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省(Rehe Province)是中国省级行政区,位于
小行星3789东北部,省会
承德市,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55年撤销,全省总面积113656平方公里,下辖2市、16县、4旗。截至1953年,全省总人口5160822人。
热河省位于华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的交接处,全省地势西高东低。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热河省寒暑温差大,气候干燥,降雨量较少,靠近
渤海区域降雨量较多。省境内主要河流有
西辽河、
滦河和
大凌河、
小凌河。在早白垩世,热河地区活跃有大规模生物群,以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的多门类陆相生物化石群闻名于世,被称为“热河生物群”。热河地区在石器时代是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的重要发祥地。殷周时期有山戎、东胡等少数民族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是
燕国的势力范围。秦至魏晋时期,
乌桓、
鲜卑族在此建立了
前燕、
后燕、北燕政权。隋唐时期成为
辽朝和奚族的控制区域。明初为军事战略无人区,
清代被划为
蒙古族的游牧区域。
康熙帝执政后在此营建木兰围场和行宫,
雍正时期先后设热河厅、承德直隶州,
乾隆时期增设热河道,
爱新觉罗·颙琰时期增设都统,光绪年间将直属理藩院的皇家围场改设为围场厅,裁撤(园庭)热河正、副总管,增设一批州县等。民国三年(1914年)7月建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同时保留盟旗制度。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改设行省,省会为
承德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省并纳入伪满洲国的省级行政区。抗日战争期间,热河地区并立有
日本侵略者控制的沦陷区、
国民政府掌控的统治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在热河境内和边缘区先后建立起23个抗日联合县和
青龙满族自治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两县。1945年8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
苏联红军开展战略反攻,9月23日解放热河全境,设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热河省,省会为
承德市。中共中央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为恢复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地域积极创造条件,并于1949年5月将热河省代管的
赤峰市划归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7月18日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热河省,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分别划归
河北省、
辽宁省和
内蒙古自治区;7月30日,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撤销热河省的建议。
热河地接蒙古与
东北地区,是塞外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交通以陆路为主,
承德市、赤峰市为交通枢纽,铁路以承德为中心,是华北和东北之间陆路交通干线之一。热河在清朝初年属蒙疆牧区,后来逐渐转为农耕、游牧交错地区,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传统工业主要是毛织业和皮革业,新式工业主要为煤矿。农业技术和酿酒、建筑技术发展显著。地方特产有热河黄芩、
热河玉等。热河的主要城市有承德和赤峰,承德在
清代康乾时期是仅次于
首都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称;赤峰市是热河省的货物集散中心及全省最大的商业市场。
热河自古地处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
汉族的交融地带,融汇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清廷皇家文化、满蒙民俗文化等。随着清康熙时期对热河地区的开发,热河逐渐发展为以
汉族、
蒙古族、
满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局面。当地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
道教和
基督教等。当地语言主要是汉语和
蒙古语,
清代“热河官话”是官方语言,为现代意义的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热河省的旧式私塾、教会学校与新式学堂长期并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得到充分发展,热河省立医院、
赤峰市医院、热河医学院等为当地的骨干医疗机构及院校。清末在热河地区推行放垦蒙地,因过度开发导致草原生态恶化,使得沙漠化扩大和发展。热河地区有
承德市、
满族和
蒙古族特色饮食,代表菜品和小吃有承德宫廷菜、满汉全席、
烤全羊、
马奶酒和萨其玛等。热河地区拥有红山文化遗址、三燕龙城遗址、
热河文庙、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等文化古迹及景区,有丰宁
满族剪纸、布糊画、
巴林左旗皮影戏、辽西
朱碌科镇黄河阵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来历
“热河”之名源自
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温泉,温泉水流入
武烈河之后,使得河水在冬季热汽蒸腾,于是人们称之为“热”河。热河境内有山名为“黑山”,有水名为“潢水”,因此热河也被称为“黑山潢水”。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在石器时代,热河地区已有先民生活。距今一万年前后,今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先民率先进行了
农业革命;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赤峰先民从事农耕、渔猎、采集、畜牧,开始了定居生活;距今约七千年的赵宝沟文化时代,先民聚落规模增大,主要从事农业定居生活,已出现较为高级的神灵崇拜观念;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存在玉礼制度等。今
朝阳市老哈河中上游到
大凌河中上游之间为红山文化中心区,其中的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高峰期。距今四千五百年的小河沿文化时代,赤峰先民开始用文字记事;距今四千三百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赤峰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形成奴隶制王国。在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今
河北省省
承德市一带已有
人类活动遗迹。殷周时期,热河地区有山戎、东胡等少数民族活动;春秋时期,热河地区大致是燕侯的势力范围。战国时期,承德一带隶属
燕国的渔阳右北闰、
辽西地区三郡。公元前284年,燕国向东胡展开反击,东胡退守
西拉木伦河流域,燕国修筑长城,置
上谷郡、渔阳、右北平、辽西、
辽东5郡。
秦至元代
公元前206年,匈奴出兵击破东胡,其族民一分为三:融入匈奴者被同化变成匈奴人,留居故地保
乌桓山(乌桓山应为今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的乌辽山)者为“乌桓”,逃至辽东塞外别依鲜卑山者为“鲜卑”,臣服于匈奴。公元前119年,
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部分
乌桓人得以逃脱匈奴的奴役,
刘彻将乌桓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
辽西地区五郡塞外。1世纪初期,乌桓已经移居北部郡塞内,与汉民相接。
东汉末年,乌桓势力大增,形成辽西、
辽东、右北平、
上谷郡4个大的部落联盟。
袁绍借助乌桓灭掉
公孙瓒,尽占
幽州之地。随后
曹操取得青、冀、幽、并四州,于207年亲征辽西乌桓,控制了除辽东及关陇以外的
北方地区。
魏晋时期,辽西郡被
鲜卑族统治。鲜卑在长期南迁西进过程中,与乌桓、匈奴、丁零和汉人融合,中东部鲜卑到
宇文莫槐时代大致占据今
朝阳市以北至
西拉木伦河、
老哈河一带。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及
汉人冯跋在北方先后建立
前燕、
后燕、
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均以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为都城或陪都。
隋朝,为统辖
辽朝、奚人,实行羁府州,设立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以营州都督府总领,都督府设于今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唐朝,在
东北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管理内属的靺鞨、契丹、库莫奚、突厥、新罗等族。唐代前期,沿袭隋制;
李隆基时,为管理
渤海国地区和黑水靺鞨地区,设忽汗州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归幽州节度使统辖。此后,随着
安禄山的任职,对东北地区羁縻州县的管辖不断发生变化;“
安史之乱”后,幽州都督府掌管东北的羁縻府州。热河地区在唐代长期为
辽朝和奚族的控制区域。唐代中后期,契丹崛起,劫掠并役属
室韦、奚族。
辽代,设有五个
首都:
辽上京遗址(位于今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左旗)、东京(位于今
辽宁省辽阳市)、西京(位于今
山西省大同市)、中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宁城县)。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全境分属上京
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热河地区其它区域大致属于中京大定府辖区。
金朝,设有一级行政区划北京路,辖区包括金初的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和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
完颜亶天眷元年(1138年)改上京临潢府为北京临潢府,海陵天德二年(1150年)降为临潢府;海陵
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北京(号称中都),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大定府,
大安(1209—1211年)以后将临潢府并入北京路。元代,今河北省承德市属
北平市(今北京)府,为喀喇沁、翁牛特、
察哈尔省等
蒙古族的游牧地。今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分属中书省的上都路、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的大宁路、全宁路和应昌路。
明清时期
明代初期,热河地区成为军事战略无人区。明代在边疆地区设置都司、卫所和属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设置大体以永乐初年为分界线,前期属大宁都司,后期属奴儿干都司所辖的兀良哈三卫。
清代开国之初,热河地区被划为蒙古族的游牧区域,禁止土地开垦;而且为防止中原汉族的反清斗争波及塞外,清政府在这一地区实行封禁政策,限制汉人到此地活动。同时,清朝对归附的蒙古部落编旗设盟,其中喀喇沁三旗、土默特二旗称为卓索图盟;敖汉、奈曼、巴林、翁牛特、扎鲁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阿鲁科尔沁八部落十一旗称为昭乌达盟;清廷通过
