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隶属于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秉承“大金融”学科框架和思维
范式,以“融贯中西、传承学脉、咨政启民、实事求是”为宗旨,走国际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在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咨政启民以及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
国际金融人才等方面卓有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出任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
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原副省长陈云贤,交通银行总行原行长、
中国银行原监事长李军,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行长
李若谷,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马德伦,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苏宁,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吴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务院参事夏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宣昌能等11位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2004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Edward C. Prescott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
贲圣林、曹彤、陈卫东、陈信健、丁剑平、丁志杰、鄂志寰、
范希文、冯博、关伟、
管清友、郭建伟、
郭庆旺、胡学好、黄金老、纪志宏、
焦瑾璞、金煜、李文红、
刘珺、刘青松、陆磊、苗雨峰、瞿强、史彬、孙鲁军、
谭松涛、
涂永红、汪昌云、王广宇、王国刚、王毅、王永利、
魏本华、魏革军、
肖耿、闫先东、杨涛、
杨再平、张成思、张杰、
张晓朴、张之骧、赵昌文、赵海英、
赵锡军、周阿定、
周道许、周广文、周月秋、庄恩岳、
庄毓敏等53位来自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1999年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obert A. Mundell和IMI执行所长、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贲圣林分别出任国际委员会主任和联席主任,
韩国前总理、
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席、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
韩升洙担任首席国际顾问,委员包括Edmond Alphandery、Yaseen Anwar、Lord Neil Davidson、Robert Elsen、Tomotuki Fukumoto、Fariborz Ghadar、Thorsten Giehler、Yuksel Gormez、Steve H. Hanke、Jaya Josie、Rainer Klump、Kees Koedijk、Wolfgang Koenig、Iikka Korhonen、Il Houng Lee、David Marsh、Juan Carlos Martinez Oliva、Jukka Pihlman、Herbert Poenisch、Alain Raes、任志刚、Alfred Schipke、Anoop Singh、魏本华、Nout Wellink、曾颂华、张岳鹏、张之骧等28位来自欧、美、亚、非的专家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张杰、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贲圣林分别担任所长和联席所长,
中国农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向松祚、中国人民大学
涂永红教授、
宋科博士担任副所长。
研究所长期将科研视角聚焦于
国际金融、宏观经济、
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金融国际化、两岸金融等领域,逐步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年轻化、专业化的研究团队(特约研究员25人、研究员54人、副研究员10人),形成了《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其中,研究所自2012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因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决策参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报告还被译成英文、
日语、韩文、俄文、
阿拉伯语等版本并在北京、中国香港、
纽约、
法兰克福、伦敦、
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国家和地区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所长期致力于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先后与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学院(KIEP)、南非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HSRC)、蒙特维迪亚大学商业研究与经济学院(FCEE)、芬兰央行转型经济研究所(BOFIT)签署合作备忘录,在课题研究、学术会议、人才交流、信息交换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并与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中德金融经济中心(SGC)、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
国际金融论坛(IFF)、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Colombia University)、
法兰克福大学、
卢森堡大学、蒂尔堡大学、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CLS集团、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中国台湾永丰金控等20余个欧、美、亚、非国际组织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迄今为止,研究所共举办重大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50余次,中小型学术会议百余次,形成了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
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其中,大金融思想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
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
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研究所以“金桐全球英才计划”为依托,长期专注于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高端
国际金融英才。“金桐全球英才计划”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北京金桐网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是面向全球高等学校的国际金融青年领袖人才培养项目。该计划以培养“睿智坚毅的学术研究精英、开拓创新的业界明日之星、贯通中西的国际金融人才”为目标,以“一对一导师计划”、“十门精选课计划”、“实习推荐计划”、“寒暑假游学计划”、“可持续发展计划”为亮点,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全面与个性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以及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交流方式等特色做法,尝试打造一个全方位、专业化、可持续性的金融人才培养通道。
研究所积极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建言献策,为推动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八年来,研究所不定期将各类内刊择要以内参的形式报送至国家领导人、一行三会等相关领导,多次得到领导批示。研究所成员参与省部级以上决策咨询和授课20余次,先后15余人担任分别担任中国金融学会、
中国财政学会等国家级学术组织的副会长、常务理事,以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研究所发起设立了跨境金融50人论坛、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论坛以及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三个智库平台,旨在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为产业创新发展与优化升级提供思想动力和技术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