学(下).绥芬河纪检委网站.2019-02-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简介
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