四夷馆对热河盟旗进行管理,各旗界限分明。热河上营(今
承德市市区)在清朝初年仍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
康熙帝执政后改变了热河地区的禁垦政策,转而实行“劝垦” 政策,促使关内人口开始流入热河地区。 为训练武备,应对北疆危机,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康熙帝巡视边地时,下旨在热河蒙地所辖的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和察哈尔东四旗建立木兰围场,随之开启了清廷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典仪活动。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十二月,康熙帝下旨开建热河行宫。次年 (1703年) ,清廷设热河(行宫)总管,从属内务府,负责避暑山庄及行宫、庙宇的管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设置负责围场事务的总管及属官,开始将热河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理体系。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清廷设置
热河厅,设满洲理事同知一员,掌旗民事务,同时派驻八旗驻防兵,拉开热河地区行政建制的序幕。雍正十一年(1733年),裁撤热河厅,设承德直隶州。
乾隆三年(1737年),裁撤热河总管、副总管,设副都统为热河地区最高军政长官,从而在热河地区建立了军府统治。乾隆五年(1740年),增设热河道一员,统属各厅,成为热河地区最高民政长官,从而建立起道、厅二级行政管理模式。乾隆七年(1742年),裁撤承德州,恢复热河厅。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在热河地区设置七厅(
热河厅、八沟厅、四旗厅、塔子沟厅、喀喇河屯厅、
乌兰哈达镇厅、三座塔厅),设理事同知或通判管理。随着汉民进入蒙旗,蒙汉交涉事务日益增多,清廷于长城沿线六处设置理藩院理事司员,其中四处设在热河地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热河厅为承德府,改同知、通判为
知府、
知州、知县,热河地区辖区由七厅改为一府一州五县(八沟厅改为
平泉州,喀喇河屯厅改为平县,四旗厅改为丰宁县,塔子沟厅改为
建昌县,乌兰哈达厅改为
赤峰县,三座塔厅改为朝阳县),正式建立道-府-州县三级行政管理格局,形成州县与盟旗并存的二元管理格局。在此期间,自
康熙朝始,清帝频频驻热河,围猎习武、避暑休闲和处理国家军政要务,使热河有“塞外京都”之称。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年(1810年)四月,裁撤热河副都统,改设都统一员,集行政、军事、司法权于一身。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咸丰带皇后及皇子
爱新觉罗·载淳等逃亡热河,次年咸丰帝病死于避暑山庄。嘉庆朝以后,秋狝之礼已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逐渐衰落,光绪二年(1876年)将直属理藩院的皇家围场改设为围场厅,从而打破热河地区道-府-州县的行政格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实行新政,热河地区实行宪政,发展实业,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筹练近代军队,兴办学堂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增设阜新县、建平县,将朝阳县升为府,下辖
建昌、建平、阜新三县;在围场设隆化县,分辖围场的管理。今赤峰市大部在
清代属昭乌达盟,部分属卓索图盟。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裁(园庭)热河正、副总管,将园庭管理权下放热河地方,相关事务及属员由热河都统接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阿鲁科尔沁、东扎鲁特旗、西扎鲁特旗增设开鲁县,在巴林左翼增设
林西县;将赤峰县升为赤峰直隶州,辖开鲁县、林西县;在小库伦所属库街地方建立绥东县,统理奈曼一旗,仍归朝阳府统辖;东土默特旗、喀尔喀旗仍属阜新县管理。日俄战争后,从巩固北疆边防角度考虑,热河、察哈尔、绥远改制设省的呼声日益强烈,但此计划因清廷不久灭亡而搁浅。
中华民国时期
热河特别区
1911年10月
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清朝统治,
俄罗斯帝国趁机策动
博克多汗国王公发动叛乱,宣布从中国独立,还支持外蒙分裂集团武装窜犯热河地区。同时,热河地区的会党、匪乱也层出不穷。民国元年(1912年)3月,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从而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为了应对热河局势,
北洋政府于民国元年(1912年)11月30日任命
熊希龄为热河
都统。同年,热河汉民代表呈请将热河改为特别区。熊希龄在任热河都统期间,大力推动热河改建行省,提交《热河改建行省议案》。5月10日,熊希龄电告袁世凯获批颁布了《热河官厅组织暂行章程》,其中规定热河都统为全境行政长官,兼任军政、民政及满蒙各旗事宜。
民国三年(1914年)7月6日,北洋政府公布第九十三号教令,建立热河、
察哈尔省、
绥远省为特别区,设置都统管辖。由此,热河从直隶省析出,升格为特别行政区,除了原直隶省热河都统所辖14个县,还将内蒙古
卓索图盟7个旗、昭乌达盟12个旗并入;最高行政机构称为都统署,设于
承德市(今
河北省承德市);设热河道,道尹驻承德,下辖15县;设
林西县、朝阳两镇守使,分别驻林西、朝阳。袁世凯政府使地方行政组织呈现省、道、县三级制的框架,热河也属于三级制,但与内地省制不同的是,仍以
清代旧有军府制度为基础,参照部分行省制度设计出特别区制度,因而热河特别区保留着盟旗制度,继承清代原有二元治理模式。
热河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组织武装力量,对军阀
陈炯明进行第一次东征并取得胜利,7月在
广州市成立
国民政府;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从
北洋政府建立热河特别区到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北方边疆局势不但没有安定下来,反而出现了恶化,除了原有的俄国势力外,
日本又开始要求所谓的“满蒙区域特殊利益”,划分势力范围并策动蒙古王公独立。外来的威胁使南京国民政府更加意识到塞北地区的重要性,也就考虑在热河特别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治。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6日,国民政府委员会第77次会议上,国民党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蒋作宾提出将热河、
察哈尔省、
绥远省三个特别区改为行省并撤销都统一职;11日,内政部长
薛笃弼向
国民政府提交了热河、察哈尔、绥远改省的建议。随后,这个建议经过征求
太原市、北平政治分会、河北省政府和地方实力派
阎锡山同意;8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向国民党中政会建议热河、察哈尔、绥远改省,经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审议通过。9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改为行省。12月29日,
东北地区与热河同时易帜,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张学良等即日发出通电表示服从国民政府,从而挫败了
日本侵略势力鼓动张学良建立独立王国,实现其“满蒙区域特殊利益”的阴谋;
国民政府即特任张学良为东北边防总司令长官,并下令派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热河四省省政府委员。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派人携东北四省大批委任状令赴
沈阳市,奉天等省政府相继成立。至此,热河正式成为行省,省会为
承德市,第一任省主席为原热河都统
汤玉麟。
伪满洲国殖民统治
民国二十年(1931年)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沦陷,热河省成为抵抗
日本侵略的第一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初,日军攻占华北与
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
山海关区。2月下旬,日军及伪军10余万人分三路向热河进犯,3月初,
中国国民党的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日军轻而易举地于3月4日进占省会承德,进而占领热河省。从而,日军不仅完成了对东北的
殖民占领,而且侵华力量从东北转移到华北。日本侵略者将热河省划为伪满洲国于1934年改设的14省2特别市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并且将热河省北部划为兴安西省。日伪政权热河省公署设在原热河都统署内,从1933年3月到1945年8月,伪热河省政府共有8任伪省长:
张海鹏、
刘梦庚、
金名世、张联文、马冠标、
姜全我、孙柏芳。
1938年8月底,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冀热辽军区、冀察热辽边区行政委员会。1940年春,根据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司令员关于“巩固平西,坚持
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方针,
八路军创建了平北抗日根据地,处于
北平市、
张家口市、
承德市的三角区域,与平西、冀东根据地互为依托,是
晋察冀的重要组成部分。1940年,冀东区党组织开始采用完全渗透式的斗争方式,在伪满洲国境内、长城以外地带开辟承平宁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42年5月,承德、平泉、兴隆、
宁城县、
凌源市、
青龙满族自治县、
绥中县同冀东连成一片,形成了冀热辽根据地。
日本侵略者为彻底断绝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联系,巩固伪满洲国 "西南国境线",于1939年到1945年间沿长城沿线建立了面积总计5万平方公里的 "无人区",以热河为中心的 "无人区" 是十几块 "无人区" 中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1943年7月,中共晋察冀边区第十三(
冀东)地委改为中共冀热边特别委员会,同时建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热边特别区行署、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
1943年夏,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反攻阶段,中国的抗战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冀热边特委按照中共中央和
北方局的要求,领导冀东军民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反“扫荡”作战和反攻作战,使冀热边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到1944年底,东至
山海关区和
秦皇岛市,西抵平津近郊,南达唐山周围。1945年1月,中共冀热辽区委员会、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热辽行署、冀热辽军区成立,从5月开始向外线出击,扩大了解放区,直通
北平市和
天津市近郊区,并相机深入锦承路北开辟热河、
辽西地区。8月上旬,
美国向
日本投掷了
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8月11日,中国共产党延安总部发出大反攻命令。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自1938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在热河境内和边缘区先后建立起23个抗日联合县和青龙、
