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堡镇位于
安定区东南部所属区域,自古即为兵家进入
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亦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005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对3个村7个社的196户980人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到李家堡村下小河和
麻子川村小康示范点,工程总投资1095.9万元。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镇上充分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统一设计、统一用料招标,群众参与、民主确定补助标准,分户自建,配套产业开发项目,完成了住宅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水利配套设施、防洪工程、人畜引水工程、道路工程、农电线路、能源建设、畜养暖棚等九项工程。2008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对3个行政社的108户560人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到李家堡村上小河和麻子川小康示范点,工程总投资653.87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规划工作,现全面进入施工阶段。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初,筑李家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改为云山镇,以爱国将领蒋云台和
李昆山出生于此地而得名。
1953年8月,改设区(第十一区),辖7乡。
1955年10月,改乡。
1961年5月,改设李家堡公社。
1983年7月,改乡。
2001年11月,撤乡建镇。
2004年11月,张湾乡并入李家堡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李家堡镇下辖21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李家堡镇地处
安定区东南部,东与
宁远镇和石泉乡相连,南与
陇西县宏伟乡、
通安驿镇接壤,西与凤翔镇和团结镇相邻,北与
青岚山乡和
西巩驿镇毗邻,距市区18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31.0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李家堡镇境内地处
黄土高原梁沟壑区,多为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南北呈梁峁沟壑,东西为狭长干川地带,境内最高点位于张湾韩家大山,海拔2086米;最低点位于华川河谷,海拔1940米。
气候
李家堡镇境内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6.5℃,1月平均气温-5.7℃,7月平均气温21.8℃,生长期年平均201天,无霜期年平均13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500毫米。
水文
李家堡镇境内属东河水系,东河穿境而过,从尖堡村至风翔镇景家口村,长11千米,流域面积150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21万立方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李家堡镇辖区总人口2377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47人,城镇化率2.3%,另有流动人口1120人,总人口中,男性11950人,占50.3%;女性11821人占49.7%;14岁以下2781人,占11.7%;15—64岁19064人,占80.2%;65岁以上1926人,占8.1%,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23747人,占99.9%;有
回族1个少数民族,共24人,人口出生率8.3‰,人口死亡率7.7‰,人口自然增长率0.6‰。
截至2018年末,李家堡镇有户籍人口23803人。
经济
2011年,李家堡镇财政总收人1212万元,人均520元;年末各类存款余额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亿元。
2011年,李家堡镇农业以
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13.2万亩,人均5.3亩,农业总产值0.81亿元,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
春早、马铃薯为主,生产粮食6900吨,其中玉米6096吨,小麦540吨,豌豆167吨,马铃薯12272吨。
2011年末,李家堡镇有工业企业6家,工业总产值1512万元,商业网点116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1亿元;集贸市场1个。
2018年,李家堡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个。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李家堡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5人,专任教师12人:小学25所,在校生1013人,专任教师12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4所,在校生1095人,专任教师10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5432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李家堡镇有文化站2个;农家书屋17个,藏书2万余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李家堡镇有卫生院2个,
村卫生室15个,医疗床位40张,专业卫生人员52人,村医15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241人次,住院治疗235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434人,参合率94.7%。
社会保障
2011年,李家堡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59户,人数4171人;
农村医疗救助56人次,支出26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0人、分散供养62人,共支出23.6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4.5万元,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342人,参保率88.4%。
交通
李家堡镇有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天(水)(口)公路和定(西)陇(西)公路过境,总长60千米,全镇道路总长247千米,道路通、村通社率均达100%,2011年,李家堡镇日均客运量800人次。