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州白塔,位于
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鹤鸣山顶,又称
文峰塔,始建于清
乾隆庚寅年(1770年),告竣于乾隆丁酉年(1777年)。塔身为密桅式,石、砖结构,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构成。塔基为巨大的山石,座高1.35米,边长10.36米,底面积20.76平方米,青条石砌成。须弥座为八棱石砌,高1.34米。塔身建于须弥座之上,底层塔身较高,以上每层塔身较短逐渐收缩成密接的塔檐。塔身共有六重密檐,八棱,营造七层,高21米。每层每面向开小窗,以通光透气。塔顶作覆体塔利,底层有八根石柱,
浮雕幡龙,精雕细镂,造型逼真,神韵独具。
剑州白塔整体造型敦厚稳重,轮廓刚柔结合,雄建挺拔,和谐秀美,可与
西安市的
小雁塔、云南崇圣寺的
崇圣寺三塔媲美。登临远眺,一窗一景,令人心旷神怡。塔是
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鹤鸣山文物保护区的古建筑文物,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分布图集·四川分册》。
正文
剑州白塔位于
剑阁县普安镇鹤鸣山顶,又称
文峰塔。剑州白塔始建于清
乾隆庚寅(1770)年,告竣于乾隆丁酉(1777)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分布图集·四川分册》,是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鹤鸣山文物保护区的古建筑文物。
白塔为密桅式塔。石、砖结构(第一、二层为石结构,第三层以上为砖结构)。石塔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构成。基础持力层为巨大的山石;素面正方形石基,座高1.35米,边长10.36米,底面积20.76平方米,青条石砌成。八棱石砌须弥座。须弥座高1.34米。塔身建于须弥座之上,底层之塔身较高,以上每层之塔身较短逐渐收缩成密接的塔檐。密檐六重,八棱塔身,营造七层,高21米,每层每面向开小窗,以通光透气。塔顶作覆体塔利。底层有八根石柱,
浮雕幡龙,精雕细镂,造型逼真,神韵独具。白塔整体造型敦厚稳重,轮廓刚柔结合,雄健挺拔,和谐秀美,可与
西安市的
小雁塔、云南崇圣寺的
崇圣寺三塔媲美。登临远眺,一窗一景,令人心旷神怡。
白塔坐北朝南,塔内旋梯通道,直达顶层。底层心室宽敞,青石望板上镌太极八封图。
道教太极图是根据佛像(阿黎耶识图)原理改造而来,定格为道教涵蕴深妙的符号。道、佛文化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塔底心室浮雕《太极八卦图》,镌刻下道、佛文化合璧的时代印痕。其
浮雕乾、坤卦位与白塔座向相合。据此,有人称为道教白塔。
塔门南面,有石砌阶梯五步,右侧向建于塔基平台之上,阶梯高1.03米;拱状石门,洞开如虹,门高2.33米,宽1.25米,由门框、门楣、门限、门柱组成。门柱高1.29米,宽0.27米,厚0.42米,门柱上楷书阴刻楹联一幅,左柱为“文心直透五华秀”;右柱为“笔阵高分两剑雄”。上下款识为“
乾隆庚寅
中秋节月,荆胡成题。门楣为“文峰”,上下款识为:乾隆辛卯秋月谷旦,奉直大夫和
剑州事
荆门市胡成。门联落款方式,古今鲜有,自成一体;前者记刻建塔奠基之年月,落书题者,但不署官职;后者记刻建成第一层塔身之年月,署建塔者,标著宦职。其史料价值珍贵。因联额为“文峰”,故又称
