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俊
中国分析化学家
董绍俊 女,山东青岛人,1931年6月出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铺仁大学。任电分析化学开放室主任,为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研究,特别在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和超微电极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承担过国家、省部委自然科学方面重大任务多项,均取得优秀成绩。获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5项,均排名第一。出版专著2部。外文专论5册。专利9项。发表论文400多篇,美国(SCI)检索,被引用1000多次。美车ISI报告,1993-1997年国际电化学杂志论文世界排前100名中名列榜首。1997年发表论文被引用篇数个人全国排名第二。1998年当选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199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同年,董绍俊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在科研中开拓进取,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大会、专题报告30余次,在美、欧、亚洲诸国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讲学80余次。被聘为三种国际权威杂志编委以及美、法两所大学兼职教授。培养研究生70多人,她本人连续4届被中科院评为优秀导师。
人物经历
1949-1952年 台湾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
1952-1959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习员。
1960-1985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1年10月至1981年11月东北大学访问学者。
1982年10月至1984年2月 美国Ohio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1986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分析化学室主任(至1992 年)。
1989年至1998年3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室主任,学委会副主任。
1989年11月至1990年2月 美国Kansas大学客座教授。
1991年4月、1994年9月至10月 法国Bourgogne大学客座教授。
1995年9月至今 南京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现青岛科技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
1987年至今 《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科学》《电化学》杂志编委。
1995年至今 《Biosensors \u0026 Bioelectronics》编委。
1997年至今 《Bioelectrochemistry \u0026 Bioenergetics》编委。
1999年至今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编委。
董绍俊在中学时代,酷爱读书,阅读了大量各类书籍。历史伟人,特别是科学家的传记深深吸引了她,玛丽·居里成为她心目中最崇敬的人物,鼓舞她立志做一名勇于攀登的科学家。她勤奋学习,夜晚把电灯拉低避开父母的阻止而继续读书,几年下来成了全家中惟一的近视眼。1949年新中国诞生,她跨进了台湾辅仁大学化学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她和同学们一道打着腰鼓列队通过天安门,真正体会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喜悦。就在此学习期间,她父亲以“历史反革命”罪被捕入狱(这桩冤案37年后才得到平反),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政治和经济重压几乎逼她辍学。痛苦和彷徨没有将她压垮,她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直到1952年因国家急需提前一年大学毕业。她以优秀成绩被选入中国科学院,分配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始了“极谱学”的学习和研究。她开始对极谱配位化合物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示波极谱方法产生浓厚兴趣。
1959年,有位资深苏联专家来应化所指导工作,他断言:“稀土电沉积率不能超过70%”,还开玩笑地说:“如果谁能超过此值,我愿以脑袋打赌”,显然这结论是不科学的,董绍俊决心去碰一碰。她另辟蹊径,经过22个昼夜奋战,结果证明,稀土的电沉积率达到90%以上,使这位专家大感意外,由怀疑转为钦佩,并称赞她“开辟了电解法分离稀土的新途径”。由此激发了她从事科研的“创新”意识。
1978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文革”中被迫改行的董绍俊于1979年末重新回到电分析化学室。长期以来,她受父亲问题牵连一直是被“内控使用”。对比之下,她倍加珍惜15年后获得的研究岗位。在查阅大量文献中她注意到“化学修饰电极”这一新兴领域,当时国内尚无人问津。她写出综论和研究方案,于1981年元月正式开题,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过程。后来得到中科院领导重视,列入院重点项目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1981年5月加州理工学院F.Anson教授来华讲学,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会上她也被邀请作了“化学修饰电极研究”学术报告。同年夏,日本东北大学学长哲郎教授来华主讲“化学修饰电极”,她被临时指派作口头英文翻译,结束时该教授主动向中科院领导提出邀请她去日本访问,并被批准。对她来说,这是50岁才第一次有出国机会,她犹如获得第二次解放,真是感慨万千。
1981年10~11月访日期间,她曾在日本化学会、东北大学作大会报告,反应热烈。不久受到日本仙台市长的特别接见和隆重宴请,在桌上插了中日两国国旗,这种对中国科学家的尊重和给予的荣誉更加激起她强烈的为祖国科学而献身的决心。
1982年10月董绍俊应邀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在T.Kuwana教授实验室了解到国际上有关的先进经验,访问了一些著名大学并进行学术交流,特别是参加美国Gordon学术会议(电化学方面)受到很大启发。名家学者汇集一堂,展开高水平的学术研讨,进行自由争论,这种促进科学创新的形式,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脑海里。
回国后董绍俊积极推进研究向国际前沿发展。她负责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分析化学方面的开放实验室,她任该实验室主任达10 年。除“化学修饰电极”外,还开展了“光透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和“超微电极”等新领域工作,先后与美、日、法、中国香港等有关大学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她被聘为3种国际杂志、4种国内杂志编委,提任过美国Kansas大学、法国Bourgogne大学和3所国内大学客座教授。目前她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政协常委。2000年2月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科技成就
