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
静安寺的北侧,有一条宽敞秀丽的交通要道
昌平路散发着令人心醉的人本主义的现代化气息。就在其胶州路口有一处幽雅华美的花园洋房,远处望去,但见红色的墙面,尖角的屋顶,四座风格迥异的楼房紧紧地环抱着一块绿草如茵的大草坪,走进校园,更是鸟语花香,沁人心脾。教室里、实验室里、图书馆里、走廊上、草坪上到处都是求知者的身影,这里确实是个读书人的好去处。这里,就是已建校近六十年的
静安区业余大学和静安区继续教育中心。
简介
人民教育家
俞庆棠女士1945年9月在
胶州路601号(现静安区业余大学)创建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亲任校长,毕生致力于社会教育事业,是杰出的社会教育家。她参加过新中国
开国大典,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第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郭沫若、邓颖超、雷洁琼和赵朴初等先后为她题词。
1958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了综合性成人高校——静安区业余大学。自1958年开办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近20万多余名, 其中大专以上的学生1万多名,特别是为
静安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毕业生有的已走上国家、市、区、县党政领导岗位,许多毕业生在本区各级行政机关担任领导和管理工作,更多的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成为单位里的业务骨干。同时,这几年学校为再就业工程培训了大量符合社会急需劳动技能的再就业人员。
学校治学严谨,社会信誉度高多次被评为
上海市成人教育先进集体、静安区文明单位,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学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有一支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体的专职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学校引进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充实教师力量,派青年教师赴
英国、
加拿大进修;同时还聘请著名教授、专家来校兼职、兼课。由资深教师组成的“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学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管理规范。建有校园网管理系统,学员可在任一站点浏览学校网页。有宾馆式教室、外企式办公环境、花园式校园,配备多层次多规格专业设备,如:计算机房、
苹果公司机房、
电子商务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语音室、
多媒体教室、网络阅览室、视听教室、图书馆等现代化设施,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以“面向社会、面向就业”为宗旨,不断开发新专业、调整老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并把专业课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员除获得一张文凭外,同时能够获得多张证书的机会。在该校各专业都有专升本的机会。除成人大专班以外,还开设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班,此外,学校开设的
国家开放大学静安分校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积极瞄准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始终提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筑,以追求更高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专业水准和生活素质。努力建设“教育超市”,构筑学历教育、远程(电视大学)教育、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平台,提供国家颁发的成人本科、专科、高职、中专、包括三校生全日制学历文凭教育及其它国家认证、政府认证、政务培训等职业资格培训。
学校的功能是:它是区成人教育的主体,包括几十年来一直由政府举办的业余大学、业余中专、业余中学,是
静安区成人教育的主体;它是区继续教育的中心,成立于1995年,与区业余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包括机关各条口负责人、企业厂长经理以及各类中、高级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它是地区岗位培训的主阵地,包括机关公务员、财会人员、执法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岗位培训;
它是社区教育的龙头,在社区教育中发挥办学、联结、咨询和教学业务指导作用;
它是社会高教大众化的补充,包括业余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自学考试等各门类的高等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发挥了重要补充作用。
总之,立足本区,面向全市,按需办学,确保质量,办出特色是学校不断的追求。
创建者介绍
俞庆棠,女,字凤岐,祖籍
太仓市,清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初四日出生于
上海市,民国11年(1922年)4月,与
唐文治长子唐庆治结婚,后定居无锡。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上海务本女学读书,参加妇女协赞会,从事妇女工作。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求学时,为学生会主席。
五四运动中,带领同学游行演讲,演剧募捐,并创办平民夜校,认为“唤起民众,实为当务之急”。后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席会议。民国8年秋留学美国,进台来佛亚女子大学、
哈佛大学、
芝加哥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民国11年于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国后,在私立无锡中学等校任教。后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民国16年任第四
中山大学(后改为
中央大学)教授兼扩充教育处处长,提出大力推行民众教育的主张。民国17年3月,在
苏州市创办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兼任校长。下半年,该校迁至无锡,改名为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并增设劳农学院。后两院合并,改名为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俞庆棠改任教授兼研究实验部主任。她坚持学做结合、走向社会、结合工农的办学方针,在无锡城郊黄巷、
丽新路、江阴巷、高长岸、南门、汉昌路、惠北、北夏等地区创设民众教育馆和实验区,并校订《民众读本》,主编《
教育与民众》月刊以及《
申报》“农村生活丛谈”专栏。民国21年12月,她发起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创设
洛阳市、广东花县两个实验区。翌年赴
丹麦等
欧洲7国考察成人补习教育。回国后,以更大的热情致力于民众教育,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民国24年起,主编《民众抗日救国读本》,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偕同教育学院师生迁校
桂林市。后只身到汉口,参加难童保育与妇女救济工作。民国27年8月,先后在
松潘县、
乐山市创办纺织、蚕丝实验区。
重庆市《
新华日报》对此曾作报道。民国28年3月,她由重庆回到
上海市,先后在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和震旦女大等校任教。同时为女青年会编写民众课本,由
世界书局出版,稿费全部捐作社会救济。抗战胜利后,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先后兴办108所市立民众学校,并亲自担任上海实验民众学校校长。民国36年担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翌年又任
联合国远东基本教育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同年10月赴美国考察教育。
1949年5月她应邀回国,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并参加
开国大典。会后,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她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由于辛劳过度,不幸于1949年12月4日晚患
脑出血逝世,终年52岁。著有《民众教育》一书。译著有
约翰·杜威《思维与教学》(与人合译)等。
历史
静安区区业余大学,前身是1960年2月成立的静安区业余
上海工学院,校址在新闸路1370号。“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被迫停办。1978年2月,于胶州路601号重建静安区
职工业余大学,静安区“七二一”工人大学并入。1983年改为今名。
学校占地面积8058平方米,建筑面积8369.5平方米,配备有初具规模的微机、电子、电工、检测、自控、普通物理、热处理、液压材料力学、精密测量等实验室和实习场地,并有语音室和专业画室。图书馆藏书6万多册,是全市11所地区性业余大学的中心图书馆。
1992年,有教职员工122人(教师60人),其中副教授6人,
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4人、实验师3人和经济师4人。开设机械制造及工艺、电子自动化、微机应用、应用文科、企业管理、动画艺术等8个专业,23班,学员651人。另有大专单科班、大专预备班、短训班等20班,学员618人。学校从1960年以来,共培养大专毕业生6803人,单科结业生35668人。
该校立足本区、面向全市、按需办学、确保质量,采取公开招生开班与委托办班并举,学历教育全科班与非学历教育单科班并举,学年制班与学分班并举,业余学习、基本业余学习班与脱产学习班并举的多种办学形式。1983年秋,该校率先举办大专班全业余形式,并在全市区业余大学推广。在教学中注意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1984年,对前五届300名大专毕业生调查,其中被评为工程师的有32人,
助理工程师与技术员35人,担任厂长、科长、主任的25人。先后搞成技术革新或创造发明项目199项,其中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的有4项,获省、市、中央部委级奖的有7项,获市有关工业局奖的有12项;文科毕业生中发表过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的有24人,发表过译著的有6人,其中1人已成为专业作家。1986~1990年,学校为区机关及区属企事业单位培养429名大专生。1992年经市教育局评估,在全市业余大学中获最高分。学校于1979、1982年获市职工教育先进集体称号,1984~1985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1992年获
上海市成人学校先进单位称号。
参考资料
学校选介.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