文峰塔。
“文峰”出自明人题刻“文峰”。楹联中“文心”与“笔阵”比喻此山
唐朝著名诗人
李商隐所撰《剑重阳亭铭并序》碑,唐代文学家元结所撰、书法家
颜真卿所书《
大唐中兴颂》之摩崖石刻。唐人之文与书有如墨华山峰,可与塔东南面的五华山竞秀色,可与剑门的
剑门山、小剑山比雄奇。
剑州白塔之后,亦可称为浮屠塔或
雁塔区。浮屠塔为
佛塔。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建塔之事。古称塔为佛图,亦名浮屠。清碑记:“古人言,为浮屠为必合其尖,一始于西域之浮屠,亦名雁塔。自唐人韦肇及第题名
大慈恩寺之雁塔,后遂沿为故事继至今,郡人士云蒸霞蔚,科第蝉联。以此为乾甲之文笔也可,以此为题名之雁塔也亦可。”“乾甲之文笔”一指清
乾隆,剑卅人云兴霞蔚,料第蝉联,文教兴盛之意;也指胡知州于清乾隆甲申权篆
剑州,至癸已间,建塔题联之事。“文峰(风)”塔之名由此而来。白塔之名,许是塔由石、砖砌成,以显其素雅、高洁,古朴之意。
剑州白搭历经风雨二百二十多年,仍巍然屹立,耸立出
鹤鸣山自唐至清古老文化的时空跨度。它是古人勤劳、智慧、创造精神的结晶,是研究古代建筑力学的重要文物。它以独特的造型风格,成为古代建造艺术上的奇观,被《巴蜀名胜记》列为蜀中一绝。
清碑·《鹤鸣山新建白塔记》其文曰:“剑州,古形胜地,雄关巨镇甲天下。其人文见于志胜者,唐宋元明,代有名贤。如黄忠文之(忠),赵公襄之经(纶),辉耀史册。而忠文识诸子于品评未定之先,荐展陈,赞颂无虚日,此不徒以科名推重也。
国朝
重熙恩浴百余年来,文教覃敷,而此邦之选者,落落如辰星,岂诸人士之学术尽不古(昔)钦?抑(官师)抱残守缺,所以树之风声而作励翼者尚有未至欧?余自
乾隆甲申承乏是州,至登已,几十年。于此(补城,兴学、抚孤、建桥梁)无不用其心力,而尤慨然为邦人思所以培元助本者。城东南
鹤鸣山,高出群,古人
摩崖造像、镌名(案)记甚多。
颜真卿真迹至今尚存。惟求所谓
重阳节者,则废不可考矣!此山横峙如凤鸾,当龙泉,闻溪二水之合泻而回其狂澜于方,迤丽一经曲以出之。地理家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宜蓄不宜池,其在斯乎!爰就山峰之极东这塔七级以篇之。盖创也,非固也,然自余捐资倡募后,工无几何,旋值全川之故,军书旁午,守土者救过不遑,士民悉索敝,赋无可应募者。其后余以戎役去任,而三韩武公,北直张公历署郡篆,俱疲于奔走,虽俗藏其事,不能也。浙西(徐)公膺是州,下车即留意文治。胶痒书院彬彬有弦诵声,其割俸完塔,一如鄙意之殷勤,而又以公务省,会余奉完牒暂掇其事,则见兹塔之半就而未竣也。于是董督久之,告厥成功。古人言,为浮屠者必合其尖,塔本始于西域之浮屠,亦名
雁塔区。自唐人韦肇及第题名
大慈恩寺之雁塔,后遂沿为故事继至今,郡人士云蒸霞蔚,科第蝉联。以此为乾甲之文峰也可。以此为题名之雁塔亦可。独念余两度剑阳,山川草木,相机莫逆,而一塔之是役也,经费共若干,司铎王、李二君暨参军萧君俱有心劳,而李君尤独肩其任者,土民之解囊,无问多寡,皆向风募义,可嘉也。请悉登之碑阴,不敢设其善云。时
乾隆四十二岁在丁酉
中秋节月下浣吉。”
此外,
鹤鸣山还有《岩壑》、《登高览胜》、《山高水长》、《 翠霭空奇》、《 剑阁》、《一郡奇观》等大字
摩崖石刻,和唐、宋、明、清、中华民国和当代的各类摩崖碑刻。这些摩崖石刻都铭记了鹤鸣山的沧桑之变,不仅是研究书法、宗教、人文、石刻艺术、地方史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结晶的艺术珍品,值得珍视和考究,鹤鸣山真是一处“风水龙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