丰宁满族自治县两县。1945年8月,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热辽部队响应党中央号召,配合
苏联红军开展战略反攻,向
东北地区挺进。
解放战争时期
八路军冀热辽部队先后解放了热河大片地区并建立民主政权,其中于1945年8月22日
解放承德,9月23日解放热河全境,11月成立
承德市人民政府。随之设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热河省,省会为
承德市,省内设承德市及热西、热南、热东、热中、热北、热辽、二十二专区共7个专区。8月28日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即“
双十协定”),但是随之
蒋介石调集军队向华北解放区进攻,图谋进入
东北地区,各解放区军民进行了反击。
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政府于8月31日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重新划分东北行政区划,其中“热河省仍沿旧疆”。同期,中国共产党则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打击和阻止国民党军北进,继续大力消灭日伪军,控制热河、
察哈尔省两省,发展和控制东北。
中国国民党从
山海关区出发强行北上,于12月占领热河省部分地区,至1946年1月控制了热河省大部。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美国总统特使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调停下,中国共产党代表和国民党政府代表于1946年1月10日签订停战协定。
1946年5月,东蒙古人民第二次临时代表会议在
乌兰浩特市(今乌兰浩特)举行,会议决定:为全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取消
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撤销各省建制,成立兴安省政府,建立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
兴安省以
呼伦贝尔市、纳文慕仁盟、
通辽市和
兴安盟为管辖区域,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兴安省民主政府,省政府受
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双重领导。6月,撤销昭乌达省建制,成立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于1946年8月占领
承德市,中共冀热辽党政军机关从承德战略性撤退。国民党随即建立热河省政府,省府机构有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和警卫营,刘多荃、
范汉杰先后担任国民党热河省政府主席。194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为改变东北战局而发动
东北夏季攻势,要求冀察热辽部队予以配合,冀察热辽军区则以热河省为主战场,对敌军发起进攻。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管辖区域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5个盟,使得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在内蒙古中东部解放区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中共中央逐步提出了恢复内蒙古历史地域的构想。5月,国民政府重新划定热河省区域,新设4个县,大致恢复以前的行政区域。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由中共中央
东北地区局和东北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在行政区划上也改变国民党的9个省划分,将东北地区划分为6个省:辽东、辽西、
吉林省、松江、黑龙江、热河省。与此同时,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冀察热辽军区指挥战略大反攻,于1948年11月12日第二次解放承德,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热河省政府机构有办公厅、计划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民政厅、财政厅、文教厅、工业厅、农林厅、商业厅、交通厅、人事厅等。1949年1月,李运昌被任命为中共热河省委书记。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在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有关负责人对内蒙古的行政区划和自治形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毛泽东提出要为恢复内蒙古历史地域积极创造条件。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从同年5月起,由热河省代管的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4月,
辽西省省政府主席罗成德调任热河省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3月6日,撤销
绥远省建制,绥远省与
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合并。1954年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其中在
解放战争中形成的六大行政区被撤销,一些省市被合并或撤销,例如
辽东省和辽西省合并为
辽宁省。8月21日,中共热河省委向中共中央呈文,提出撤销热河省建制;1955年6月30日,提出了《关于撤销热河省建制并入辽宁省和部分划归内蒙的意见》;7月9日,制定了《关于撤销热河省建制几个问题的初步处理方案》,提出移交过程中涉及的财经、机构、人事安排等各方面的具体措施。
为了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适应国家计划建设的需要和便利国家行政工作的进行,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撤销热河等省的议案》,经1955年7月18日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热河省,将其所辖市、县、旗分别划归
河北省、
辽宁省和
内蒙古自治区:热河省的承德、围场、隆化、丰宁、滦平、平泉、青龙、兴隆等八县和承德市划归河北省,在承德设立专员公署,领导八县一市的工作;热河省的
朝阳市、
北票市、
建平县、
建昌、
凌源市等五县和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划归辽宁省,由锦州专员公署领导;热河省的
宁城县、赤峰、乌丹等三县和
敖汉旗、
喀喇沁旗、翁牛特蒙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由昭乌达人民委员会领导。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国务院的撤销热河省的建议。
地理
位置境域
热河省地处中国东北部,位于华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的交接处,长城沿线东部,地处
东北地区的西南部,东界
辽西地区,西接
察哈尔省,南与
河北省相邻,北以西喇木伦河为界,与内蒙相连,全省面积113656平方公里。
气候
热河省位于大陆,而且地势高,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寒暑温差大,年平均降雨量在300公厘以下,东南部靠近
渤海,降雨量较多,例如承德市、朝阳县一带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公厘以上。根据1934—1935年统计,热河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高温度为29.4℃,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最低温度为-16.9℃。一年中有7个月的气温在0℃以上,有5个月在0℃以下,气温在-10℃的月份有三个月。热河省气候干燥,一年的降雨量较少,一般为400公厘~750公厘,
降水最多的是七月和八月,其中八月降水量达236.3公厘,几乎是全年的一半;一年平均霜期有4~5个月。
河北省承德市属于
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度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朝阳市位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因而热河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质
大约1.6亿年前—1.2亿年前的
侏罗纪中晚期至
白垩纪早期,活跃的地质作用产生大量
温室气体,世界上许多地区被海水淹没。热河地区当时密布淡水湖泊,气候温暖湿润,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承德地区地处
坝上高原和山前盆地两大地貌单元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特征造就了世界五大地质运动之一的“燕山运动”,促生了承德独特的“丹霞地貌”。
地形地貌
热河省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形成“热河侧坡”,因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
赤峰市以西为高原地带,大部地方在海拔600公尺以上,但地面起伏复杂;北部和
蒙古高原相接,为半沙漠地带;东部为河
谷地带,是全省地势最低地区,在海拔200公尺以下,与
辽河平原相接;南部是
燕山山地,受河谷切割较深,山岳比段高峻,但河流两岸多有局部的
冲积平原。另外,省境北有
努鲁儿虎山,崛起于朝阳、
凌源市之北,是
老哈河与
大凌河的分水岭;东南部有
松岭山脉,绵亘于大凌河之南,通达
河北省,是大凌河与
小凌河的分水岭;省境西南有
雾灵山和七老圆山。
水文
地表水
热河省地势西高东低,因而省境内河流自西向东流向;省境内最大的河流为
西辽河,上游为西喇木伦河,发源于内蒙的白岔山,曲折东流,到开鲁以西汇入老哈河,始称西辽河,向东流入辽西省。省境南部许多河流比较短小,主要有滦河和大凌河,滦河发源于察哈尔省的独石口附近,流经
雾灵山和七老圆山之间,纳饮马圆河和热河至喜峰口南流经河北省境东北部注入渤海。省境东南部有
大凌河与小凌河,流经努鲁儿虎山和
松岭之间,流程短,水量少。
地下水
承德地区北部棋盘山—白水台子地区深部
熔岩的溢流式
玄武岩及凝灰质
安山岩,南部
兴隆县以侵入岩脉(体)、太古宇古老结晶基底构成
单斜晶系储水构造、断裂储水构造,均在当地形成矿泉,尤其是
武烈河流域的矿泉水及地热资源丰富。
土壤
热河省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土质含钙丰富,生产力较强。
承德市花岗石和火山岩建造区面积约1740平方千米,矿物钾、磷含量较高,易形成富钾、富磷的风化壳和土壤,集中分布在滦平县以北、承德市北部、围场县以南和丰宁县东北部等地。赤峰市土壤共分为17个类型、39个亚类、142个土属,棕壤、暗棕壤、灰色森林土是赤峰市境内的主要山地土壤。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据地质考察发现,在早白垩世,今
辽宁省西部、
河北省北部和
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活跃有生物群,包括带羽毛的恐龙、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
翼龙和两栖动物,以及大量的昆虫和早期
被子植物门,以数量众多、精美壮观且保存完好的多门类陆相生物化石群闻名于世,被称为“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最早出现的时间约135Ma,生存时代为135~120Ma即相当于早白垩世Valanginian晚期至Aptian中期,时间跨度约1500万年,其演化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花吉营组(或大北沟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热河生物群保存了大量特异埋藏化石,为研究早白垩世
