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步兵地雷(Anti-infantry mine),又称防步兵地雷和杀伤地雷,是一种埋设于地下或布设于地面,通过目标作用或人为操纵起爆的用来杀伤徒步有生力量的地雷。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中,
俄罗斯使用了工厂生产的防步兵地雷。现代防步兵跳雷是
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型号有S-Mine-35和S-Mine-44,两者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
德国联邦国防军广泛使用。二战初期,
英国开发出一种新型
地雷,俗称“
子弹雷”,直到1960年代
马来西亚政府军与游击队的内战中仍在使用。二战结束后,
美国于1940年代研发出M14小型爆破型反步兵地雷,1950年正式装备部队。1972年,
中原地区自研的第一代小型反步兵地雷命名为72式反步兵地雷,广泛应用于中国及阿富汗等十余国。1974年以后,
美国军队停止使用M14地雷。在
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仿造美制M14地雷为越南军队研制出MD82-B反步兵地雷。1980年代中期,中国推出新型单兵火箭抛撒定时自毁
地雷,配套使用的地雷为全保险型压发反步兵地雷。1980年10月10日,
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签署于
日内瓦。《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旨在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被认为会给战斗人员造成不必要或不合理的痛苦或者对平民具有滥杀滥伤作用的特定类型的常规武器。截至2017年12月31日,该《公约》缔约国数目总计达到125个。
防步兵地雷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跳雷、定向雷,而按毁伤方式不同可分为爆破型、破片型。
历史沿革
12世纪,
南宋军队就曾使用过
地雷,这是关于地雷使用的最早记录。到明朝初年,明军开始使用装有机械发火装置的地雷,具备了传统地雷的雏形。地雷起源于中国,后由美国人让地雷制式化并走上战场。1862年的
约克镇战役中,加布里埃尔·雷恩斯从简单爆炸陷阱中获得灵感,研发出了绊发和压发地雷,由此成为各国设计地雷的主要“蓝本”。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中,
俄罗斯使用了工厂生产的防步兵地雷。现代防步兵跳雷是
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型号有S-Mine-35和S-Mine-44,两者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
德国联邦国防军广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雷技术得到较快发展。梅西纳岭下的英军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地雷,总装药量超过400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雷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制造成本低廉、技术门槛低,反步兵地雷被广泛使用。二战初期,
英国被
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当英国人洞悉了反步兵地雷小型化的优点后,就着手开发出一种新型地雷SwitchNo.8Pressure Mk.l,俗称“
子弹雷”。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制式小型反步兵地雷,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直到1960年代
马来西亚政府军与游击队的内战中仍能找到该雷的踪影。
德国研发的S型反步兵地雷开始由地下爆炸向地上爆炸转变,被称为“
德国s型地雷”。顾名思义,当其被触发时会弹入空中,在距地1米高的地方爆炸,向各个方向激射弹片,杀伤效果成倍增加。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也开始了小型化反步兵地雷的研制工作,并于1940年代末取得成果,1950年正式装备部队。这种武器被命名为M14,它是一种小型爆破型反步兵地雷,采用塑料雷壳和整体式
引信(整体式即引信体就是雷体的引信室)。1974年以后,
美国军队停止使用M14地雷。但为了对付朝鲜半岛可能出现的战争局面,仍在韩国储存了150万枚该型
地雷。在
