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记
1914年吴昌硕创作的杂记
《西印社记》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的。今天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据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西泠印社视若珍宝。
只要知道吴昌硕,或了解西泠印社、爬过孤山的人,都知道这篇著名的《西泠印社记》。
作品原文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敬至赵悲数十余人。流风余韵,被于来叶。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结社,并立石勒钝丁、悲盫诸先生像,为景仰观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社地与梅屿、柏堂近,风景幽绝,集资规画。创于甲辰,成于癸丑。堂舍花木,位置点缀,咸得其宜。于是丁君辅之、王君维季、吴君石潜、叶君品三,修启立约,招揽同志,入社者日益众。于甲寅九月开社,份份秩秩、觞永流连,雅集盛事也。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于秦,盛于汉。有官印、私印之别。玉金,间以犀牛角、象齿。逮元时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钝丁诸人,尤为浙派领袖。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盖有由来矣。顾社虽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玺汉章,与夫吉金乐石之有文字者,兼收并蓄,以资博览考证,多多益善。入其中如探龙藏,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之概。尝观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上而诏令文移,下至契约笺,罔不重之。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伪。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书画既有社,印社之设,又曷可少哉!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同人谬重,予社既成,推予为之长。予备员,曷敢长诸君子。惟与诸君子商略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焉,是则予之私幸耳。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吴昌硕记并书。
作者简介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一作昌石,号庐。安吉县人,寓居上海市。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书法初师颜真卿,后法钟繇王羲之,得力于石鼓文,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他将书法、篆刻的行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独特画风,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著有《红木瓜馆初草》、《元盖庐诗集》、《缶庐诗》、《缶庐别存》、《缶庐集》、《缶庐印存初集》4册等。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逝后安葬于余杭超山,以梅为伴。解放后,杭州市安吉县、余杭上海等地建有五处吴昌硕纪念馆(室)。
作品争议
作品是用石鼓文(来自战国时期的文字,是秦灭六国之战文字使用的小篆的始祖)书写的,写《西泠印社记》时,吴昌硕已经是71岁的老人,所以,大家把这件作品看作是他书法艺术成熟期的一篇代表作。
在文章里,吴昌硕记述了西泠印社筹建的背景和经过,还谦称自己是“备员”,不敢为社长。
读起来,显然是吴昌硕的语气。所以,过去那么多年,《西泠印社记》一直被视为是吴昌硕自己撰文、书写的。
2008年,一位叫邹涛的书法篆刻家,偶然读到日本友人收藏的一叠吴昌硕写给好友沈石友的信札。翻读时,他发现其中有两通,提到了请沈石友作《西泠印社记》。
一通说:“石友先生鉴:得示知老嫂喜拙画,特写一纸奉上,乞转交(若云送润断断不受,弟将何以谢兄耶!)仅录心经,以无佳诗可写。兴到时乞代吟之,或跋语亦可。昨书中求代西泠印社记,收到否?拙诗二首请削定。即颂道安。缶弟顿首”
另一通说:“石友先生鉴:昨接手书收到。拙诗草稿二纸未肯痛改,故存之。兹有恳者,西泠印社索缶作序,缶未能从事。然缶为社长又不能不作,只有恳大手笔为之。附去鲁澄伯序及社中条例,乞鉴之。缶弟顿首”
读完这两通信,邹涛“很震惊”,加上信里的各方面信息,他认为“基本可以确定,这篇著名的文章,应出于沈石友之手”。于是,他发表了一篇《吴昌硕\u003c西泠印社记\u003e疑为沈石友代作》的文章。
邹涛的文章,当时在书画圈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过,很快大家都接受了这样的说法。这是因为,无论绘画还是诗文,吴昌硕请人代笔,很常见。
这并不意味着这位艺术大家的水平有水分。诗书画印文徵明的吴昌硕说过,自己的诗才是最好的。但恰恰是因为水平太高,在当时的上海滩,有权有钱的在争抢吴昌硕书画之外,也都想请他作诗撰文。可吴昌硕年事已高,实在疲于应付,只好找一些水平高的学生来代劳。这其中最著名公开的,要数王震和赵云壑,主要代笔绘画;而沈石友代笔的,则是诗文。
篆书欣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作品争议
篆书欣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