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的演化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是探索中生代主要生物类群起源和生命演化的世界级化石宝库。
土地资源
热河省的绝大部分土地属于不可耕地,可耕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5%。截至1950年,热河省的耕地面积为1890.479(shǎnɡ)(约合28357亩)。
矿产资源
热河省的最大矿产资源是煤矿,北票煤矿是
东北地区九大煤矿之一,煤田分布较广,煤质比抚顺煤矿好,年产量在抗日战争前为60万吨;赤峰市、凌源县也有煤矿分布,但开采量不大;
滦平县的
铁矿储量不少,隆化县分布有
银矿,滦平、平泉等县和
滦河、
辽河都有
沙金出产,以
承德县、
朝阳市、
建平县等处为中心,平泉县的
金矿产量不断增长。
林产资源
热河省的森林分布很广,而且多属原始森林,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尤多,林木繁茂,禽兽活动多,是木材及兽皮产区。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截至1952年,热河省辖2市、16县、4旗:
承德市、赤峰市,承德县、
赤峰县、凌源县、平泉县、
建昌县、建平县、
宁城县、围场县、
乌丹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隆化县、丰宁县、滦平县、
兴隆县、北票县、
朝阳县,
喀喇沁旗、
敖汉旗、
翁牛特旗、喀左旗,省人民政府驻承德市。
主要城市
承德市
承德因有温泉而被称为热河,南邻京津,北接赤峰市和
锡林郭勒盟,东西与
朝阳市、
秦皇岛市、唐山、
张家口市相邻,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清
康熙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寺庙及行宫,使其进入发展期;
雍正年间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设
承德市直隶州,为“承德”名称的始源,
乾隆开始进入繁荣期。
清代康乾时期,承德因地处京师和塞北之间,清帝频频驻跸,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成为当时仅次于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民国时期,热河省成立后,省会为
承德市,商业繁荣。
赤峰市
赤峰市原称昭乌达盟,位于
辽河支流
老哈河上游,东北部山峰为红色,因而得名“赤峰”,为红山之意,
蒙古语为“乌兰哈达”;赤峰地区曾是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两大都城辽上京和
辽中京遗址分别坐落在
巴林左旗和
宁城县境内。赤峰地处内陆,西北是
大兴安岭南麓,东北紧靠辽河平原,东南与
朝阳市接壤,西南与
承德市毗邻,对外交通便利,在清朝中期是古北口外第一繁富之区,康熙年间的乌兰哈达达(今赤峰市)更以九街三市的城市规模远近闻名,是清廷通往蒙古东部的商贸重镇。热河建省之后,赤峰成为省内物产和外来日用品的集散交换地,是热河省最大的商业市场。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显示,以1953年6月30日0时为调查的标准时间统计,热河省人口为5160822人。
民族
综述
热河地区在古代就是少数民族集聚之地,自古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融地带,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尤其是清康熙时期开始的经营,使热河成为塞外政治中心,带动人口涌入,随着大量汉民定居热河,热河地区由南向北逐渐农牧交错、蒙汉杂居。
清代前期的热河位于多个族群聚居区的中心地带,北部和西北部是
蒙古族聚居地,东北部是
满族聚居地,南部是
汉族聚居地。随着满族多渠道进入热河与统治者把热河作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战略之地,加之清廷实施“
移民实边”政策吸引汉族人口的大量涌入,热河发展形成为以满族为主体,满、蒙、汉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局面。
民族人口
第一次全国
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显示,截至1953年6月30日零时统计,热河省总人口5160822人,其中汉族4801385人,少数民族359436人,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
蒙古族人口最多,有182256人;其次为
满族,有147223人;
回族29505人,
朝鲜族374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不足百人。
经济
综述
清顺治至
康熙初年,以热河为中心的区域作为蒙古族的游牧地带,人口稀少,热河上营(今
承德市市区)是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小村落。随着清帝多次北巡以及巩固边防需要,在热河地区相继设立
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以及清末推行放垦蒙地、
移民实边的新政,陆续吸引了大量移民进入热河地区,使得热河从游牧地区逐渐转为农耕、游牧交错地区,从而推动了热河地区农业及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结构逐渐由单一的游牧经济转化为多种经济,其中农业生产在热河的社会经济中长期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由于自然条件及政治环境、社会管理等因素,热河省经济长期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财政常年入不敷出。
第一产业
传统农业
清代的热河之地多低山丘陵,特别是由滦河水系带来泥沙冲积所形成的河谷平原,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是最适宜发展农耕生产的地带,土质肥沃的今
滦平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
宽城满族自治县、平泉、
承德市一带开辟了一批皇粮庄园。清代前期,汉人移民已进入热河开垦农耕。据《
口北三厅志》记载:
雍正六年五月调查,四旗直隶厅(今丰宁、隆化县)“已种地三千七百顷三亩二分”。
乾隆初年,默许
天津市、河间地区的受灾流民前往
喜峰口、古北口、
山海关区移民垦荒,使得开垦地区从长城沿边推进至热河腹地,例如
敖汉旗出现“渐见牛羊牧,仍欣禾黍”的半农半牧景象。至光绪初年,
卓索图盟与昭乌达盟的中、南部已开发尽;光绪新政时期实行蒙地放垦,以昭乌达盟北部与
木兰围场为主。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再加上连年战乱,封建军阀的盘剥,热河省的农牧业落后。热河省的主要农业区集中在东部和南部,也是主要粮食产区;西部和北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畜产为牛、马、羊。热河省适于种植耐寒、耐旱的粮食作物,有些农作物可种两季,粮食作物主要是
豆类、高梁、小米、
玉蜀黍、杂谷、粟、稻等。1948年,热河省的粮食产量为642.849吨,以小米、高粱为主,大豆、小麦、
荞麦和棉花次之。
鸦片产区
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合鸦片的生长,这里种植的鸦片驰名东北,辽西的
朝阳县、
北票市、
建平县、
凌源市、
建昌县、
赤峰市和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等归热河省管辖。民国年间,热河地区是各派军阀混战争夺之地,然而该地区财源匮乏,于是各派系军阀特别是在奉系军阀的统治下,将利益来源转移到鸦片,对鸦片种植采取支持态度,从中课税,结果使得热河鸦片种植成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使得热河在民国时期成为鸦片的主要产地。这些鸦片一部分被热河省内烟民自销,大部分被贩运至周边省,例如热河省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从1930到1932年的短短三年“运往北京的鸦片数量达359万两,运往
沈阳市195万两。”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省后,强令当地人民大量种植
罂粟,伪满专卖公署于4月7日公布第一号布告,规定了鸦片栽培区域及其种植面积,并指定热河为栽培区域,种植面积为59.8万亩。热河的鸦片种植面积在1933年为123381亩,1937年达602309亩,热河鸦片最高时年产量可达1500万两,日军及伪满政府从鸦片中获取财源及军费,并且达到“以毒养战”“以毒祸华”的罪恶目的。
第二产业
传统工业
热河省的传统工业主要是毛织业和皮革业,毛毯和皮褥是主要工业产品,还有
白酒和榨油业。
承德市的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历史悠久,清
爱新觉罗·弘历曾偕
纪昀微服私访至
下板城镇庆元亨酒店,酒兴之际巧对佳联“金木水火土,
板城烧锅酒”,“板城烧锅酒”由此得名,1956年在庆元亨原址建立乾隆醉酒业。1949年2月,为传承发展御封
山庄老酒的传统技艺,平泉酒厂正式成立,聘请酿酒世家出身的一批老烧锅酒师进厂传艺,后来发展为
承德避暑山庄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庄”牌系列白酒获评“
中华老字号”。1949年,热河省首家国营棉纺织厂在赤峰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宽面白幅布,销路极畅,这是赤峰棉纺织业的正式开端。赤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皮棉加工作坊5家,1954年至1955年期间主要以加工皮棉为主。
新型工业
1950年,承德市罐头食品厂成立,后来发展为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1952年6月,热河省合作总社药品批发课(承德中药厂)在承德成立,生产加工中药饮片、中成药,并负责指导热河省的医药业务,后来发展为
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中药工业五十强企业。1954年,依托承德丰富的
钒钛磁铁矿资源,
河钢集团承钢公司在承德建厂,作为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成为中国钒钛磁铁矿
高炉冶炼和钒提取加工技术的发祥地。
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矿产资源种类全、储量大,有原煤、金属矿藏、建材原料等三大类、十几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时期的兴隆矿务局和寿王坟铜矿项目落户于此。
第三产业
城镇
热河在清朝中期作为连接蒙古和关内的商路曾经兴盛一时,赤峰是古北口外第一繁富之区,
康熙的乌兰哈达(今赤峰市)更以“九街三市”的城市规模远近闻名,是清廷通往蒙古东部的商贸重镇,有“北方旱码头”之称。清末,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侵入,以及外蒙分离势力的发展,这条商旅之路逐渐衰败。
商贸
赤峰市是热河省的货物集散中心,贸易发达,内蒙北部各旗盟的毛皮、甘草、池盐,南部的
朝阳县、平泉县的农产品,以及外来的日用品,都在这里集散和交易,是热河省最大的商业市场。其次是承德市、朝阳县,承德以对关内贸易为主,朝阳以对东北内地贸易为主。另外,经棚、绥东等地也是热河地区的重要商业活动中心,例如在经棚县,时常举办的庙会是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还有较大型的每月多次的“临时聚货,自旦至午,交易而散”的集市。
货币
1938年3月20日,“
晋察冀边区银行”在
五台县石嘴村正式成立,主要任务就是发行边币,肃清伪券、杂钞,停止法币流通,确立边币市场等;随着形势的发展,晋察冀边区银行先后在冀中、冀西、冀热辽等地设立了河间分行、阜平分行和承德分行。1938年到1948年,晋察冀边区银行从1938年到1948年10年间,共印制发行了57种版别(不包括期票、地方流通券)、15种面额的货币,从而结束了边区货币杂乱局面,根绝了边区金融矛盾,促进了解放区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取得全国胜利提供了强大的财政保障。
