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社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秋社,是指古人在秋分前后为了感激大自然的恩赐而祭祀土地神(社神)和谷神(后稷)的日子。汉代以后,秋社一般都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分前后)举行,唐朝遂成定制,成为民间重要的农事节日。秋社与春社对称,两种仪式可合称为“春祈秋报”。秋收时节五谷成熟,仲秋祭社既为报答社稷之神的恩泽,也为祈求来年再获丰收。
所谓“社”,就是祭祀土地神。汉代《风俗通义》解释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而从天子到诸侯乃至平民,凡是有土地者均可立“社”。
传统秋社分为官社与民社两种,后者又称“里社”。官社即官方祭祀社稷神,其仪式规范而肃穆。而民社灵活热闹。民间的社日源于先秦的“置社”——百家立社,初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至今流风尚存于个别地区。春秋战国时代,民社已经遍布天下。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地方的秋社逐渐与中秋节合并。而在另外一些地方,秋社则逐渐演变成为庆祝丰收的民俗节日。
秋社宋朝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笑颜开。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灰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社肉》诗云:『社日取社猪,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馀肉,沾遗遍诸孙。』描写了秋社的热闹场面和老人的心情。
日子
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端午节重阳节,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节,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愈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历史上的秋社
目录
概述
秋社宋朝
日子
历史上的秋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