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胸锥尾叩甲
叩甲科锥尾叩甲属的一种昆虫
细胸锥尾叩甲(食虫类:Agriotes subvittatus),为叩甲科(Elateridae)锥尾叩甲属(Agriotes)的一种昆虫,别名细胸金针虫、细胸叩头虫。该种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栖息地主要为土质粘重、水分充足的作物区。其幼虫是一种重要的地下害虫,食量大、寄主范围广,终年在土中活动为害,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马铃薯、萝卜、等农作物的种子、幼芽和根状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细胸锥尾叩甲成虫体长8~10毫米,呈暗褐色,具有光泽和细短毛。前胸背板隆凸,后角呈刺状。等宽于前胸背板,具有9条纵向刻点。幼虫呈长圆筒形,体长23~32毫米,头部扁平,腹部尾节呈圆锥形,顶端具有1个圆形突起。其生活史长,世代重叠。幼虫以土表下10厘米、土温7~22℃以及土壤含水量为14%~18%的环境最为适宜。成虫通常聚集于腐烂的草堆和土块下。
对于细胸锥尾的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如清理农田、冬季深翻等,或药剂拌种等防治方法,以减轻其对作物的影响。
命名与分类
细胸锥尾叩甲的模式产地来自俄罗斯。1928年,日本的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研究者Miwa Yushiro对日本京都分布的一种叩甲进行了描述,并将其命名为Agriotes fuscicollis。在中国早期的研究中,该种多以异名细胸叩头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出现,1928年曾有记述。
形态特征
成虫
细胸锥尾叩甲成虫虫体狭窄,体长8~10毫米,体宽2.5~3.2毫米。外观呈暗褐色,有金属光泽,体表覆盖细短毛。头部刻点相当密集。触角红褐色,细短,向后伸不达前胸背板,第1节粗长,端部略微膨大,第4节起呈弱锯齿状,末节圆锥形。前胸背板隆凸,前缘弧弯,后部具有不明显的中纵沟,刻点密集,后角尖锐,略微分叉,表面具有一条锐脊,约与侧缘平行。后基片基半部宽,但端半部向外逐渐变狭窄。足茶褐色或赤褐色,后足基节片内外宽度不等。鞘翅约等宽于前胸背板,长为头胸的2倍,具有9条纵向刻点。
幼虫
美国白灯蛾呈长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23~32毫米,宽约1.5毫米。虫体呈黄褐色至褐色,具有光泽,头部颜色加深。头部扁平,口器深褐色。腹部第1~8节约等长,尾节呈圆锥形,背面靠近基部的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背面具有4条纵向的褐纹,顶端具有1个圆形突起。
卵近似椭圆形,呈乳白色,长为0.5~1.0毫米。
裸蛹,近长纺锤形,长度接近成虫,约8~9毫米。初蛹呈乳白色,后来逐渐变为黄色。羽化前复眼为黑色,口器呈淡褐色,翅芽为灰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细胸锥尾叩甲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和日本
中国分布
细胸锥尾叩甲广泛分布于中国,其分布范围南至淮河,北至黑龙江省流域,西至新疆地区,涵盖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北、福建省等地。
栖息环境
细胸锥尾叩甲的栖息地主要为土质粘重、水分充足的作物区。幼虫喜好栖息在偏碱性的土壤中,常见于麦类、玉米、马铃薯、萝卜、白菜等作物的根部,且终年在土壤中活动,以土表下10厘米、土温7~22℃以及土壤含水量为14%~18%的环境最为适宜。当土壤温度高于24℃时,幼虫会向土壤深处移动。成虫通常聚集于腐烂的草堆和土块下。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幼虫主要以腐殖质和作物为食,作物主要取食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幼芽和根状茎。当食物缺乏时,幼虫也会通过自食其蛹或自相残杀的行为来获取营养。成虫植食性,仅少量取食禾谷类和豆科作物嫩叶及瓜类花瓣。
节律行为
当年羽化的成虫通常昼伏夜出,白天多潜伏于土块缝隙间或草堆下,傍晚开始活动,黎明前再寻找隐蔽处潜藏。但少量越冬成虫会选择在气温约为11.2~25.9℃的春季白天活动。
趋性