社会事业
医疗事业
医院
1934年,伪满州国设立承德国立医院,1945年更名为热河省立医院,同年开设临床医学专科专业,1949年设立儿内科,1982年定名为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学院)至今。1937年,土默特右旗医院成立,1946年更名为朝阳卫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朝阳县卫生院,1993年更名为朝阳市中心医院至今。1951年,
赤峰市医院成立,后来成为赤峰地区最早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1952年,
承德市中心医院成立,后来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
三级甲等医院。
医学院
1949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分校全校师生集体转业到热河省会
承德市;5月,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分校改为热河医学院,隶属于热河省人民政府,同时建立临床课的教学和实习基地——热河省立医院,全校师生奔赴热河省各地防治
鼠疫,服务地方人民,学校医疗队后来曾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1982年,热河医学院更名为
承德医学院至今。
教育事业
近代教育
受传统社会和
藏传佛教影响,热河地区长期存在着大量的旧式私塾和寺院教育形式,并且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这些私塾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彻底取消。同时,美、日、俄、德等国列强势力不断进入热河地区,推行殖民政策,发展教会势力,开办教会学校。由此,热河地区的近代教育呈现出新式学堂与旧式私塾、教会学校长期并存的状态。在
清末新政、西式法政知识教育的背景下,光绪皇帝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御批设立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1915年改为热河公立师范学校,成为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抗战时期,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热河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包括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两大部分。国民教育主要由普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
初级小学、
高级小学、
炉山中学和师范学校等均属学校教育,识字组、夜间学校、扫盲班、读报班、黑板报、冬季学校、民众教育馆和民众学报等属于社会教育。热河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还创建了较多的干部学校,以及用速成方法培育干部的各类短时间的练习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截至1950年上学期统计,热河省共有中学9所(含3所师范学校),在校学生4580余人,教员180余人;小学学校4830多所,在校学生37.87余万人,教员7300余人。
文化事业
文化战线
在20世纪初的热河地区,有多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与交融,除了有着本地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也存在着从国际传入不久的民主主义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境内存在着三种性质明显不同的区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控制的沦陷地区,
国民政府掌控的统治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区域。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大背景下,这三类区域展示出了很有差异的文化状态:沦陷区实行的是殖民文化,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抗战文化。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文化的正常有序发展,日本侵略者不仅直接对中国文化肆意摧残,还在沦陷区胁迫
傀儡政权推行奴化教育,企图加大殖民文化的传播。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建的十九个重要解放区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热河抗日民主根据地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张,热河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热河地域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传统文化土壤的培育,热河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演变也呈现着自身突出的特点:热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始终坚持以服务抗日战争为主线,在推动促进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大力发扬着民主的精神。
媒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7月,热河省主席
汤玉麟赴任伪“满洲国”参议府副议长兼热河省长,其
属下的部分办报人员赴长春(时称“新京”)组成热河新报社并创办《热河新报》(汉文),对开4版,日报;次年7月,热河新报社迁至热河省
承德市,阿部国太郎为社长,同时创办《热河日日新闻》报(
日语),4开4版,日报(星期日休刊);1937年7月7日后,《热河新报》(汉文)改为4开4版,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更名为《康德新闻》报。《热河新报》(《康德新闻》报)和《热河日日新闻》报是伪热河省公署和日本关东军西南地区防卫司令部的喉舌,是对人民进行思想、精神奴化的工具,是辅助日本便咯者武装镇压中国人民的文化武器。
1945年8月23日,中共冀东区党委热河分委创办《中苏新报》,4开4版,社址在
承德市;1945年10月22日,改名为《大众日报》,成为中共热河省委机关报,为对开2版,有时出对开4版;1946年2月1日改名为《冀热辽日报》,成为冀热辽中央分局的机关报。1946年8月,报社撤退至
赤峰市,与当地的《民声报》社合并,10月撤至
林西县,11月上旬与《民声报》出联合版报纸,11月中旬恢复出版《冀热辽日报》,并改为8开;1947年4月,冀热辽中央分局改为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冀热辽日报》于7月改名为《群众日报》并成为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的机关报,对开2版,自1948年6月后改为4开4版;1949年1月,《群众日报》改为中共热河省委机关报,迁回
承德市,1956年改名为《群众报》。
文艺机构
1945年底,承德艺术学校成立;1947年,冀察热辽联合大学成立,设有鲁迅文艺学院,内分文学、美术、戏剧、音乐四个系,附设文艺工作团、少年艺术班、短期训练班。1948年,承德话剧团成立,前身为冀察热辽鲁艺学院和十八分区文工团,1953年改为热河省话剧团;热河省建制撤销后,改为河北省话剧二团,后来发展成为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有限公司。1951年6月,热河省戏曲艺人子弟学校在
承德市成立,设
京剧、评剧、文武场三个班,以艺人子弟为主,学制三年,专业课着重以传统折子戏打基础,兼排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1952年春,学校改名为热河省戏曲实验学校,1953年5月解散,评剧班毕业生多成为承德市评剧团艺术骨干。
科技事业
随着清政府为推动边疆地区开发,推行“
移民实边”政策,实施放垦新政,吸引了内地农民和
手工业者大量进入热河地区。从而,不仅将农耕社会的生产技术带到热河,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农耕化,还带来了养蚕、 织布等技艺,推动了热河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
汉族人口的大量涌入,改变了热河地区
蒙古族有史以来的游牧生活,由逐渐从事一些不施肥、不锄草的“漫撒籽”农业作为副业,到学习
汉人带来的先进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例如塔子沟原为蒙古藩部之地,当地人逐水草而居,到康熙年间始辟土地,树艺百谷。鉴于蒙古牧民向汉民学会农耕技术的现象,
爱新觉罗·弘历写诗赞道:“蒙古昔种田,撒种委之法,谓日靠天收,秋成为获”“而今则不然,均习耕务,课雨与量晴,不殊三农绿”。
手工制造技术
隋唐时期在
辽西地区设立
营州,治所在
朝阳市(今辽宁省朝阳市),多个部族杂居、聚居促进了文化融合,推动营州地区发展出了多种多样、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业。如朝阳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陶器、瓷器数量丰富,种类齐全,反映了营州地区的陶器与
中原地区流行的同类器物工艺水平相当;有关毡庐、皮服、皮室、皮舟的记载,说明隋唐时期营州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纺织业是以毛纺为主,皮革业较发达,当时已经掌握了以毛制毡技术,能够纺出很结实的麻绳、毛绳等。营州地区金饰品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黄金饰品制作技术从西亚、
中亚沿草原丝路东传,被慕容鲜卑吸收,制作成独特的“金步摇”及其他饰品,再由营州传入中原和东亚地区。
酿酒技术
中国古代发明的曲蘖酿酒法,在宋代以前的中原地区一直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因而在宋代出现了利用蒸酒器通过液态
蒸馏法(以黄酒蒸馏)获得少量
白酒的方法;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利用烧锅通过固体发酵法(以酒糟发酵)获得大量烧酒。于是“烧锅”成为
中原地区古代制作烧酒(白酒)所需锅等器具的简称,常用于指代烧酒的酿造工艺或酿造主体。热河地区自古是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重要交错地带,因而也成为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和中原
汉族烧酒酿造工艺的融合地,当地人用盛产的高粱、大小麦为原料酿酒,习惯“饮烧酒,卧火炕并用火盆却无喉蛾之患”,河北农民“闾阎藉以易钱易粟,故烧锅独宜府为多”。由此,热河一带自金元以来作为北方
白酒原料的种植区和塞外多民族聚居地烧酒消费的重要市场,当地烧锅及酿酒业逐步兴起,产生了皇庄烧锅、
板城烧锅酒等传统工艺烧酒。
建筑技术
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准备兴建
承德避暑山庄时颁谕:“著于
山东省、直隶招延工役,近于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伐运木植,兹地选山采石,预修窑场。”也即既从全国招募引进能工巧匠,也尽量利用热河当地的建材及手工业资源。热河行宫又名避暑山庄,历时近90年营建而成,规模宏大,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其周围建有一批风格各异的寺庙,以“
外八庙”最为出名,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建筑群交相辉映,融合了南方建筑的古典温婉和北方建筑的气势宏伟,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
