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乌鲨
乌鲨科乌鲨属动物
小乌鲨(学名:Etmopterus pusillus),又名光鳞乌鲨、布希勒灯笼棘鲛,为角鲨科乌鲨属的鱼类。全长至少47厘米,可能达50-100厘米,雄成鱼长31-39厘米,雌成鱼长38-47厘米。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东部及南部、西印度洋的南非沿岸、西太平洋的本州岛以南以及中国台湾南部之东港市沿海及东北部苏澳沿海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大西洋马德拉群岛
形态特征
全长至少47厘米,可能达50-100厘米,雄成鱼长31-39厘米,雌成鱼长38-47厘米。体细长,前端平扁,向后渐侧扁细狭。头中大,前端宽扁,向后渐隆起,头宽稍小于头高,头长为全长的1/4。尾细而短,尾长约等于喷水孔至泄殖腔距离,头和躯干长约为尾长的1.3倍,尾鳍基底上下方无凹洼。吻宽短,前端钝圆,吻长约等于眼径。眼大,椭圆形,前后端各有1个三角形缺刻,无瞬膜。眼径等于口前吻长的1/2,为鼻孔长的2.9倍,眼中央至吻端距约等于至第一鳃孔距。鼻孔大,斜列,伸达侧缘,距吻端比距口端为近,前鼻瓣前端具一细尖突起,后鼻瓣稍短,略呈三角形,鼻间隔大于鼻孔长。口宽大,浅弧形,口宽约等于口前吻长的4/5,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3;口角具一斜行深沟,唇褶狭小,见于口隅,上唇褶为上颌长的1/2弱,下唇褶短。上颌齿侧扁,5-7齿头型,多行在使用,每侧每行11齿,下颌齿单齿头型,齿头外斜,边缘光滑,里缘几与下颌平行,基底宽,1行在使用,每侧16齿。喷水孔中大,近圆形,背位,位于眼后角后上方,直径约等于眼径的1/4,内侧前缘具一瓣膜,能启闭,与眼之距离约等于眼径的1/3。鳃孔5个,很狭小,大小与距离约相等,最后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盾鳞斜方形,顶端低平,中央稍凹。
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稍小,起点与胸鳍里缘后角稍后相对,距眼后缘与距第二背鳍起点约相等,棘小具侧沟,约等于鳍长的1/2,上角圆,下角尖而细小,后端距腹鳍起点有一大距离;第二背鳍较大,起点与腹鳍基底末端相对,棘较长,为第一背鳍棘长的2倍,具侧沟,上角钝尖,后缘稍凹,下角尖突。尾鳍长小于全长的1/4,尾椎轴低平,上叶发达,约与下叶等大,下叶前部圆形突起,中后部不区分,低平,与上叶相接处有一缺刻,尾端斜直。腹鳍低平,起点距胸鳍起点等于或稍大于距尾鳍起点,末端伸达第二背鳍棘稍后下方;鳍脚圆筒形,末端尖突。胸鳍稍大,后缘平直,外角与里角圆钝。
背面灰褐色,腹面色深,各鳍黑褐色。
分布范围
小乌鲨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港和南海海域。
生活习性
小乌鲨栖息于大陆坡或近底水深274-1000米处,可能深至1998米处。在太平洋中南部可生活从表层至110-708米处。食鱼卵、灯笼鱼科枪乌贼和小佛氏虎鲨
繁殖方式
小乌鲨为卵胎生雌性第一次成熟时的总长度为38-47厘米,雄性为31-39厘米。卵巢的繁殖力为8-18个卵,子宫的繁殖力为1-6个胚胎。
保护现状
小乌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无危(LC)。
用途
小乌鲨被盐干或制鱼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用途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