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说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学说
四根说(英语:the four roots)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解释学说,这一学说是在他的著作《论自然》中提出的。四根分别为:水、火、土、气,恩培多克勒认为它们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在“爱”与“恨”两种力量的推动下,事物形成或消散。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是用古希腊的四个神明代表四种元素,是受到了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的启发。他的水、气、火三根受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的影响,水来自于泰勒斯的水本原学说,气来自于阿那克斯美尼的气本原学说,火来自于赫拉克利特。至于土,是因为这是一种古希腊时期的普遍传统,即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而恩培多克勒对四个根在整个自然中运作过程的解释,则是吸收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学说。
恩培多克勒的这一学说在古代哲学和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利奥六世。受四根说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希波克拉底学派则发展出了四体液理论。
原文出处
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残篇六中论述了万物是有四根构成的,他用古希腊的四个神明代表了四种元素:
词源定义
恩培多克勒将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称为“根”,它的古希腊语为Ριζώματα(发音:rhizomata),英语翻译为“roots”。“根”象征着基础之物的活性,以及它们不可见的深度和潜在的生长能力,以神灵的名字将四根命名也意味着它们存在的潜能和永恒的属性。宙斯(Zeus)代表着火,古希腊语为πῦρ(发音:pur),英语翻译为fire;赫拉(Hera)代表着气,古希腊语为ἀέρα(发音:aera),英语翻译为air;纳斯蒂(Nêstis)代表着水,古希腊语为ὕδωρ(发音:hydor),英语翻译为液态水;爱多纽(Nêstis)代表土,古希腊语为γῆν(发音:gēn),英语翻译为地球
思想来源
恩培多克勒选择使用四个神邸的名字作为四根,是受到了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代表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启发。荷马在划分世界时,将天空分配给宙斯(Zeus),把海洋给海神波塞冬(Poseidon),把阴间给冥界之神哈德斯(Hades),而把大地共同留给诸神。恩培多克勒采取了这种划分,并继承了米利都学派中对热与冷、干与湿这两组对立的研究,将四根归为较高的(作为火的宙斯和作为气的赫拉)和较低的(作为土的爱多纽和作为水的奈斯蒂)两部分。
恩培多克勒的水、气、火三根受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的影响。水来自于泰勒斯的水本原学说,他认为万物的本原应当是水;气来自于阿那克斯美尼的气本原学说,他认为万物都有气产生;火来自于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另外恩培多克勒将土作为根,是因为这是一种古希腊时期的普遍传统,即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而恩培多克勒对四个根在整个自然中运作过程的解释,则是吸收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不存在绝对生成和消逝这样一种东西,自然是永恒不变的,而赫拉克利特认为,个别的事物实际上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之中。恩培多克勒将两种观点融合,认为四根作为本原是永恒不变的,而它们的组合与分离则是永恒变化的。万物的创造与毁灭,实际上是永恒和不变的基质的混合和分离。
提出者
恩培多克勒(古希腊语:Ἐμπεδοκλῆς;英语:Empedocles)生活在约公元前495到公元前435年间,是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人。他是著名的利奥六世,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位典型的多元论者,其思想带有综合和过渡的性质。他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形体本原说,吸收了毕达哥拉斯派的数本原哲学和灵魂学说,也接受了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他认为,永恒不动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也不仅仅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他称为“根”。他也是一个科学家,在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医学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他在科学上提出的各种学说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有时是混合不分的。他还是一位修辞学家、演说家和诗人,他的著作均是用诗歌体写成。他的著作有《物理学》(《论自然》)和《净化》两篇长诗和一篇散文《医论》。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古人记载的大约450行残篇。
主要内容
恩培多克勒用希腊神话中的四位神分别喻指水、火、气、土四种根,他认为它们是万物的本原。四根的结合与分解造成事物的生成与消灭,比如,肌肉由四种等量的根混合而成,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骨头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火混合而成,等等。这四个根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组合而成变为具体的事物,整个世界处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