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军民发现地雷在游击战中的效果非常明显,便利用缴获的M14地雷来对付美军。但其数量太少不能满足部队的需求,于是向中国政府求助,希望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援。中国专家们在仔细研究了美制M14地雷的特点后,为
越南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资料和生产线,这种越南生产的仿制型号称之为MD82-B反步兵地雷。
在
苏德战争中,
苏联军队以大量地雷杀伤
德军,因此在战后也一直很重视对新型地雷的研制工作。PMN
地雷就是在战后涌现的产品。PMN战斗全重约为600克,体积和重量均是美制M14的数倍。PMN体型较大的原因是该雷属于利用爆炸后的高温高压气流而非破片来杀伤敌有生力量的
爆破型地雷。同时出于成本的考虑,主装药采用了便宜但威力一般的
三硝基甲苯,因此将装药量增加到约200克,是同类地雷中装药量最大的一种,以确保其杀伤威力。后来,PMN地雷的基础上,改进发展了PMN-2型号,属于压发式爆破型反步兵地雷,区别是
引信和装药类型不一样。
1958年,中国以前
苏联PMN地雷为原型仿制的
58式反步兵地雷正式定型并装备部队,同时自行研制小型地雷的计划也在同步进行。1972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小型反步兵地雷正式定型,并被命名为72式反步兵地雷。该雷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中国军队装备外,阿富汗、
安哥拉、
柬埔寨、
伊拉克、
科威特、
黎巴嫩、莫桑比克、
秘鲁、
索马里斯里兰卡、
苏丹和
泰国等均有使用。在1990年代开展的中、越边境排雷行动中,据统计负伤者中约有80%是因为触发了72式反步兵地雷。后来在72式反步兵地雷的基础上,又衍生出72A、72B、72C等多个发展型号。1980年代中期,中国的自行研制的新型单兵火箭抛撒定时自毁反步兵地雷正式亮相,并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这种单兵火箭抛撒器结构简单,可一次抛出多枚
地雷。配套使用的地雷为全保险型压发反步兵地雷,用于单兵近距离快速机动布设雷场、雷群可迅速封锁和迟滞敌人的行动。
1980年10月10日,
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签署于
日内瓦。《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旨在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被认为会给战斗人员造成不必要或不合理的痛苦或者对平民具有滥杀滥伤作用的特定类型的常规武器,该《公约》共有五项议定书,分别是地雷和其他装置、战争遗留
爆炸物等。1996年,
中原地区和其他一些国家共同完成了限制防步兵地雷使用的《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所附的"地雷议定书"的修订。截至2017年12月31日,该《公约》缔约国数目总计达到125个。
2014年,奥巴马政府决定禁止
美国军队在
朝鲜半岛以外地区使用反步兵地雷,同时将不制造、不采购反步兵地雷,也不会更新现有库存。2020年1月31日,
白宫宣布,
唐纳德·特朗普决定取消奥巴马政府限制使用反步兵地雷的政策。与此同时,
美国并未规定使用反步兵地雷的地理限制。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9日,两名美国官员表示,美国总统
约瑟夫·拜登已批准向
乌克兰提供反步兵地雷,认为此举会加强乌克兰的防御能力。该官员表示,乌克兰决策者已承诺不会在人口密集地区部署这种地雷。
分类
防步兵地雷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跳雷、定向雷,而按毁伤方式不同可分为
爆破型、破片型。
按毁伤方式分类
爆破型防步兵地雷
爆破型防步兵地雷简称爆破雷,是主要利用炸药爆炸产物的直接作用杀伤徒步有生力量的地雷。它一般采用压发
引信,多埋设于地下。设置于地面的压发式爆破地雷多置于杂草或树叶丛中,压发抗力一般为49~245N。人、马直接踩压
地雷时即爆炸。雷壳多用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装填固态或液态炸药,而装药量一般为8~220g。爆破型防步兵地雷是地雷中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一类。今后这类地雷将继续向耐爆、小型化、系列化和可撒布的方向发展。为满足禁雷的要求,爆破雷内必须包含不小于8g的金属,以便于被金属
探雷器探知。
破片型防步兵地雷
破片型防步兵地雷简称破片雷,是主要利用炸药爆炸后雷体产生的破片(含预制破片)杀伤徒步有生力量的地雷,有在地面爆炸的普通破片地雷、腾空爆炸的跳雷和破片按一定方向飞散的定向雷。普通破片
