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原名为靡笄山,俗称旦山。其海拔68.6米,位于
槐荫区担山屯村北,西临
济南西站,是佛道共居的文化名山。
1834年,当地屯兵之提督柯公捐廉建三大士祠,修葺一新后,柯公“顺应民意”,将靡笄山改为峨嵋山。
清代初期初,山之东金家庄金某在山腰建立
大悲寺。
同治年间,艾某在山南建二仙祠。光绪年间,创建文昌阁于山巅。民国十一年,峨嵋山设立高等小学校。1933年,峨嵋山古建筑群进行重修。2018年,峨嵋山及其古建筑开始进行修复。2020年10月19日,峨嵋山古建筑群修缮保护工程二期开工。2022年,
槐荫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
峨眉山改造提升工程。古建筑已经基本修复完成并修建了登山步道,成为
山体公园。
清代初期初,山之东金家庄金某在山腰建立
大悲禅院。同治年间,艾某在山南建二仙祠。光绪年间,创建文昌阁于山巅。民国十一年,峨嵋山设立高等小学校。1933年,峨嵋山古建筑群进行重修。2018年,峨嵋山及其古建筑开始进行修复。2020年10月19日,峨嵋山古建筑群修缮保护工程二期开工,主要修缮内容是对上院碧霞宫建筑遗址进行基址展示,保留现存墙体,去除西山墙顶部欲坠落瓦件。另外还对上院文昌阁建筑遗址进行基址展示,保留现存墙体,按山体走势平整一期未涉及院落地面,按设计要求铺设道路,铺设石板地面。院落补栽
松柏、桂花、紫薇、
雀舌黄杨植被。2022年,
槐荫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峨嵋山改造提升工程,在此次提升工程之前,峨嵋山古建筑群已经历了两次提升改造,古建筑已经基本修复完成,而古建筑群所在的山体也修建了登山步道,成为
山体公园。
峨嵋山海拔68.6米,位于担山屯村北,西临高铁
济南西站,是佛道共居的文化名山,此西侧原有跂泉,常年泉水不断,汇入
小清河。至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衰弱以至枯竭。峨嵋山在
济南市西部平地凸起,山体不高,山势东西狭长,现今树木蓊郁。有文字记载曰,因其山势修长,
山脊曲折,犹如古人练习书法的笔架。
峨嵋山古建筑群属于
清代建筑,东西宽65.5m,南北长70m,占地面积约4585㎡。最初为
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添建
道教建筑。峨嵋山古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分上、下两院。上院为道教建筑,东为文昌阁、西为
连云港碧霞寺。下院为佛教建筑,东北角建有院门,北部居中为
三大士殿,东西建有配殿及附属建筑,南部建有钟鼓楼。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灾害及后期不当维修等多种因素影响,殿宇逐渐坍塌,现存下院院门、钟楼、三大士殿及六处建筑遗址、数通残碑。
峨嵋山有内四景、外八景。内四景为:仙阁远眺,跂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外八景为: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雾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
明清至民国时期,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峨嵋山会举办持续二十多天集市。每年
元宵节后,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提前十几天便赶来安排,此山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济南市市考古研究院院长
李铭表示,峨嵋山古建筑群位于济南西大门,是济南西部一处重要的
文化遗产,它的历史价值此前常被忽略。2022年,槐荫区推广
兴福寺古建筑保护利用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峨嵋山古建筑群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西兴”亮点景观。将峨嵋山古建筑群打造成济南西部的旅游地标之一。2013年12月20日被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