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nthus campestris):是
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
鸣禽。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栖息于湿地附近,每巢产5-7枚卵。平原鹨的体形较
田鹨略小,上体灰褐色,头顶及上背具暗褐色纵纹;翅和尾暗褐色,具棕白色狭缘。多栖息于河滩、
谷地、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分布于古北区,
欧洲、地中海地区、
北非、向东至
伊朗北部、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以及中国。
平原鹨体长约18厘米。体型略小而腿较短,姿势较平。沙灰色上体的纵纹不明显,浅皮黄色下体几无细纹(除亚成鸟外)。于手中时后爪较理氏鹨显短而弯曲且跗较短(\u003c28毫米)。似田鹨但尾较长。这是一种较大的鹨,翼展25-28厘米(9.8-11.0英寸),但在地面上看起来并不起眼,主要是沙褐色的上身和浅色的下身。与理查德鹨非常相似,但稍小一些,翅膀、尾巴和腿都更短,嘴更窄。飞行强劲而直接,发出特有的“schip”叫声,音调比理查德鹨更高。
成鸟:额、头顶及后颈深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肩、背、腰黑褐色;上体具不明显的羽轴纹,尾羽暗褐色,外具棕色狭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棕白色,内近尾基处具暗棕色宽缘;中覆羽毛大覆羽暗褐,具棕色宽缘;飞褐色,具棕白色狭级飞羽暗褐,具淡棕色羽缘,羽缘处色较淡,呈棕白色;下体乳白色;胸部沾棕,并具较大的暗褐色羽轴纹;尾下覆羽沾棕。虹膜暗褐;嘴暗褐;下嘴基、跗和趾淡褐色;爪褐色;后爪较淡;呈淡黄色。虹膜深褐。
大小量度:体重♂ 22-26 g,♀24-30g;体长♂152 -190 mm,♀150mm-170;嘴峰♂ 12-16 mm,♀12-15 mm;翅♂82 -92 mm,♀80-94mm;尾♂67-83 mm,♀64-74mm;跗♂24-25 mm,♀20-27 mm。(注:
雄性——♂;
雌性——♀)
平原鹨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有时出现在林缘、林中草地、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繁殖
栖息地包括干旱的开阔地区,包括半沙漠地带。
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枝节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食物主要为昆虫,多为
鞘翅目、
膜翅目、
双翅目的昆虫及
美国白灯蛾,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平原鹨的鸣声为响亮而忧郁的cher-lee声;叫声包括清晰响亮的tchilip或tzeep及洪亮圆润的chep。它的歌声是一连串响亮的双音节chir-ree chir-ree。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河边、湖畔、沼泽地附近的草地和农田地边,较凹陷的地方或草丛根旁,由草茎、叶构成,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内垫以软草、兽毛等;通常产卵4-6枚,卵白色、淡绿色、淡红色或褐灰色,颜色变化较大,其上布满暗色或紫争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14天,在巢期12-14天。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1944年的电影《平原鹨》的情节是关于一对平原鹨在英格兰繁殖的罕见事件。埃里克·霍斯金拍摄的平原鹨实际上是
草地鹨,因为他无法从
德国占领的
欧洲获得真正的平原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