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
兰溪市(今
浙江省兰溪市桐山后金村)人。宋、元之际的学者。为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中坚,“
北山四先生”之一,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
金履祥,先祖
原姓刘,因避讳
钱镠同音名,故改姓金。从小好学,初受学于
王柏,后又学于
何基,造诣益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无不精研。时值
南宋末年,政治动荡,虽绝意仕进,但未忘忧国。元兵围攻
襄阳市,履祥献策朝廷,建议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且备叙海舶所经地形,历历可据以行,然未被采纳。
德祐初年,南宋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召任,坚辞不受。寻应严州
知州聘,主讲钓台书院。宋亡,筑室隐居金华仁山下,讲学著书,以淑后进,
许谦、
柳贯皆出其门。元
大德七年(1303)卒,至正年间谥
文安。
在“金华四先生”中,他对于经学和
历史学的研究成绩最著。
人物生平
学习理学
金履祥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对天文、地理、礼乐、兵谋、阴阳、律历之类的书,无不认真研究。及至青年时期,倾慕
周敦颐、
程颐、
程颢的的学问,跟从同郡人
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
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
黄干,而黄榦是亲身得到
朱熹传授的人。
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
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
从这以后金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诣也更加深厚。
进献军略
当时
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金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使他不能对当时政治形势不问不闻。时逢
襄阳市被
蒙古族围困,
南宋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统治者却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州、
蓟州一带,那么围困襄樊的蒙古人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而且详细地叙述了
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但
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
朱瑄、张清向
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与金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都佩服金履祥谋划的精确。
隐居著书
宋恭帝德元年(1275年),
南宋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征召金履祥,他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亡国,江山马上要易主,各地盗贼兴起,金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战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岩间追云逐月,吟咏歌唱,将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他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
何基、
王柏去世后,他率领同窗,遵照师友之义,着丧服去吊丧。
宋亡之后,金履祥讲学于严州钓台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兰溪齐芳书院和重乐精舍。后又在兰溪城内小天福山开设仁山书院讲学。由于他学富五车,博通理学,造诣深而思惟严密,加之训迪后学,谆切不倦,因而四方学子纷至沓来。学者称他为“仁山先生”。
隐居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著书,金履祥曾经说过
司马光作《
资治通鉴》,秘书丞
刘恕作《
通鉴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
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
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
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
儒家所没有阐发的。书成之后授与门生
许谦,对他说:“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当为后世所效法,
战国之
申不害、
商鞅之法术乱政,当为后世君王所引以为戒。这些本书不可不著。”许谦对这些书都作了校定,均传于学者。后来廉访使郑允中把这些书呈进
元朝皇帝。
病逝乡间
元
大德七年(1303年)去世。
元统初年,同乡
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祠金履祥。到了至正年间,赐谥号为文安。
个人作品
著作有《尚书注》、《大学疏义》、《
论语集注考证》、《孟子集注考证》、《通鉴前编》、《举要》、《仁山集》,编有《
濂洛风雅》。
轶事典故
金履祥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别发配给他人作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金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让他们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金履祥不自己始终不提此事,见面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史书记载
人物评价
脱脱等《元史》:“当时议者以为(何)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
尹焞),(王)柏之高明刚正似
谢良佐(谢良佐),(金)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二》:“仁山有《论孟考证》,发
朱熹所末发,多所抵。其所以抵牾朱子者,非立异以为高,其明道之心亦欲如朱子耳”。
后世纪念
金氏祠堂通用四字联:
仁山隐居
上联典指
西汉金日磾封为秺侯,子赏袭爵。下联典指元金履祥。
后世地位
金履祥与
何基、
王柏、
许谦被统称为“金华四先生”,又称“
北山四先生”。他们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北山四先生学派。
雍正二年(1724年),金履祥以及
吕祖谦、何基、王柏、许谦同时以“大儒”的身份钦定从祀
曲阜孔庙。
中原地区历从祀
孔子庙的“大儒”总共73人,金履祥列东厅第22位。
学术思想
金履祥治学,由博返约,不为性理之空谈,于经史皆有撰述。金深受何基、王柏影响,但更接近王柏。在社会
社会主义方面,他继承了王柏注重现实的精神,不采
何基与世隔绝的态度;在学术上,他继承
王柏的疑经精神,然而治学较为笃实。
关于心性理气问题,履祥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结合儒家经典与先儒言论,加以发挥。他认为,天地之化,包括无外。圣人作《易》,所以体天地之撰。以卦而论,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天地之心所寓;以时而论,则春生夏长秋成,形形色色,生生性性,皆天地之心所为。所谓天地之心,就是“仁”,就是生生之道。语其象,则为《复》卦之一爻。当穷冬之时,五阴在上,天地闭塞,寒气用事,万物肃杀之极,天地之间,若已绝生息,而一阳之仁已潜回地中,这就是天地所以化生万物之初。异时生气磅礴,品物流行,皆从此出。
金履祥沿袭了将人性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传统说法,认为
孟子所谓“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此性为气质之性;孟子所谓“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此性为天地之命。前者“有命焉”之“命”为气之理;后者“命也”之命为理之气。气之理是
就气上说,而理亦在其中;理之气是就理上说,而气亦在其中。理气未始相离。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予其中。但理为一,而气则有清浊厚薄之不同,所以在人便有智愚贤否贵贱贫富,于是便有上下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