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扬(1857——1945),字升淮,清末山阴安昌白洋西塘下人。曾任
江西省省长。《
民国人物大辞典》有录。
戚扬是
南宋遗臣戚亚卿后裔。
咸丰辛酉(1861),
太平军占领绍兴城,沿海盗贼四起,其父戚学仕率百余人奋起抗贼,贼平而
西塘镇下旧庐被毁,遂移居塘外。
戚扬兄弟五人:璋、扬、源、靖、翔。惟扬自幼秉性聪慧,读书用功。仲夏蚊蝇肆虐,扬将两脚伸进两个酒潭中避之。下此苦功,练就一手好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据传,他能在一粒谷上写三个字。
诸生十年,戚扬在西塘下冯家坐馆(私塾教书),
光绪十四年(1888),三十二岁的戚扬戊子科中举。翌年(1889),己丑科中
进士,入
庶吉士馆。次年受任刑部
主事,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因
安溪县水患,受任安溪知县。“分俸活民,毋一夫失所”。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迁侯官知县。十月,其父学仕卒(1818—1895),回籍奔丧,后改任浙江布政使署管理文案,继后任
江西省南昌
临川区知县、直隶州
知州。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任
江苏省松江府
知府。民国2年(1913)四月,任海军塘工总局局长,同年九月任江西省内务司司长。民国三年(1914)一月,代江西省民政长,四月任江西省民政长,五月改任江西省巡按使。民国四年(1915)特封一等男。民国五年(1916)七月,升任江西省省长。
民国十年(1921)二月戚扬去职返里,因房子狭小,选定在
绍兴市观音桥造了一所美轮美奂的五间三进住宅(建国后为绍兴茶厂),定居绍兴,安享天伦。戚扬平日闭门不出,不问世事,绝少与绍兴地方官府往来和参加社会活动。
民国二十三年(1934),绍兴成立修志委员会,作为社会名流的戚扬也名列其中,后又参加绍兴“十老会”,有《十老会纪事》。民国二十六年(1937),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绍兴城内形势岌岌可危,救国公债、抗卫经费开始派到戚扬头上,同年十月二十六日购救国公债十万元。戚扬计划全家迁避
上海市,但当时由
绍兴市去沪需经
宁波市,必须有合法手续,而且当时绍兴县县长
贺扬灵对迁避上海之人笼统地都扣上了“脱离抗战”的帽子,戚扬想举家迁往上海难之又难。于是戚扬破例亲自拜会贺扬灵,还带去一幅
慈禧所画的
墨绿色兰花和
翁同龢的题句条幅等礼物。贺扬灵原籍
江西省,戚扬又当过江西省省长,两人一见如故,经过几次相互答拜,双方就有了友谊。不久,戚扬又破例设宴招待绍兴县府和三区专署科员以上的官吏及地方士坤。不日后,贺批准了戚扬赴沪疗病,临行之日又亲自送行。但据戚扬之孙阳言,当时迁避
上海市只是个幌子,其实是隐居在绍兴里山,戚扬本人亦未去上海,独自隐居绍兴观音桥本宅。后子媳相继谢世或徒居外埠,唯戚扬仲子余清家居绍兴里山。抗战时期,因进城出关十分不便,对老人亦无多少照顾。
戚扬善书法,能诗文,曾为盛陵吉生布厂题匾额,在安昌籍工商巨子
徐吉生作古时又为之其写讣告、挽联,此外还为《山阴白洋朱氏宗谱》写过序言。
关于戚扬生年,《
绍兴县志》记为1857年,但《清代人物生卒表》中之《咸丰十五年乙丑科会试同年齿录》记为1860年,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