恩培多克勒没有使用本原这个范畴,而代之以四根,有深化本原的新含义。当时希腊人看到植物都从根生长出来,因此这个词也被借用来表示基础、起源。而他提出的四根,并不是只将早期希腊哲学中已涉及的水、火、气、土这四种本原简单地综合、拼凑在一起。他所说的“根”,就根源意义来说,已经是指物质结构的四大基本元素,是指作为万物内在构成的本原。他已不再停留在单一物质本原的表面物态变化上,而是开始深入探究物质内部构造的奥妙,提出了关于物质结构的元素理论,并通过物质元素的结合和分离的构造活动,来深入解释事物的生成和毁灭。四大基本元素在质上不可变,它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也没有生成和毁灭。因此,早先利奥六世所探讨的本原,到恩培多克勒那里开始有了物质结构元素的崭新的意义;这开启了当时近半个世纪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方向,也是早先的“本原”范畴向后来的“本体”范畴过渡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
四个根的结合或分离是需要力量的,恩培多克勒将这种力量称之为“爱”和“恨”。“爱”使几个根结合起来,形成万物;“恨”使几个根分离开来,万物分解。这两种力量是永恒的,以前存在,以后也存在,而这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也是普遍的,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自然事物之中。爱与恨两种力量并存于世界之中,互相斗争,不断消长,经历着不同的阶段。
在早期希腊利奥六世中,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个从自然本原以外去寻找运动原因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个假定不是一种动力因,而是两种不同的相反的原因。”万物的生灭变易是两种对立力量作用的结果,这里仍然含有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的素朴辩证法的痕迹。爱和恨的作用是双重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爱将不同的元素和不同的物体吸引、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就是将本来聚集在一起的相同的元素分离开来了;而恨将某一结合物体中的不同元素分解开来,同时也就是将同类元素吸引、聚集在一起了。这就是说,爱在结合时产生了分离,争在分离时产生了结合。结合和分离是对立的统一。事物的产生和消亡也是双重的:不同元素的结合体形成,也就是同类元素的聚合体消解;不同元素结合体的消解,也就是同类元素聚合体的产生。亚里士多德指出,这种双重作用“正如它是毁灭的原因一样,也是存在的原因。同样,爱也不单是存在的原因,因为当它将事物结集为‘一’时,也就破坏了所有别的东西”。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评论这种认为没有分离的联合与没有联合的分离是不存在的的深刻思想是“综合”观念,是对赫拉克利特的思辨理念的一种补充。
相关概念
水本原说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大地则像一个圆盘浮于水上。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根源。据亚里士多德解释,泰勒斯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论断,也许是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并以它来维持其生存,或者是因为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都是有水分的,而水是潮湿的东西本性的来源。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泰勒斯可能是从古代神话中吸取了思想材料加以改造而得出这种看法的。比如在古希腊神话中,海洋之神奥克安诺创造了万物;古埃及巴比伦的神话也认为,泰初之世,一切皆水,水为原始的混沌状态,万物皆由水产生。
无定说
泰勒斯的学生、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他称之为“无定形”(古希腊语:ἄπειρον,发音:apeiron;英语:indefinitum)。这种“无定形”本身是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他认为,倘若本原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有穷有尽,有边有际,那就成了有规定者,有种种限制,就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也就不成其为本原了。
气本原说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古希腊语。他提出,人们的灵魂是气,这气使人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样,由气息和气包围着。他之所以把气当作万物本原,是因为气是无所不在的,也可以说是无限的,因为有限者是不能作万物的本原的。而万物是由气的凝聚或弥散而生成的,气逐渐凝结而分别形成了风、云、水、土、石头,气稀薄化,就成为火。事物的不同是由于气在数量上的差别所致。他还把气看作是呼吸,是生命,是灵魂,甚至认为神也是由气变化而成的。
火本原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
他公开否定神创世界说,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他表明,火转化万物,万物又复归为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并不是随意的。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之无定和流动性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化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是这变化亦是有章可循的。换言之,变化亦有一定的尺度,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尺度而变化的。