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高超技艺的运用,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
体育事业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36年(1947年)9月9日至11日,热河省越野赛跑和篮球锦标赛在承德市举行,越野赛跑在承德市大佛寺至南营子体育场进行,篮球赛在“省训团”篮球场进行,国民党军队四个参赛队和长风队、承德师范队、承德中学队共7个队、40余名运动员参赛。10月10日,热河省“第一届秋季运动大会”举行,参赛的有
承德县市内各单位、热河临时中学和平泉县代表队,设有田径、篮球、排球项目比赛及一些表演项目,承德师范获男篮中级组冠军和田径组总分第一名,承德中学获男排中级组冠军。民国37年(1948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办,国民党热河省政府派出9名田径选手、10名篮球选手共22人组成的代表队,参加了男子田径、男子篮球的比赛和男子器械体操的表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0月1日至6日,东北行政区第一届运动会在
沈阳市举行,热河省代表团女篮队获亚军,田径队一人获女子60公尺比赛第二名,热河省代表团获运动会最高荣誉奖“精神锦标”。1952年、1953年和1955年,承德市接连承办了三届热河省运动会,其中热河省第三届运动会共打破男子铁饼、三级跳远、400米跑、800米跑、1500米跑、400米接力、1600米接力、200米低栏和女子400米跑、800米跑和女子
手榴弹等11项省纪录。
人居环境
明末清初,就有因战争原因被抓入热河地区为奴者,这是汉人移民热河的开始;
康熙默许大量汉人移民热河,
乾隆出台禁止汉人移民政策,但实际上汉人仍不断移民热河地区。清末,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新政改革,在热河地区推行放垦蒙地、
移民实边的政策,从而促进了热河地区的民族融合,推动了热河地区的社会化进程。
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低下,加之垦务局在放垦过程中为达到“速放则利速厚”的目的、管理不善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大片畜牧草原变为农业耕地,原来较好的农业灌区的不少灌溉系统废弛,许多土地垦后缺水而变成砂之地,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恶化了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使得土地牧场沙漠化扩大和发展。例如
鄂尔多斯市本是干旱多沙的荒漠、半
荒漠草原地带,集中大面积滥垦使得沙漠化面积急剧扩大,到
清代后期已形成横卧南北的
毛乌素沙漠和库布其沙漠两条大沙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例如热河地区的赤峰市实施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化林分修复、城乡绿化美化和通道绿化等生态工程,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交通
综述
在清代,热河之地处于当时中原沟通东北、内外蒙古,接连西北蒙、回各部的重要位置,古北口——热河——
木兰围场一线是从京城通往
内蒙古地区、漠北蒙古和
黑龙江省流域的交通要道,漠南蒙古
科尔沁区、
巴林右旗、乌珠穆沁、翁牛特等部入贡朝觐亦经由此道;清朝皇帝的北巡路线也一般是出古北口,经
滦河至
内蒙古自治区。
承德市地跨
燕山南北,地处
内蒙古高原和
东北平原之间,是连接东北、
华北地区的枢纽,沟通关内外的咽喉,自古即有“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之称。
赤峰市地处东北和华北的结合部,是沟通中原与塞外、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自古有“京门户”之称。随着社会发展,到1950年时,热河省的交通以陆路为主,以承德市、赤峰市为中心,铁路以承德为中心,水路交通不发达。
公路
截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二月统计,热河省的公路干线里程共计109.44公里,主要有平热线(
北平市至热河省承德市)、察热线(
察哈尔省多伦至热河省
朝阳县)、热辽线(热河省承德市至
辽宁省通辽市);支线共有20条,里程共计547.2公里,主要有承北线(承德至
北票市)、凌绥线(
凌源市至绥东)、丰隆线(
丰宁满族自治县至隆化)等。到1950年,热河省的公路交通以承德市、赤峰市为中心,主要线路有承德至北京线,承德至凌源线、赤峰至平泉线、赤峰至多伦线、赤峰至林西线。
铁路
1950年时,热河省的铁路以承德为中心,
锦承铁路经平泉县、凌源县、朝阳县,通往
辽西地区的
锦州市,叶柏寿到赤峰市的铁路为其支线;承京线由
承德市经古北口,到北京,是
华北地区和东北之间陆路交通的干线之一。
承德站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人设计,其造型融合了
中原地区传统的大屋顶与现代西式建筑特色。
水路
热河省的水路交通不发达,只有
滦河在夏季水涨时,承德以下水路可以通行帆船,但滩多流急,航行多有艰险。北部的西喇木伦河及
老哈河的河道很浅,不便航行,冬季结冰时,当地人多用冰橇在河冰上滑行运输。
社会文化
综述
热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融之地,山戎、东胡、匈奴、
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蒙、满族和
汉族等诸多民族都曾在此生活,位于多个族群聚居区的中心地带。热河一带位于东北、
华北地区和
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居宣辽之肘腋,为燕之屏翰”,自辽宋金元以来就处在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重要交错地带。因而热河地区融汇着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清廷皇家文化、满蒙民俗文化等。
语言
清雍正六年(1728年),
雍正帝下旨在全国开展正音运动,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交际用语的“官话”。到
乾隆,“官话”成为人们惯用的口语交际用语,通行于当时北方广大地区,与一般人所说的明清北方官话一致。热河地区的语言长期以
蒙古语和汉语为主,蒙古语主要是喀喇沁方言,在语
音节类型相同时,以音节数量的增多而音长缩短,音节数量相同时,
元音开头音节的元音要长于
辅音开头音节的元音:相同音节的词首音节之元音音长要长于词末音节元音。在多民族聚居、大量移民迁入等多种
社会因素影响下,
喀喇沁旗汉语方言积淀了蒙古语、
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遗存,也杂了
山东省等地的汉语方言。热河地区的汉语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其中北京官话“儿”为后缀
语素,自成
音节,是一种以汉语语音成分、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为主体,有着阿尔泰语影响痕迹的汉语变体。
随着
承德市人口流入增多、逐渐繁荣,尤其是成为
清代第二政治中心之后,促使 “热河官话”语言体系逐渐形成,而且它避除了老北京话的语音影响,减少了“儿化偏多,语言绵软”的特点,成为代表“满式汉语”发音特点的官方语言。随之, “热河官话”语言体系中的滦平官话成为中华民族使用最规范的语音系统,为现代意义的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宗教信仰
佛教
十三世纪后期,由于
元朝统治阶级的扶植,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并将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传入
蒙古族等地区。清顺治九年(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
阿旺罗桑嘉措亲赴北京朝觐,随后受清廷册封,取得藏蒙喇嘛教各派总首领的地位,从而格鲁派成为
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并在藏蒙等地区广泛流传。
康熙帝六十大寿时,蒙古王公为其在
承德市修建寺庙,既为献给康熙帝的寿礼,也在承德提供拜佛的场所。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藏传佛教领袖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从
西藏自治区到承德朝觐,乾隆帝特意下旨在承德修建须弥福寿庙,作为班禅下榻之地。乾隆帝在位期间,下旨在承德兴建了一批佛寺,其中建在避暑山庄内有四座、山庄外有十二座。山庄向北的山丘地带有八座:
罗汉堂、广安寺(又称戒台)、殊像寺、普陀宗乘庙(又称小布达拉宫)、须弥福寿庙(又称新宫)、普宁寺(又称大佛寺)、普佑寺、广缘寺,山庄的东面有四座寺庙:安远庙(又称伊犁庙)、普乐寺(又称圆亭子)、溥善寺(又称后寺)、溥仁寺(又称前寺)。这十二座寺庙中,普佑寺是普宁寺的附属庙,普乐寺、广安寺和罗汉堂平常不驻僧人,直属清廷内务府
绿营守护;另外八座寺庙为僧人常驻寺,隶属专管蒙藏等民族事务的理藩院管理,因处在避暑山庄之外而俗称“外八庙”。这些佛堂建筑、佛教文物及制度化的佛事活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藏传佛教文化体系,也使佛教文化成为
清代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
自清乾隆时代起,因统治者极力推崇
儒家理学和佛教,使得道教的地位大为贬降。随着清朝疆域地开拓,
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一些原来很少有道教的地区如
东北地区、内蒙、新疆等地,陆续建起道教宫观。光绪十七年(1891年)11月,热河地区的金丹道首领杨锐春、李国珍为了反抗
天主教的欺压,率领道众起义,攻占朝阳城,摧毁教堂武装,杀死教士、教民数百人,被清政府调派军队镇压。
基督教
清代
在
清代,热河地近清王朝“
龙兴圣地”盛京,又是内地通往内蒙的门户之一,因此一直被清王朝视作外国宗教的禁地。但随着避暑山庄的兴建,在京任职的天主教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机会陪伴皇帝巡幸塞外,到热河进行秘密传教。
康熙,法国耶稣会士
巴多明神父在热河地区曾设立四个传教所,其中还将各省在热河经商的基督教徒集中起来接受告解;阳秉义(Francois Thilisch)于1711年至1716年间扈从清帝北巡期间,也在热河地区开展传教工作。
雍正帝即位后,大规模地驱逐西方传教士,严厉禁止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但保留有技艺的传教士在宫中服务。雍正帝在严行禁教的同时利用传教士的技艺等,这一做法被此后的清帝沿袭,成为清廷长期贯彻的宗教方针。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罗马教宗下达谕令,将蒙古地区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教区,教区分为三大教堂:东为苦柳吐教堂,在热河赤峰境内;中为西湾子教堂,西为小东沟教堂,西湾子教堂为蒙古教区(包括热河地区)的总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于
咸丰六年(1856年)在滦平老虎沟修建了一个教堂,成为
承德市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咸丰十一年(1861年)开始,蒙古教区转由成立于
比利时的“圣母圣心会”掌管。
同治十一年(1872年),
苏格兰长老会的传教士开始在热河进行基督教新教传道,后来把热河的教务委托给兄弟会。光绪九年(1883年),“圣母圣心会”将蒙古教区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东蒙古教区包括热河及
沈阳市一部分地区,滦平大老虎沟的
天主教堂成为热河地区天主教的中心,天主教还在此地建立孤儿院和救济穷人的善会。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十三年(1924年),
罗马教廷将东蒙古教区改为热河教区,在
承德市建立教堂,成为大阁、凤山、老虎沟、
兴隆县、