董绍俊自1980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化学修饰电极(CME)研究,在原子、分子、超分子的电极修饰、表征和功能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董绍俊在研究中勇于开拓,提出新的表面合成方法,成功地研制出各类新型CME 90多种。修饰的单层膜包括无机化合物(多酸类、混合价态化合物、氧化物、一维导体和纳米金属等)、有机化合物(神经递质、染料等);修饰的聚合物膜包括氧化还原型(金属茂、金属卟啉酞菁等)、导电型(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类,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离子交换型(阴、阳离子交换剂)。近年来又开展自组装修饰,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电极表面微观结构和宏观电化学响应间的规律,不仅在金表面还在碳表面上自组装。采用超分子自组装解决了有序膜体系中荷电基团相互作用造成的难题。
在导电聚合膜研究中,董绍俊小组成功地采用电聚合过程中的掺杂反应研制成电化学传感器。这类传感器性能优异,引起国际电分析化学家的广泛兴趣,跟踪研究持续不衰。近年董绍俊被聘为国际合成金属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无机化合物修饰电极研究中,对杂多酸类膜的深入表征和效应研究,获得同行承认并列入国际上有代表性的“4个研究小组之一”。
基于对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贡献,董绍俊多次应邀在国际刊物上写评论文章,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和专题报告,被聘为Electrochemistry 传播学杂志编委,获198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并出版《化学修饰电极》专著1部。
60年代出现的光谱电化学交叉学科方法,使人们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电极过程的实质和变化规律,一直是国际上活跃的领域。为填补研究空白,80年代初董绍俊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光透光谱电化学法的现场研究。她从理论上分析和指导光谱电化学池的制作,研制成功多种短、长光程的光透薄层电化学池,建立起多种谱学(包括紫外—可见、圆二色、激光偏转、电子自旋共振谱等)电化学技术和方法,借此阐明了一些体系复杂、难度大的反应机理问题,如导电聚合物膜的生长、氧化还原和导电机制。所提出的解谱处理方法对解析生物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构象变化发挥重要作用。为表征物质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定向和转化行为,提出了光透法研究电极界面反应的新途径。还提出光透光谱电化学法用于定量分析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分析效率,获1995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出版了《光谱电化学方法—理论和应用》专著1部,撰写了《光谱电化学》专论2种(1995年,1996 年分别在美国、英国出版)。
通过电极表面分子剪裁赋予电极特定功能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催化,而电催化反应体系往往是不稳定的,过去仅按稳定体系对待,缺乏合理性。董绍俊结合金属卟啉电催化氧分子的实际,提出一套研究不稳定体系电催化的流体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方法,包括环反应动力学、扩散层扫描和催化粒子的活性分布等;提出描述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关系的定量表达式,在多种电催化体系中得到实验验证。所提出的非稳定体系电催化理论曾遭到国外某专家的反对,通过激烈的学术讨论,最终赢得了胜利。1993年该项目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超微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在生物电化学研究中占重要位置。董绍俊首先提出超微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理论和实验方法,建立了描述电催化活性和电子传递机理的动力学模型,并得到实验验证。建立了超微电极研究聚合物膜中离子、电子传输机理的方法,适用于固体电解质有关参数的测定。有关超微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理论和实验方法,被收入外国丛书中,作为“现代电化学方法新进展”推荐给研究工作者。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在科研上,董绍俊先生狠抓学生基本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特别重视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她经常教导青年人要耐得住坐冷板凳,要顶得住外界的种种干扰,不为名利引诱而动摇,成功时不停步,失败时不气馁。
指导学生
董绍俊培养的100多名研究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80多人,其中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0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奖,还有1人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后奖。
教育成果奖励
董绍俊先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杰出贡献指导教师”。
荣誉
人物评价
“董先生是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开拓者。几十年来,她与电分析化学实验室命运与共,竭心尽智,为该实验室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创新贡献。她代表着一代科技工作者所走过的艰辛开拓和攀登之路,闪烁着我国科学家忠于祖国,热爱科学,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安立佳在董绍俊八十华诞晚会上致辞)
董绍俊是中国著名分析化学家,在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和超微电极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新华网评
“此次您作为中国科学家来伊朗参加伊朗总统哈塔米主持的第十六届霍拉子米国际奖颁奖仪式并荣获大奖,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荣誉,为中国妇女争了光,为促进中伊两国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为之备感荣幸。”(2003年2月17日中国驻伊朗特命全权大使刘振堂给董绍俊研究员发来的贺电)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董绍俊.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09-24
成就卓著,壮心不已.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09-25
董绍俊:伊朗总统为她颁奖(科学时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09-25
董绍俊.中国化学会.2024-09-2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科技成就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指导学生
教育成果奖励
荣誉
人物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