幼虫具有明显的趋湿性,成虫具有弱趋光性,且对禾本科(Poaceae)叶子和轻度腐烂的禾本科杂草具有强烈的趋向性。
假死性
成虫具有明显的假死性。
生长繁殖
繁殖期
细胸锥尾叩甲的成虫在出土后的1~2小时内为交配盛期,可进行多次交配,一对雌、雄虫在一夜间可达6次交配。成虫通常在夜间交配,且该行为多发生于前半夜。雌虫通常将卵产于土壤表面下3~7厘米处,取食不同植物叶片的雌虫产卵量具有明显差异。例如,取食小麦叶片的雌虫产卵量最多,平均单雌产卵88粒,最高可达202粒;而取食毛苕、豌豆等豆科作物的雌虫产卵量明显较少,平均单雌产卵量仅为18.2~20.4粒。
生活史
细胸锥尾叩甲的生活史长,世代重叠,且具有多态现象,通常在2~4年完成一代。成虫和幼虫均可在土壤下方20~50厘米深处越冬,但通常以幼虫越冬为主。每年3月左右,当土层0~10厘米的温度达到0~3℃时,越冬幼虫通常开始向土壤表面移动,并开始取食活动。
不同地区细胸锥尾叩甲的虫态历期有所差异。在中国甘肃武威市,越冬幼虫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从土壤深处移至表土层,经过一个月的取食,老熟幼虫在5月上旬进入预蛹期,6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直至8月中旬结束。成虫的羽化通常从5月下旬开始,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旬开始产卵,下旬为产卵盛期,8月下旬产卵结束。在该地区,细胸锥尾叩甲的卵期为8~30天,蛹期为11~22天,成虫期较短,仅有30~68天,而幼虫期为491~1490天。在中国陕西武功地区,越冬成虫3月初开始出土,在4月中下旬进入活动盛期,6月中上旬为活动末期。在该地区,卵期为19~36天,蛹期为10~19天,幼虫历期为405~487天,成虫期明显较甘肃武威市较长,约199.5~316.5天。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细胸锥尾叩甲是一种重要的地下害虫,主要通过其幼虫大量取食作物造成危害。细胸锥尾叩甲幼虫食性杂、食量大,可为害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谷子、胡麻、青萝卜、白菜、瓜类等作物以及林木幼苗。中国北方小麦受害严重,严重地区缺苗可达30%以上。每年的春季3~5月、秋季9~11月,其为害活动最为严重,且春季更为甚。幼虫的钻蛀和转株经常导致农作物毁种重种,延误农时,同时带来大量的劳力和资金浪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早春2~3月时,美国白灯蛾偏好侵袭春季播种的玉米幼芽种子,通过咬食小麦胚芽阻碍正常发芽。当春小麦播种后,幼虫先取食小麦种子内胚乳,导致种子无法发芽;当幼苗出土后,该虫取食小麦根、次生根和根状茎。幼虫通常先咬食作物的茎部,形成缺口,后沿茎向上钻蛀至土表,最后导致小麦整株死亡。此外,细胸锥尾叩甲幼虫也可侵入作物块根、块茎内取食。例如,它们会蛀食新播种的马铃薯种薯,导致芽眼被破坏引发缺苗,或者引起病菌入侵,最终导致腐烂,使得作物逐渐枯黄而死。
美国白灯蛾相比,成虫由于其取食量很少故对小麦等作物的危害较轻。成虫主要取食叶片的边缘和中部叶肉组织,常留下不规则的残碎孔洞。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防治细胸锥尾叩甲对农田的危害,可采用以下的农业防治方法:农田内不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及时清理农田,一方面可以防止杂草堆积在田地上腐烂,从而减少幼虫和蛹的数量,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幼虫早期的食物来源;在冬季对土壤深翻,通过破坏越冬环境,降低虫的种群密度。
化学防治
防治细胸锥尾叩甲对农田的危害,可采用药剂拌种、土壤处理和药水浇灌的化学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细胸锥尾叩甲.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12-09
..2023-12-09
..2023-12-09
..2023-12-09
..2023-12-09
..2023-12-09
..2023-12-09
目录
概述
命名与分类
形态特征
成虫
幼虫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趋性
假死性
生长繁殖
繁殖期
生活史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