宽城满族自治县、平泉等天主教堂的中心。日军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占领热河之后,“满洲传道会”开始“热河传道”活动,传教士福井二郎和妻子敏子受指派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到达热河传教,次年成立承德教会。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承德、
赤峰市、
滦平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平泉、
凌源市、
朝阳市、
天义镇、杜贾窝铺等地均设有兄弟会的教会。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兄弟会的
英国传教士们回国,于是福井二郎合并了兄弟会在热河的教务,并且负责指导满洲基督教会锦州教区热河支教区。随着
日本于1945年8月战败投降,福井二郎等传教士被迫回到日本,他们在热河的教会组织被解散。
一贯道
抗日战争初期,一贯道传入热河省,在热河省的发展对象以地主、富农为主,其次是中农、商人、
手工业者、流氓等,随后不断扩大发展对象的范围。由于它组织极为严密,蛊惑宣传极富欺骗性,加之其先后投靠日伪、
中国国民党当局并得到其扶持和庇护,因而活动极为活跃,几乎遍及热河省全境的乡村城市各个角落和各个社会阶层,很快成为热河省的组织庞大、分布最广的封建会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当局的扶持、操纵下,一贯道对抗新生的人民政权,大肆进行破坏活动,后来被取缔。
文物古迹
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大约出现在距今6500年至距今50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
西拉木伦河流域、弩鲁儿虎山一带,大体包括今天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全境、
通辽市南部,
辽宁省西部和
河北省东北部。已发现80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以筒形器为代表的陶器,充满神秘气息的玉器,“唯玉为葬”的埋葬习俗,由
祭坛、神庙、
积石冢等组成的祭祀中心,以及
祖先崇拜、动物崇拜表现出的原始宗教和复杂的原始宇宙观,构成了红山文化的立体形象。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已知规模最大的一处中心性埋葬和祭祀遗址,红山文化后期出现的“坛、庙、冢”等大型建筑是中华礼制的象征,说明红山文化已跨入“古国”阶段,是国家形态演进的第一阶段,是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实证。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地域性文化之一,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燕龙城遗址
“三燕”是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420年),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
前燕、
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三燕”王朝均以
朝阳市(今辽宁省朝阳市)为
首都或陪都,因此朝阳市又被称为“三燕古都”。三燕龙城遗址是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及龙腾苑遗址的总称,为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所建的宫城城门及园林遗址,位于
双塔区,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城宫城南门的城门座北朝南,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面积为1200平方米,现存部分由大型夯土城门墩台、石砌门道、南北向石子路面、砖路和东西向延伸的城墙构成,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龙腾苑遗址位于
大凌河北岸的台地上,为十六国时期
后燕慕容熙在位时所建的皇家园林建筑群,遗址所在地有两处高大的圆丘。
辽上京遗址
上京是
辽朝建国之初设立的
首都,也是中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辽上京是辽代始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最重要的首都。辽上京遗址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遗址平面略呈“日”字形,由北部的皇城和位于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经过对辽上京皇城的城门址、城墙、道路、宫殿基址、佛寺基址等重要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和研究,获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辽上京“日”字形平面布局是契丹统治者“因俗而治”治国理念的物化表现;皇城内有宫城形成“回”字形格局,突出“皇权至上”思想,是
辽朝统治者对汉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辽上京开创了中国古代
首都规划布局的一种新模式,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上京遗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河文庙
热河文庙位于承德市西大街城隍庙东,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竣工,
爱新觉罗·弘历亲自撰写了《热河文庙碑记》,还亲临主持了文庙的落成典礼。由于承德在
清代所处的特殊地位,热河文庙的建筑规模仅次于当时北京的太学(
国子监),建筑规制与内部陈设具有浓厚的皇家色彩,也是当时承德地区的教育中心,与
曲阜孔庙、
北京孔庙并称中国三大孔庙。热河文庙的祭孔活动持续了166年,直至1944年终结。由于历史原因,
热河文庙的主殿等主要建筑在上世纪70年代被毁,遗址成为承德市第八中学。为保护文化遗迹,
承德市依据“原址、原样、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于2007年启动热河文庙复原工程,2011年6月完工。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宁满族剪纸
丰宁满族剪纸始于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到清末民初进入鼎盛时期,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从工艺上,丰宁满族剪纸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表现形式上,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在具体用途方面,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1993年,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丰宁满族剪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糊画
布糊画起源于
满族的民间传统艺术“补花”,把图案用针线补在靴、帽、衣服上,以达到实用且美观的效果。它的画面素材内容包括人物、风景、珍禽瑞兽、花鸟虫鱼等,一画作成,须经绘样、分解、
制版、整型、配料、布糊、组装、装饰、成画等12道手工工序。它的工艺制作用料繁多,以绸缎
绫绢、金丝银线为主料,辅以珠花、首饰等材料,还可用木料、纸板、海绵、绢花、首饰等百余种材料,既有
浮雕立体之效果,又不失布糊画之特色,可摆放、可悬挂。它融合清代宫廷服饰堆绣、刺绣、拨花等艺术,既保留了
满族皇室雍容华贵、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又吸取发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集刻、剪、编、绣、镶嵌、掐丝等工艺于一体。2014年,“布糊画”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林左旗皮影戏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
皮影戏源于河北滦州,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在皮影戏演唱的实践中,艺人们为适应民族杂居群众的审美需要,主动将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其中,
蒙古族艺人也参加到皮影艺人行列,并且逐渐将蒙古族文化和契丹辽文化融入其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皮影戏发展到顶峰,演唱的传统剧目有《五锋会》《设施农业土变金》《骑着毛驴奔小康》等五十多部,并组织编写了《大辽双星》《辽太祖传奇》等新剧目。2011年,
巴林左旗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辽西朱碌科黄河阵
辽西
朱碌科镇黄河阵由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朱碌科
举人蔺玺臣自关内引入
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朱碌科黄河阵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
九曲黄河阵,并在九曲黄河阵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将
阵形扩展为16方城,历经二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民间舞蹈、
民俗音乐等于一体,既有游乐健身性质,又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健康幸福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是“跑
黄河”的日子,其中包括“偷灯求子”“跑百病”“撒灯”“祈福”等民俗活动。2021年,
元宵节(辽西
朱碌科镇黄河阵)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活习俗
热河是以
满族为主体,与
蒙古族、
汉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区域。
日常习俗
满族
满族先民主要生活在寒冷天气较长的中国东北地区,因而服装多以长袍为主,材质多以猎物的皮毛为主,有戴帽子的习惯;又因长期以捕渔、狩猎为生,衣着大多简单干练。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通过跳神、招魂、
占卜等仪式活动与神沟通,并为人治病。渔猎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形成了满族的传统文体项目,例如承德
满族流行的文体活动有50个,如“珍珠球”“打木桩”“赛马”等。满族人精于骑射,能歌善舞,重视礼节。
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以及大量
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随着民族融合,满族风俗很大一部分被汉族风俗所同化,但仍有一些满族民俗留存。满族吸收汉族服饰文化改进服饰,主要特色是襟式长袍,且满族社会曾有“八旗制度”,故被称为“旗袍”,满族男女皆穿;20世纪40年代后,男式旗袍渐废弃不用,女式旗袍样式有所演变,宽袖改窄袖,宽松变紧身贴腰样式,花样繁多,流传至今。
蒙古族
蒙古族牧民传统的居住工具是圆形蒙古包,具有便于搬运﹑易于拆搭﹑抵抗风寒等特点,适于游牧生活;农业区及半农半牧区常见的是二间或三间的平房(蒙语称为“板升”),搭南北炕或东炕,同
汉族房屋相仿。长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过去牧区的
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夏季一般穿布类;服饰颜色一般用红﹑黄﹑深蓝色,用红绿色绸缎作腰带,并佩挂吃肉用的刀子,刀鞘装饰美观,有的还挂着火镰、鼻烟盒等。
蒙古族早期普遍信仰萨满教,后来逐渐信奉红教及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礼节大体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等,请安礼节与
