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
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中国话剧行业的第一批制作人,也是近期正在上演的话剧《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制作人。
简介
李东,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国家话剧院制作总监。
经历
当1991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的时候,话剧就像一片无人问津的荒漠。虽然被分到了国家话剧院,李东却做起了广告。“我对话剧没有特殊的喜爱,当时话剧正处在低谷期,没有市场,那么我就不去做。当我看到这件事有了转机、有了起色时我才会去做,这是性格使然。但是有一批人像
孟京辉,就一直坚守在话剧这块阵地上,他们做了很多工作,对今天的话剧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拍摄广告开始,到负责一个产品的整体营销与推广,这个过程吸引了李东,“我觉得一个东西通过我的包装、营销,最后卖出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个工作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的”。
从1991年到1999年,李东做了八年的广告,“做广告的过程教会了我两个东西,都是对今天做话剧很有帮助的,一个是做任何一个项目都要有定位;第二个就是要对客户负责任”。1999年,话剧院让李东作为制作人配合导演一起做话剧的时候,李东多年的广告经验派上了用场。
话剧制作
1999年7月,天气炎热无比,李东开始了第一部话剧《生死场》的制作。“当时的感觉真是太难了,儿童剧场前边正在翻修,尘土飞扬。炎热的天气,恶劣的外部环境,再加上是
萧红的作品,文学气息很浓,名字又不吉利——《
生死场》,这样的戏谁会来看?我甚至都说服不了我自己去看戏,就觉得快崩溃了。”
于是那部戏李东舍弃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既然没人看,那就送票,让那些想看的人来看。当时话剧正处在低谷期的尾巴,剧院没有什么硬性的盈利指标,惟一的要求就是能够把票全部送出去,演戏时,剧场一定要满。“当时我的工作实际上是组织委员,就是能够把和这场戏对味儿的观众组织起来,让他们走进剧场。最发愁的就是星期二,找人成了一大难题。那时候我经常做一个噩梦,就是戏开演了,剧场却是空的,没有人。”
几年下来,情况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李东的噩梦也不再出现了。现在每场戏开演之前,李东手里的十张票送出去之后,不得不马上把手机关掉。因为票已经全部卖完了,再也没有票给打电话要票的人。
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反映出话剧市场的变化,李东分析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来是话剧做得越来越好看了,从原来的文学、说教、严肃变成现在的娱乐、轻松、搞笑;二来有钱、有闲、有品位的“三有人群”也越来越多了,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剧场。
如今,李东提出了一个“消费戏剧”的概念,就是戏剧要以市场为核心,要为消费者服务,做了就是让观众去消费的,要满足观众的口味。其实戏剧行业的创意和其他所有行业都是一样的,就是求新,求变。那么怎么求新求变,就要从消费者的出发点来看。 1999年,李东正式走进话剧制作人的行列,正赶上中国话剧低谷期的尾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话剧也走上了复苏之路,从低谷到复苏,李东经历了这其中的变化。
舞台上,一位曾经单纯、天真、自由的少女(
秦海璐饰演)在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现实之后,在
德国进行曲的音乐声中无奈而又悲哀地穿上了盔甲,拿起了
长矛,把自己包装起来,从此变得冷酷、坚强……
看到这一幕,舞台下很多女性观众流下了眼泪。
这是近期刚刚上演的话剧《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一个场景。看到观众们如此强烈的反应,坐在观众席上的李东缓缓舒了一口气。
李东说:“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有如此好的反响是出乎我们意料的,通过这部话剧,我们找到了一个答案,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还会走进剧场?剧场为什么能够一直存在?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从群居变成独居,但其实人是需要交流的,需要情感沟通的。剧场恰恰就起到了这个作用,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不仅是观众之间的交流,还有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这也就造成了话剧的独特魅力——惟一性。因为面对不同的剧场、不同的观众,演员的状态也是完全不同的。
代表作品
·话剧《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
理查三世》《
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明朝那些事儿》
·昆曲《一六九九·桃花扇》
荣誉
作品曾获:文华大奖、
中国艺术节演出金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
工程奖等。
社会活动
2015年9月9日,李东来到中青九班解析舞台剧《战马》创作过程,并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答疑。10月25日,李东为民族一班学员介绍《战马》的引进、制作、推广和营销的全过程。
2021年5月19日,李东为
中国文艺网第一期舞台艺术制作人高研班的学员们进行了《成为制作人的基本修养》的专题讲座。同年,李东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戏剧制作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与田沁鑫的合作
李东是与田沁鑫合作十年的制片人,在他看来,田沁鑫骨子里还是个艺术家,一个艺术家对市场的认知得依靠一个敏锐的制作人来引导。因此李东在采访里一再用“我们”来描绘田沁鑫未来的戏剧之路。
Q:你认为田沁鑫导演是一个怎样的人?