地雷埋在地下,爆炸时爆炸能量大部分被土壤吸收,破片的有效杀伤半径较小。虽然引发地雷可把部分雷体露出地面,但尽管如此,其杀伤能力仍然有限。跳雷仍设置在地面,但当它被目标作用后,雷体先向上腾飞到空中2m左右,而后才爆炸破片向四周飞散,可增大杀伤半径。定向雷设置在地面上,炸能量可集中指向一定的方向,使破片沿这方向飞散得更远,杀伤面积更大。
破片雷多采用拉发(绊发)或压、拉及联合作用的
引信,常常埋设于草地或
灌木丛中绊线距地面200mm左右,长2~3m。
地雷爆炸时破片向四周或预定方向飞散。杀伤效果通常用密集杀伤半径和有效杀伤半径衡量。密集杀伤半径一般在7.5-20m。与爆破型防步兵地雷相比具有杀伤范围大的特点。
按作用方式分类
防步兵跳雷
防步兵跳雷,又称腾炸地雷,简称跳雷。受目标作用后跳离地面一定高度爆炸的破片雷,由引信、雷体、抛射装置等部分组成,一般配用拉、压两用引信或拉发引信,通常由人工设置成绊发或压发两种形式。雷体外壳早先多为
铸铁件,现多采用半预制破片和预制破片结构,大大提高了杀伤威力。跳雷的抛射装置由抛射筒、抛射药等组成。当敌人触动绊线或踏上压板后,
引信发火,点燃抛射药,雷体从抛射简中抛出,经过一定的延迟时间,雷体在空中爆炸,破片向周围空间飞散。该型雷死角小,杀伤效果好。一般全雷质量为1.5~8.5kg,装药量为100~500g,腾炸高度为0.3-2m,密集杀伤半径为10~40m。
定向雷
定向雷,它是利用特定形状的装药将预制破片按预定的方向和范围抛射出去,以杀伤有生力量或完成其他任务(如毁伤运输车辆、在铁丝网中开辟通道等)的
地雷。定向雷通常由单兵携带,手工布设,操纵发火(有线、遥控电发火或手动延期引信),也可配用不同形式的引信,由目标作用后发火。
典型型号
中国58式反步兵地雷
该雷为压发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以装药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58式反步兵地雷,是1958年以苏制PMN地雷为蓝本仿制的产品,并正式列装部队。该雷为压发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以装药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其结构简单,杀伤效果好,并且难以被探雷器探测。
由于该
地雷装药量较大,因此也兼具破损敌人运输车辆轮胎的功能。58式反步兵地雷主要由防潮蒙皮、压盖、雷壳、
压杆、击发机构、起爆管和装药等几个部分组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击发机构拥有两道保险,极大地保证了布雷者的人身安全。
中国72式反步兵地雷
72式防步兵地雷,是一种以炸药爆炸产生的
冲击波杀伤敌方步兵的地雷。该雷有塑料雷壳,全雷质量1258,内装TNT炸药48g和扩爆药
特屈儿或泰安48,动作压力为68~147N,保险状态的安全压力为735.7N。
地雷由上壳、下壳、橡皮盖、压盖、保险圈、挡圈、弹簧、保险销、击针、击片、限制杆、装药、火帽、
雷管和扩爆药柱等组成。
平时,地雷压盖上的3个爪由保险圈上的3个爪控制,保险又由保险销控制,使压盖不能下降,地雷保持安全状态。抽出保险销后,弹簧推动保险圈转动,使保险圈上的3个爪与压盖上的3个爪错开,保险圈失去对压盖的控制,地雷进入战斗状态。当地雷上受到一定压力时,压盖下降,下压击片,使其猛力下翻,击针击发火帽,引爆雷管,使地爆炸。
德国S-Mine-35反步兵跳雷
反步兵跳雷,又称腾炸
地雷,简称跳雷。受目标作用后跳离地面一定高度爆炸的破片雷。S-Mine-35型跳雷雷体上方是3个不同类型的
引信,通过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雷体上。中间引信是S.MI.Z.35式压发引信。如果有人踏压到引信上的3个压力感应叉的话,就会释放击针打击火帽。右边引信是Z.Z.42式拉发引信。在引信顶端的拉环上缠上绊线,一旦有人触动绊线,击针就会击发火帽。左边的引信是一种带反排除功能的ZU.Z.Z.35拉发引信。该引信特别之处在于:在安装完毕后无论是碰到绊线,还是剪断绊线,均会使引信动作从而引爆
地雷。
引信连接装置下方是地雷的雷壳中间的抛射筒套装着桶状的
战斗部。战斗部结构复杂,外部是一圈杀伤元,一般是300~400枚钢珠或其他类型的杀伤破片。内层包裹着600gTNT炸药和3个
雷管。中间部分是一个传火管。
引信的火帽被击针击发后产生的火焰通过传火管点燃底部的一个延时引信(延时3.9~4.5s),再将位于雷壳最底层的抛射药引爆,向上垂直抛出战斗部。战斗部腾空而起后,在短延时引信的使用下,距地面1~1.5m高处爆炸,达到最佳杀伤效果。
德国S-Mine-44反步兵跳雷
S-Mine-44是S-Mine-35的简化,外形差别并不大,主要是内部结构做了简化。引信接口和传火管移到了
战斗部的侧面。原先位于传火管底部的延时
引信被挪到导火管的上方,而传火管的下方则用于装填抛射药。用于控制
地雷战斗部在半空爆炸的短延时引信被取消,而用拉发引信代替。
比利时NR442跳雷