满族相似,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
民俗音乐助兴。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
马头琴是特色乐器;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
传统节日
满族
随着与
汉族交往的加深,尤其清兵入关之后,满族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同时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满汉历史文化结合的岁时习俗。满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以纪念
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了,为每年的12月3日。走百病是
满族妇女的节日,在正月十六日,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行或嬉戏欢闹;添仓节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或祭祀仓笼之神,祈求粮丰仓满;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满族人当日晨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称为“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吃“
龙须面”和“龙鳞饼”;三月初三日和
重阳节日分别为萨满春季、秋季的“开马绊”(“抬神”仪式)日,因而民间称为大神节;其它如
元宵节(元宵节)、龙抬头、
清明节、
端午节(端午节)、
中秋节等,与
汉族的这些节日习俗大体相同。
蒙古族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
春节(蒙语为“希恩吉尔”,即新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的这些节日大同小异。另外,蒙古族有庙会和家祭节日的纪念与庆祝,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麦德尔节是纪念
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牧民到寺庙敬献;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大会,有赛马、摔跤、射箭、棋艺及歌舞等,同时还有农牧物资交易会;塔克勒干节的节期在夏季,是每年要举行一次的以部落为中心的大型祭敖包活动,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 (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点灯节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
宗喀巴,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从左到右转三圈,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火日,亦称拜火节,主要来自古代
蒙古族对火的崇拜,祭火仪式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间举行。
饮食
承德特色饮食
自清
康熙木兰秋狝、修建避暑山庄的经营
武烈河,全国各地及宫廷御膳的烹技艺相继流入承德,加之热河地区盛产山珍野味,
满族、
汉族、
回族、蒙古族等各族菜点风味荟萃于此,从而形成承德宫廷菜,成为
清代北京宫廷菜的一个分支;民国时期热河地区的军阀混战,使得承德地方菜风味更加丰富。承德宫廷菜原料以山珍野味为主,烹饪技法以炸、烤、煨、泥烧、锅制见长,讲究刀功精细,色泽鲜艳,口味以香酥、鲜美、咸香为主。“满汉全席”是
承德市宫廷菜的代表作,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
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菜肴一般为108种;食材以山珍海味为主,用料精细,烹饪技艺既突出
满族的烧烤、火锅、
涮锅等,又展示
汉族菜肴的扒、炸、炒、、烧,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承德的特色饮食还有平泉御膳糖饼、平泉“五奎园”改刀肉、一百家子拨御面、
平泉羊汤,其制作技艺均已被列入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色小吃有御土荷叶鸡、
驴打滚、承德凉粉等。
满族特色饮食
满族的先民们以鱼类、兽肉(
鹿肉和猪肉)及野生植物、菌类为主要食物来源。随着一部分满族人迁入热河地区,饮食习惯与汉、蒙民族饮食文化融合,但满族所特有的风俗习惯仍有传承。吃祭神肉是
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
血肠(即后来的
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演化成七星羊肉。狗在满族先人的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因而满族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
狗肉。满族的祭祀活动多以猪为祭品,因而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
满族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
稀饭,中午吃用
糜子或高粱做成的饼、糕、馒头、
石子馍、水团子之类,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冬季喜食
酸菜、
冻豆腐、火锅、血肠、
猪肉炖粉条、酸菜熬白肉、
榛蘑炖
小鸡等;另外,满族人喜爱粘食,例如蜂蜜、
糊米茶、黏米饭、黏豆包、
年糕、黏
饼子等。此外,满族还有萨其玛(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艾吉格饽(即
饺子)、
豌豆黄、炸
碗坨、
驴打滚、
莜面窝子等特色小吃,最有名的饮食是
八大碗、
烤全羊等。
蒙古族特色饮食
蒙古族农区主食为农作物,辅食为畜产品,偶有蔬、果、瓜、豆,食风与当地汉族近似;牧区膳食则分红、白两大系列,”
白食”指奶制品,有
乌如木、奶酪、
奶糕、
奶豆腐、奶茶、奶酒、抄米、
馅饼、
面片、包子、饺子等,“红食”指畜兽肉制品,多为牛、羊、驼、
鹿肉。早晨吃
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
酥油和少许
青盐;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以及五谷杂粮为主,有白面、
莜面、
荞麦面、谷米等,常用
淡奶和面,煮面条加
干酪粉,炖肉煮面,全羊汤面等。
蒙古族的食品烹调方法擅长烧、烤(炙)、蒸、煮、炸、炖、涮,特点是清、鲜、嫩、脆、醇香,喜爱羊肉、牛肉,特色食品有
烤全羊、
烤羊腿、手把肉、
乌如木、
奶豆腐、
马奶酒等,用烤全羊、
手扒肉作为节日或请客时的主要食品。蒙古族把酒视为饮食之最,有奶酒、白酒和黄酒,土默特蒙古族喜欢自酿黄酒,用黍米加面发酵而成,性较温和,男女长幼都适宜;此外以酒制“头脑”:在酒和酒糟中放一块肥羊肉,煮熟后趁热吃,饮之舒筋活血,既饱且暖。
蒙古族在喝酒的敬酒、献、请曲等方面都确立了一定的标准和礼节禁忌,拥有独特的酒文化。
地方特产
热河黄芩
黄芩为
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为中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主产于
燕山背部的黄芩,历来以条粗长,质坚实,加工后外皮金黄、杂质少而著称于世,被誉为“热河黄芩”。通过对黄芩生长的地形因子与气候条件分析,今
河北省北部最适宜黄芩生长,其产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省份。
热河玉
热河玉于2008年发现于河北省
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位于燕山山脉东段,探明玉矿储量150万吨,以
蛇纹石为主,伴有含
透闪石的花色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颜色多样,以黄色、黄绿色居多,至橙黄色,湖水绿,深绿,通透少瑕者为珍品。
风景名胜
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于1792年建成,占地564公顷,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1713年至1780年,清朝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建成12座皇家寺庙,作为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觐见皇帝期间使用的礼佛场所。据
清代《
钦定理藩院则例》记载,理藩院直接管理的
庙宇有40座,其中8座在
承德市:
溥仁寺、
溥善寺、
普宁寺、
安远庙、
普乐寺、
普陀宗乘之庙、
殊像寺、
须弥福寿之庙,由理藩院每月造册统饷,朝廷支付其费用,因其地处长城边塞以外,故统称“
普佑寺”。
1961年3月,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热河烈士陵园
热河烈士陵园位于
河北省承德市
双桥区,依松鹤山而建,坐西面东,1956年12月动工,1965年5月竣工并正式开放,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纪念碑主体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两层碑栏上矗立着由
花岗石砌筑、高达31.6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朱德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纪念碑的后面是三座共计1500平方米的陈列馆,展厅正面悬挂着萧克题写的馆名牌匾,展厅展出了1919年
五四运动至1955年12月热河省撤销建制期间,热河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斗争的史实。纪念馆收集了数千万字的烈士资料和大量的革命文物,保存5000多名烈士英名录。
热河烈士陵园于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3月被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热河简介.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2023-12-31
医院概况.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24-01-17
赤峰市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4-01-17
热河文庙.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2023-12-25
布糊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8
龙山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4-01-15
历史沿革.赤峰市宁城县人民政府.2023-12-26
历史沿革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23-12-27
博物馆简介.承德热河地质博物馆.2023-12-30
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1-16
资源优势.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人民政府.2024-01-29
临床学院.承德医学院招生信息网.2024-01-17
满族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2024-01-22
风俗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1-23
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服务中心.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