L:田沁鑫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我之所以和田沁鑫合作,一是因为我觉得田沁鑫特别善良,是我接触的这么多艺术家中很少有的。此外,我们合作十年,我觉得田沁鑫的才华连四分之一都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她的后劲特别足。而且她超级用功,还有很多的阅历,同时有极强的天赋。如果一个人想做好事情,这三者至少要居其一,她是三者都有。
她做戏的时候不是以一个职业导演的身份做戏,而是为情感做的戏。所以她很少顾及观众的接受度,只表达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个人化。
田沁鑫的好恰恰表现在这一点,她比较单纯。
Q:田沁鑫导演这十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你对她的影响是不是有很大关系?
L:我们两人的职业位置不一样,作为一个制作人我知道一个艺术家在中国语境里的位置是什么。而田沁鑫这种极端个人的东西会走到死胡同里,反过来会极大地伤害到她。我一直试图给她找到一条路,使她既能保持个人的东西,同时又能让她走得更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一个长达十年的磨合。
为什么说田沁鑫后知后觉呢,就是在你和她谈这些问题的时候,她可能听懂了,但实际上她还不理解。但到了今天
田沁鑫会谈到观众的问题,那一定是她自发的。不是她活不下去了,也不是无奈,就是她今天突然明白了,她知道一个艺术家在今天应该怎么做了,换一种方式,同样可以表达自己,还能够让自己舒服,让她周围的人也舒服。是她的骨子里有变化了,而不是被强迫推到一个位置上去。
Q:已经合作了十年,对于今后的发展你有没有新的认识?
L:对她的作品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做的所有东西,都是为未来那一部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做实验呢,所以我们不在意一部作品是否达到了所有人的标准。现在无论别人怎么看我们的作品,我们会听,但不会动摇我们的步伐了,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我们的一个阶段。这也是我们在十年之后,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有了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Q:你认为田导的出路在什么地方,这似乎也关系到中国话剧的出路问题?
L:从
田沁鑫的戏的发展方向来看,无外乎几个:一个是可以做一些更多层面的人能够喜欢的东西,按照大家的说法可能比较商业,但是商业的路子也有很多种走法;第二也可以做很艺术的东西,不用去管国内的市场,但这种东西我希望以国外一流
中国艺术节为标准,因为当代中国很少有戏剧作品能够入选国外一流的艺术节。
中原地区的社会环境现在已经很阳光了,那种完全靠
意识形态去赢得赞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时候我们为什么出不去了?恰恰证明我们在艺术上是不行的;第三就是我非常想做的“主旋律”的东西。大家以为“主旋律”就是主题先行,没有艺术性,没有感染力,但我认为“主旋律”表达的是主流价值观,社会中必须有主流价值观。这样看我们话剧的路也很宽啊。
评价
李东和我同岁,他长相帅气,个头高挑。有时候,会清秀、文弱的站在角落里微笑,有时候,会因为工作问题,铁青着脸怒吼。显然,第一个是他,第二个是被逼的。虽然他已经长大,有一天会老去,但我心中的他总是一个精灵般纯洁、漂亮的男孩儿。李东说我是他的作品,我挺感动的。跟他一起的时间,真是超过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感谢李东!
10年我们走过的戏剧人生。情感是因为沉淀而深厚的,合作至今,有很多想感激李东的话要说,四目交投时又总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