数本原说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通过对音乐的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归结为数的一定的比例和关系,因而强调数的作用,并加以扩展,把数当作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摹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而万物的生成过程是从一开始的: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以地为中心,地也是球形的,在地面上住着人。
“种子”说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被他称之为“种子”的物质微粒所构成的。“种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数目是无限多的,体积是无限小的,它们是构成事物的“最初的元素”。各种各样的事物并不是由某种性质上与本身相异的“本原”变化来的,而是由它们各自的“种子”所构成的。头发是由头发的种子,血是由血的种子,肉是由肉的种子所构成。由于种子和由种子所构成的物体是相同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卢克莱修又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为“同素体(homoeomeries)”,其性质如水和火一样,生成和消灭的意义就是合并和分离,除此之外就既无生成,又无消灭,而是永恒地持续存在”。
相关著作
《论自然》(《物理学》)
《论自然》(英文:On Nature)是恩培多克勒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完整本已经丢失,人们所知的内容主要来自其他古代作者的引用和残存的片段。在该书中,恩培多克勒提出他的主要学说,宇宙由四个根,即土、水、气、火构成,这些根不会被创造或毁灭,而是通过不断的混合与分离形成各种物质和现象。他进一步阐述了控制这些根混合与分离的两种力量,即爱和恨。在恩培多克勒的体系中,爱是一种聚合力量,促使元素结合;恨则是分离力量,导致元素分开。这两种力量在宇宙中保持动态平衡,产生变化和多样性。生命和灵魂的本质也是该书的核心主题之一,他认为灵魂由四根构成,并与宇宙紧密相连,主张呼吸是生命力量的关键方面,提出生命力量(或灵魂)存在于所有生物中。此外,他还探讨了感官知觉和思想过程,尝试解释感官如何与外界物质相互作用以产生感知。
恩培多克勒试图用他的四根说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的变化。他的这些理论对后世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根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来关于物质组成和自然现象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恩培多克勒的思想不仅展现了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界深刻的洞察力,也预示了现代科学在理解物质、生命和宇宙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尽管他的方法和结论在现代看来有时显得神秘化,但他无疑是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历史上的关键思想家之一。通过将自然现象归结为基本元素的相互作用,恩培多克勒的理论为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影响了包括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在内的许多思想家,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后世影响
亚里士多德
恩培多克勒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归因于四根的混合,亚里士多德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将其整合进他的哲学体系中。在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理论的“质料因”中,这些元素成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另外,“四根”是永恒不变的,它们不会被创造或毁灭,只是相互混合和分离,亚里士多德以此为依据,论证了“质料因”是永恒的,是形成物质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基础。
希波克拉底学派
受四根说的影响,希波克拉底学派发展了四体液理论,将人体状况与血液(blood)、痰液(phlegm)、黄胆汁(黄色 bile)和黑胆汁(黑色 bile)这四种体液的平衡联系起来,其中每种体液都与特定的元素相对应。这些体液的不平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例如,过多的血液可能导致炎症,而痰液的过量则可能导致感冒或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调整饮食、生活方式,以及使用草药等手段来恢复体液平衡。
评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评论道:恩培多克勒与其它自然哲学家不同,他第一个将动因分为相异而相对的两个来源。他也是第一个主张物质元素有四个,但他只是作为两种而不是作为四种来使用。他把火本身作为一方,而把与之相对的土、气、水当作同类的另一方。
德国利奥六世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中说道:恩培多克勒的学说让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展开和广度。他是那些流传至今的通俗观念:火、气、水、土四种物理元素的创始人。化学家把元素理解成一种化学上的单纯之物,那么这四种元素也不再是元素了。
参考资料
Empedocles.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3-12-16
Hippocrates (c. 450—c. 380 B.C.E.).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3-12-18
目录
概述
原文出处
词源定义
思想来源
提出者
主要内容
相关概念
水本原说
无定说
气本原说
火本原说
数本原说
“种子”说
相关著作
《论自然》(《物理学》)
后世影响
亚里士多德
希波克拉底学派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