比利时NR442跳雷有3个主要部件:抛射筒、地雷本体和发射装置。简体也当作雷壳用,其上部卷合于雷体上,以达到全密封。有一根盘好的绳连在雷体底部,而另一端连在简内。压力发火器有4根触杆,彼此成90°布置。当有压力作用在任一根触杆时,都会引起其产生小的转动或移动,以将一小块黑火药推入该组件的底部。地雷在有压力作用于触发装置或目标碰上
导线时,黑火药被点燃经1s延时,雷体由抛射简垂直向上抛射出来。雷体向上跳起高度为750mm,定高绳拉掉点火销,雷体在离地1~1.2m高处爆炸。雷体内壁有两层有预制切槽的钢丝盘绕,内装TNT炸药560g,爆炸后可产生2500多个圆柱形破片,杀伤半径可达25m。
中国66式反步兵定向雷
66式定向雷,是以
抗美援越战争战场上缴获的美制M18A1为蓝本,仿制的一款反步兵定向破片
地雷。该地雷的外壳是一个弧形的长方形塑料盒,雷体的前面部分是嵌在一个塑料容器内的钢珠,其后是炸药。雷体顶部是一个铸模而成的照门,供瞄准用,顶部还有两个
雷管插孔,地雷架设在两对剪刀形的支架上。
地雷采用手持脉冲引爆器引爆,在30m距离上用电线连接地雷的火帽,引爆器的把手能发出双电脉冲。该雷具有独特的延期
引信,可使用拉发、绊发、压发引信,也可使用电发火装置引爆。引爆时,钢珠破片形成60°的水平弧面,并以扇形集束弹道喷射而出,可有效杀伤距离为50~100m内的敌人和无防护的车辆。如将数枚
地雷并联使用,其杀伤范围更大、更有效。
美国M18 A1反步兵定向雷
美国M181是一种预制破片的定向防步兵地雷,其外形尺寸(长x宽x高)为216mmx35mmx83mm,质量为2.5kg。雷体是一个经过强化处理的长方形
PS塑料塑料壳,壳体稍弯曲,在壳体内前部装有直径为5.56mm的钢球700个,后部装有C4塑性炸药6828。雷体的破片面(正面)呈凸形,爆炸时使破片向前方飞散,而背面呈凹形,以防止破片反向飞散。雷体上部设有瞄准器,瞄准器两侧为
雷管室,并配有防潮的雷管室塞。为了方便布设,其雷体下方装有两对剪刀形的简易支架。
该定向防步兵地雷的钢球向前呈60°扇形状飞散,在距离50m、高度2m的弧形空间内的杀伤能力最强,杀伤距离为100m。M18 A1
地雷的全套组件还包括一个M57脉冲点火机、一个增压装置、
电雷管和约91m的
导线和一个帆布携行袋。携行袋分成两部分,一半装地雷,另一半装其余装置。M57脉冲点火机连续按压操作手柄3次,产生3V电压,可引爆地雷中的电雷管。当要同时引爆数枚地雷时,需要M57脉冲点火机和增压装置组合使用。
对于MI8 A1地雷,既可以人工操作引爆,也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数枚地雷并联成一个地雷阵。按
美国军队的布雷规范,雷场一般按三角法或直线法布设。按三角法布设时,通常设置成绊发雷,每组有3个星三角形布设的绊发雷,整个雷场由多个
地雷组成;按直线法布设时,一般使用压发雷,成行布设,每行设置1~4个地雷,相互间的间约1.8m。
军控条约
特定常规武器公约
《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旨在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被认为会给战斗人员造成不必要或不合理的痛苦或者对平民具有滥杀滥伤作用的特定类型的常规武器,该《公约》共有五项议定书,分别是地雷和其他装置、战争遗留爆炸物等。1980年10月10日,
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签署于
日内瓦。1996年,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共同完成了限制防步兵地雷使用的《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所附的"地雷议定书"的修订。截至2017年12月31日,该《公约》缔约国数目总计达到125个。
地雷议定书
1990年,由瑞典政府首次向联大一委提出,55国政府代表反复协商、谈判,联合国“特定
常规武器公约”审议会于1996年5月在日内瓦一致通过了《地雷议定书》。中国全国人大九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8月9日批准《地雷议定书》,并将批准书递交
联合国保存。《地雷议定书》1998年12月3日在世界范围正式生效。
《地雷议定书》对杀伤人员地雷的制造、使用、转让和性能作了许多限制:
1)地域和标示——明确了
地雷使用和禁止使用的地域;要求雷场有国际通用的明显标示;建立严格的雷场档案。目的是防止非战斗人员误入和易于查找。
2)可探测性——要求地雷必须有“可产生相当于8g或8g以上一整块铁的响应信号”,便于现有
探雷器可靠探测。
3)自毁和自失能——要求地雷必须同时具有自毁和自失能特性。布设30天后,仍未自毁的地雷不得超过10%;未自毁的地雷
电能应限时耗尽,120天后仍有杀伤作用的地雷不得超过1‰。目的是使战后仍有杀伤作用的
地雷大大减少。
4)时限要求——《地雷议定书》生效后生产的杀伤人员地雷必须符合《地雷议定书》要求;原有地雷要限时改造以符合要求,生效9年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