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银行是
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最早的一家银行,也是敌后19个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经当时
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于1938年2月18日正式成立,到1948年7月22日,与
冀南银行合并组成“华北银行”止,历经10年5个月又4天。
晋察冀边区银行,于1938年3月20日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嘴镇的“
普济寺”内开始营业。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边区银行设在边区行政委员会所在地,在冀晋、冀中、冀热辽各设分行(1947年4月又设立冀察分行,1948年1月,冀晋、冀察分行合并为北岳分行)。总行之下,按行政区域与业务需要设置支行及支行以下办事处、营业所、兑换所、派出所等。
该银行当时发行了20枚铜元、一角券、二角券、五角券、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伍拾元、壹佰元10种票子。后来又发行了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5000元5种大面额的纸币。
边区银行的票子发行后,清除了地方发行的各种钞票,统一了边区的
货币市场,支持了
中国抗日战争,支持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深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欢迎。当时人们称晋察冀边区票为“抗日票”、“红票子”。
晋察冀边区票当时在
山西省、
河北省、
察哈尔省、
热河省以及
辽宁省西部、
内蒙古自治区、
德州市地区等
敌后抗日根据地流通,流通人口达3000多万人。直到1948年晋察冀边区银行与
冀南银行合并,成立华北银行,晋察冀边区票才停止流通使用。
抗日战争初期,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大部分仍以
国民政府“四行”(
中国国民党中央银行、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币为
流通货币,其造成的后果;一是抗日根据地许多物资被国民政府用法币套购,造成根据地物资紧缺,经济停滞,社会不稳定;二是随着国统区
通货膨胀日益加剧,法币严重贬值,面值增大,流通不便,影响到根据地的商品流通。
建立边区银行,发行边区钞票,不用
中国国民党的票子,抵制敌占区发行的伪钞(中联券),是发展边区经济,打击敌人掠夺的重大经济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